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杰鵬
如果劉邦是個聽話孩子,估計也就埋沒在歷史中,因為種田的幾乎不可能在歷史上留名,讀書人倒是有些能留,但在戰國末年,留給他們的機會也少。劉邦對耕讀兩個行當都嗤之以鼻,曾導致他老爸痛心疾首,大罵他不如二哥種田賣力、能置辦家業。而他鄙視儒生的故事,也婦孺皆知,他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人。
劉邦所喜歡的生活,正派人可能會不以為然。他喜歡在外面混,在《水滸傳》里,這被稱為江湖好漢;現在,叫混黑道;在當時,則被稱為“游俠”。
他理想就是當這種門客。他很早就追慕信陵君的為人,當皇帝后,還專門下詔書,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可見他對當時偶像的懷念之情??上В麤]趕上好時候,信陵君死的時候,他才十三歲。后來聽說有個叫張耳的人,在信陵君那兒當過門客,現在又被魏王任命為外黃縣令,正招徠賓客,于是趕緊去投奔。
根據學者研究,在出土的楚國中晚期的包山楚簡里,楚國各級官吏還有不少是公族子孫,這說明在楚國,平民出身的劉邦想達成做官的夙愿,有一定的難度。然而沒多久,楚國就滅亡了。新來的秦國政權對楚國民眾采取了一定的安撫政策,估計因為劉邦已經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靠著揄揚推舉,他順利當上了泗水郡的泗上亭長,成為一名公務員。當然,和張耳的外黃縣令相比,這個官有點微不足道,但畢竟是個官,在老百姓面前有一定的地位,只要膽大點,征用點百姓的牲畜,到百姓家里吃點拿點,問題不會很大,史書上不乏類似記載。因為劉邦在江湖上有點地位,身份又是警察,頗得當地無賴少年崇拜,吸引了不少人來酒館陪喝。酒館既掙了錢,也就順水推舟,把賬單給免了。
有個事情不可不提。在農業社會,一般人結婚都很早,但劉邦四十多了,也沒這個打算。這貌似奇怪,其實也是他游俠心態之一。劉邦的生活目標肯定是,除非娶個有錢女人,否則不如不要,因為他曾經的主君張耳就是這么干的。這并非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他在尋找有錢人,有錢人也在尋找他。在那個年代,有錢人需要他這樣的江湖好漢來提供保護。實際上他們都在默默地尋找對方。
在四十好幾的時候,那個有錢的女子終于出現了,她的名字叫呂雉。呂雉的父親呂太公是沛縣旁邊的單父縣人,因為避仇,來投奔朋友沛縣縣令。一個人能和六百石的縣令交上朋友,肯定不簡單。縣令專門為呂太公一家的到來請客擺宴,當地的官吏和富人當然不敢不送禮巴結。縣令下令,按照禮金的厚薄來安排座位。凡是送不滿一千錢的,全部坐在堂下。劉邦信口開河,說送禮金一萬,滿堂皆驚。呂公特意出來迎接,才知道劉邦一分錢都沒帶。但劉邦沒有一點愧色,當仁不讓地坐在上座,且嬉笑怒罵,把座上客全部貶得一錢不值。這份灑脫,尤其是奇厚的臉皮,讓呂公當即肅然起敬。呂公是見過世面的人,他知道在那種社會,不要臉的才能生存。越不要臉,生存能力就越強,生存質量也就相應地越高。但不要臉,其實是一種天生的才能,并不是你想有就有的。有的人才華橫溢,到了人多的場合卻說不出話,不停地琢磨自己會不會哪兒不得體。而劉邦這種人不會,這絕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領袖素質。
