趙忠梅 張憲忠 李燕
摘 要:隨著城市建設的逐漸加快,城市污染的治理尤為嚴重,工業化進程帶給生態環境的影響是無法估算的,這些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精神相互違背。尤其體現在城市河道水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上。文章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在促進城市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地位的立場上提出對策和建議,望廣大同行給予重視。
關鍵詞:固岸;治理方式;問題
很多城市的形成都是依水而建,這是由于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意識到水源的重要性。隨著人口聚集程度的加大城市就形成了,所以說水源、河流是城市發展的根源。現代城市中河流的功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它已經是集引清、蓄水、防洪、排澇、航運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所以針對現代城市河道的清理工作變得十分復雜。
1 傳統河道治理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河道治理方式只是進行片斷的治理,也就是“需要哪里治理哪里”,這種形式對河道水流量影響十分巨大,同時對水中生態型和河岸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很大的破壞作用,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使河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與現階段提出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相互矛盾。所以進行城市河道的綜合性治理刻不容緩。我國很多省份于2010年前后都提出了相應的河道治理方案和管理條例,來面對日益緊張的城市河道問題。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分析。
1.1 提高水質方式不能起到清理河道的作用
很多省份都采用引水的形式來替換城市河道中的水質,以求達到提高河道生態質量,但是這種方法只是能短暫的改變水流質量,卻不能提高中體水質。改善水質的目的在于擴大河道面積、流量、深度使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受益。但是很多城市河道沿線卻缺少引流裝置,多用排放城市雨水和中水的形式,這使很多污水依舊通過城市排水系統匯集到河道中,另外不同水質相互摻雜,使水中的沉淀物加大,這使河道中的淤泥和雜物問題不能被解決。
1.2 生態治河觀的缺失
傳統的河道在治理過程中采取機械清淤,清理形式只是局限在疏浚、引配水,這使河道的生態性得不到重視。市區內的河道規劃一般以平行的形態為基礎,并且根據河道的筆直平行性進行劃分這樣規劃雖然對城市規劃和美觀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河道的線型比在生態自然性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河道護岸多以硬質駁坎,這種水體和邊坡土體不能相互溶解,回填土和自然土體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完成土體凈化。這就使水生物缺少良好的生長環境。在治理過程中會因河道疏浚問題使生態環境發生改變,不能對淤泥污染做出處理。這樣就不能達到河道淤泥綜合治理的效果。常規的治理方式不能考慮到生態系統的因素環境,這就使河道的生態治理不能完全實現。
1.3 河道底泥治理達不到標準
河道傳統的治理方式復雜多樣,一般涉及到綠化、駁岸、配水、截污、清淤等不同的形式,但在處理時沒有考慮到底泥和水體生物修復、河道生態系統等相關問題,河道底泥對上覆水體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底泥污染物問題沒有得到徹底地解決,這些使得河水中 COD 濃度在底泥污染物排出后嚴重超出了 V 類水標準。盡管清淤可以消除一定污染的底泥,但城市河道底泥往往受到條件的影響,難以達到完全清除的要求,這就使得清淤后的底泥又會成為新的污染源。僅僅采取截污、清淤、沖水是難以消除黑臭問題,由于河道生態系統功能難以發揮使得自身的自凈能力被削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黑臭問題。
2 如何采取綜合性生態河道治理
2.1 減少污染源,及時處理污染現狀
污染源頭的控制是解決水污染最為徹底的方法,在污染源上進行合理的控制和整理就能實現良好的控制,使城市河道環境得到更好的改觀。首先污染源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污水排放指標,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源,同時通過雨水分流,以實現城鎮規劃中的雨排水和城市排水相互分流,通過不斷的管道引流從根本上改善污水處理效率。使越來越多純凈的水被排放出去。
2.2 護岸工程中采取的措施
城市河道根據河流寬度和水量分為直立式、斜坡式,兩種形式。下文筆者將對其進行逐一分析。首先直立式護岸適合在城市中水流量較大的河流,這種形式在河流汛期能夠更好的控制,能夠節省占地,使河道的凈寬和深度增加。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后期投資大量的綠化資金來滿足河道周圍生態環境的維護,同時這種河道缺少河岸和河床,使原有的生態結構發生破壞和改變,很難達到城市生態的要求。所以現階段多少城市河道質量都采用斜坡式,這種形式不僅能夠使城市河道區域生態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還能對水質進行進化,同時通過水生物的自然生態來創造出一個合理的生長環境。并且能夠在河岸上采用綠化的形式進行覆蓋,通過種植白三葉、高羊茅等植物,就能保證一年四季的綠色景象。需要注意的是采取植物固岸必須使水邊土壤有一定的固化作用,使土壤能夠提高抗水流的沖擊能力。同時固岸所有的物質可以加強水質的凈化,并且為居民創造十分優良的生活環境。
2.3 護岸生物的相關方式
生物護岸的根本是積極擴建河道坡岸的植被帶,采用增加水生植物的形式來優化坡岸的生態環境。例如可以將生命力較強的灌木植物種植在河堤上,并且采用合理的生態格柵技術將植物根莖和河堤觸為一體。使用植物的吸收功能將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及時清除,以實現加固河岸、控制水源污染的作用,并且達到景觀設計的綠化要求。在處理時需要參照河流岸段基底的狀況由坡岸往河流中心不斷設置濕生、挺水、浮水等不同的水植物,這樣才能改善水質,從而優化河道內的生態環境。兩側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在綜合建設、景觀、生態和經濟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社會、經濟三大目標的和諧發展,在堅持“生態優先、景觀經濟并重”的原則下,制定出科學合理、優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使該區域成為涇源的綠色生態屏障、水源涵養區、風景旅游度假區。
2.4 結合法律,加強管理
河道的治理要和法律法規相互結合,我國頒布的《河道管理條例》和《防洪法》等內容在河道治理過程中能夠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將河道的水質管理作為了水利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并且要求定期對城市中的河道實行拉網式檢查,對發現的污染問題和安全隱患要做到及時處理。對河道的執法權限和管理效果進行限定。尤其在河道和其臨近工程的管理上要加大審核力度。并且要積極參照其他地區的河道管理實例,最大程度的做好水利工程和臨近水源工程的防污染工作。河道所在地區的主管部門要配合公、檢、法對河道污染問題進行處理,是河道的管理秩序井然有條,同時定期對河道進行相應的維護,使其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河道管理環境。
3 結束語
城市河道治理并不是單一的生態環境的治理,它是將生態、水源保護、觀賞性、周邊發展相互結合的管理體系,在這個管理體系中景觀和生態作用同等的重要,這不僅會使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還會在根本上提高城市化和生態化的共同發展的速度,使人與自然能夠高度統一,達到共生共存的生態系統形式。
參考文獻
[1]胡云卿.城市河流水環境區域生態景觀建設系統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0.
[2]付永川,楊海蓉.對重慶市次級河流水污染綜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7,18.
[3]高曉薇,劉元元,戴紀翠,毛小苓.深圳河健康狀況診斷及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版(預印本),2009,04.
[4]劉京,朱岳梅,郭亮,高軍.城市河流對城市熱氣候影響的研究進展[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