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淼 張佳潔 馬 晶 王 克 劉曼紅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鏡泊湖位于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距牡丹江市110 k m,地理位置為N43°30′-44°20′,E128°07′-129°06′,湖面南北長45 k m,東西最寬處5 k m,平均水深40 m,最深處65 m,蓄水量為9-16億m3。鏡泊湖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堰塞湖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牡丹江市的代表性景觀,漁業資源豐富,1980年文獻記載鏡泊湖的魚類資源約40種,2010金志民等人調查結果為43種。此外,近年來鏡泊湖水質雖稍有好轉,但還存在藻類生長過盛的問題,從監測結果來看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總磷等指標仍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 B3838-2002)中A類水體標準。本研究對鏡泊湖魚類組成進行了調查,同時對鏡泊湖的水質狀況進行了評價,為進行鏡泊湖水環境和魚類資源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在鏡泊湖設定兩個采樣地點(S1-S2),上游段為S1(湖北分場)、S2(大湖分場)建有水力發電站,漁業資源受影響較大。理化因子監測站點同監測站的樣點一致,即果樹場、電視塔和老鴣砬子三個斷面。見圖1。

圖1 采樣地點圖(Figure1 Sampling location figure)
采樣于2013年7月進行,主要采用走訪調查和現場調查分析。利用文獻對漁獲物種類進行鑒定,對不能當即鑒定的種類,及時固定或妥善保管帶回室內進行檢索鑒定。調查方法遵從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
根據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 B3838-2002),鏡泊湖水體的高錳酸鹽指數、總磷和總氮是主要超標項目。所以本研究利用這三項指標,通過單因子污染指數法,對鏡泊湖的水質進行評價,理化因子數據來自于環境監測站每月國家例行監測的數據,主要的監測站點有果樹場、電視塔和老鴣砬子三個斷面,對1月-10月的數據,按照豐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進行分析。
單因子污染指數法公式為:
P i=C i/S i
式中:P i單因子污染指數;
C i因子實測濃度(m g/L);
S i因子評價標準(m g/L)。
本次調查發現鏡泊湖共鑒別出10科34種魚類,鯉科種類最多,為23種,占所有種類數的67.6%(見表1),鮠科2種,七鰓鰻科、鮭科、狗魚科、鰍科、鯰科、鰭科、鱧科和鱈科都是1種。鮭科只有細鱗魚B r a c h y m y s t a x l e n o k一種,哲羅魚H u c h o t a i m e n和烏蘇里白鮭C o r e g o n u s u s s u r i e n s i s,黑龍江茴魚T h y m a l l u s a r c t i c u s g r u b e i,以及拉氏魚歲P h o x i n u s l a g o w s k i i,鳡魚E l o p i c h t h y s b a m b u s a,赤眼鱒S q u a l i o b a r b u s c u r r i c u l u s等12種鯉科魚類本次調查沒能發現。

表1 魚類種類(Table1 Fish species)

注:“-1”為該科有1種。“Δ”為文獻有記載,本次調查未見的魚類。“?”為人工放養魚類。
高錳酸鹽指數代表水樣中可被高錳酸鉀氧化的還原性物質(主要是有機污染物)的總量,高錳酸鹽指數越高,說明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的程度越嚴重,鏡泊湖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評價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高錳酸鹽指數各水期、各斷面均超標,濃度變化范圍3.8-6.7 m g/L。最大超標倍數1.89發生在老鴰砬子的枯水期,說明有機物污染嚴重。
水體中的磷是藻類生長需要的一種關鍵元素,過量磷是造成水體污穢異臭,使湖泊發生富營養化和海灣出現赤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鏡泊湖國控斷面總磷指標評價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總磷的濃度值在豐水期和平水期超標倍數比較高,濃度變化范圍0.014-0.108 m g/L。最大超標倍數發生在老鴰砬子的平水期。
水中的總氮含量測定有助于評價水體被污染和自凈狀況,地表水中氮磷物質超標時,微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生長旺盛,出現富營養化狀態,鏡泊湖國控斷面總氮指標評價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總氮各水期、各斷面均超標,濃度變化范圍0.53-1.47 m g/L。最大超標倍數發生在老鴰砬子的枯水期。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水中總氮、總磷含量均超標,根據水體富營養化類型評價參數指標及分級標準可以得出鏡泊湖屬于富營養化湖泊。

表2 高錳酸鹽指數評價(Table2 KMnO4 index evaluation)

表3 總磷評價(Table3 Total phosphorus evaluation)

表4 總氮評價(Table4 Total nitrogen evaluation)
本研究在鏡泊湖水產養殖場進行了主要魚類的調查和研究。共鑒別出10科34種魚類,鯉科魚類為優勢類群,共23種,占種類的67.6%,鮠科2種,其他科都為1種。1980-1982年調查共10科40種魚類,初步分析漁獲物種類下降主要為過渡捕撈。據調查,鏡泊湖魚類的捕撈工具發生很大的變化,網具的材質由原來的棉麻,到現在的聚乙烯、尼龍膠絲材質,明顯提高了捕撈效率。網具種類多樣化,主要有圍網,掛網,網兜和迷魂陣等。在調查時還發現有的湖區還利用禁止使用的“迷魂陣”,這種網具在捕獲小型成魚同時,也捕獲了大量的未成年的幼魚,嚴重影響鏡泊湖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質對魚類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利用單因子污染指數法對鏡泊湖的水質進行評價,高錳酸鹽指數可判斷主要有機污染的程度,評價的結果為:高錳酸鹽指數各水期、各斷面均超標,濃度變化范圍3.8-6.7 m g/L。最大超標倍數1.89發生在老鴰砬子的枯水期,說明有機物污染嚴重。通過總氮、總磷評價和判斷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評價結果為:水中總氮、總磷含量均超標,根據水體富營養化類型評價參數指標及分級標準可得鏡泊湖屬于富營養化湖泊。老鴰砬子最為嚴重,該地為鏡泊湖主要的捕魚場所,該水域周圍有村落分布,并且旅游的賓館飯店較多,生活污水及垃圾的排放可能對水質產生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