劉邦就這樣得到了呂公饋贈的女兒,想必嫁妝也不菲。現在的劉邦,基本上得償夙愿,有個官當,有一幫子黑白兩道的兄弟,有一個家境好的岳家。這時,他還沒料到自己能當皇帝。但這只是機遇問題,一旦天下大亂,這個皇帝天生就該他或者他這樣的人來當,項羽是沒法跟他競爭的。因為項羽沒有領袖素質,雖然能打,也足夠殘暴,但很多方面比劉邦差得太遠。
具體哪些地方?首先,項羽出身貴族,要榮譽,要臉面,關鍵時候抹不開面子。他最后不肯逃過烏江,就是因為這個。其次,他不追慕游俠,游俠講究“薄骨肉之恩而篤朋友之愛”,貴族卻講究“親親尊尊”,把家族看得比朋友重,提拔的多為項氏族人,有野心的好漢就不肯替他賣命。第三,項羽一直帶著國恨家仇打仗,不理智。且格局狹小,別人勸他定都關中,他竟引諺語“富貴不還鄉,若衣錦夜行”推脫,暴露出土財思維。劉邦則不然,他雖未必有“天子以四海為家”的想法,但天性就愛在外晃蕩,定居在哪,都無可無不可,只要日子過得快活(當然起碼的鄉情還是有的)。他也對秦國沒深仇大恨,所以很多時候,理智始終能控制一切。
總之,劉邦就是靠著這些優點,最后干掉了項羽。他不吝嗇封官,一則游俠的觀念一直都是有福同享,二則他窮鬼出身,反正都不是自己的,樂得到處做人情。為了干掉項羽,他曾經招募人去策反項羽的愛將英布,說“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他那時新敗,惶惶如喪家之犬,說話卻如此豪情萬丈,好像關東已經歸他,愿意大方“棄之”與手下,只要能把事辦成。這種潑皮氣概,一般人學不來。他也敢于任事,沛縣造反時,當地父老想推舉曹參、蕭何當沛公,兩人都推辭,怕萬一失敗,連累家屬。他卻毫不在乎,大大咧咧地接受了重擔。這依舊是游俠天性,為了快活,家人是不放在心上的。彭城敗退,他能毫不猶豫把兩個親生孩子推下車,后來還對項羽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都展示了他的性格,一般公務員夏侯嬰等哪里及得上?所以,劉邦不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是帶著濃郁游俠氣的公務員,皮是公務員的皮,骨子里還是流氓,他之所以成功,絕不是偶然的。
劉邦當了皇帝后,開始了由流氓兼游俠心態向帝王心態的艱難轉換。他雖然很忌憚韓信,卻不好意思殺之,大概心底里還是保留了一點游俠道義的。呂后殺了韓信,他還“且喜且憐之”,理智上高興,感情上到底有些憐憫。他也不好意思殺彭越,都是呂后幫了他的忙。他善待項伯,卻對同樣于自己有活命之恩的丁公大開殺戒,很可能也是心中的游俠情節在作怪。項伯當年救他,是因為張良說合。而張良之所以有機會說合,完全是因為曾救過項伯,所以項伯肯冒寒風連夜跑幾十里來救張良。劉邦應該是很佩服項伯這種風范的。
作為武裝起義的重要力量之一,劉邦并不愛種田,算不上農民,他身邊的鐵桿兄弟:蕭何,縣廷主吏掾;曹參,縣廷獄掾;樊噲,屠狗賣肉的;周勃,編蠶筐、吹簫給人助喪的;夏侯嬰,縣廷廄司御;灌嬰,絲綢販子;任敖,縣廷獄吏;周昌、周苛,泗水郡卒史……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不是市井混混,就是手工業者,或者是政府公務員。那種真正耕田非常上心的農民,別說打天下,就是給他一個官當,他都當不好。劉邦發跡后,曾經封自己的二哥劉仲為代王,結果匈奴打過來,這位農民氣十足的代王嚇得拋棄城池,一路狂奔。如果他不是劉邦的哥哥,九條命都被正法了。所以曹參后來當齊相時,特別告誡繼任者,要“獄市為寄”,對不法分子盡量寬容,他深知這些人最惹不起。
赫赫秦帝國是被游俠流氓、舊貴族、下層公務員、軍官和手工業者合力推翻的,最后的成功者則是其中臉皮最厚的那個。
(摘自《領導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