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佛,即是心,也是表相。
佛像,是表相下的心與物冥。凡圣兩忘。
佛像收藏,藏的實乃因緣際會下菩提心的片刻駐留。
如今,佛像收藏,建寺、齋僧、供奉,使心生成柔軟的恭敬,使慈悲的種子遍播八方。自然,功德無量。
這是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北京翰海佛教藝術部主管一西平措在他的一篇文章《香山的微笑》里的一段文字。
在這個16歲就涉足古董圈,致力于佛教藝術品鑒藏的專業人士看來,除了藝術價值、人文意義、歷史痕跡之外,佛像藝術更重要的是體現精神感召的力量,這種力量最能靜靜地打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正是這個被稱作“撫慰心靈”的藝術品,在最近十年間,從曾經的收藏冷門,成為拍賣場上頻出天價的搶手貨。
去年11月8日,首都博物館“佛韻——造像藝術集粹展”開幕,來自歐洲、美洲等全球十多個國家,從六七世紀到十八十九世紀橫跨了1500年的99件佛造像參展,有佛、菩薩,也有財神、護法等眾多題材,派別上既有藏傳、漢傳之別,也有顯密之分。這使佛像藝術再次成為藏界關注的焦點。
不過,在12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上,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拍出2.36億港元的天價后,業內對這種持續升溫的趨勢也有一些爭論:這種藝術品到底值不值這樣的天價?佛像收藏市場前景如何,會不會大起大落?
佛像收藏市場的發展
直到2004年內地拍賣市場上才開始設立佛像專場拍賣,不過此后佛像收藏市場迅速升溫。
2006年,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佛像以1.166億港元成為單件佛像的世界標王之后,佛像收藏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期。
從2007年起,包括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多家拍賣公司都相繼推出了佛像藝術品專場拍賣,從拍賣結果來看,很多專場的總成交額都突破了億元大關。
從佛像題材上看,從最初的“永宣”一枝獨秀,到這幾年陸續擴展到北魏、隋唐、宋元、明、清等各時期融合釋、道、儒三家的經典造像。
從行情上看,盡管這幾年間佛像藝術品拍賣行情跌宕起伏,但總體依然保持了穩步的上漲態勢。來自雅昌藝術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以前,拍賣市場上的佛像藝術品成交價多為大幾十萬元至幾百萬元,而到現在佛像藝術品拍出億元天價的比比皆是。
一西平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佛教藝術品會有幾輪的成長,2006年到2012年是第一輪的成長期;從去年年底到將來的五到六年是第二輪的循環。
“即使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整個藝術品市場進入盤整期時,內地佛像拍賣市場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一西平措說。
也是在2008年,一西平措判斷:“中國將成為佛教藝術品交易中心”。
對近兩年佛像市場的火爆,一西平措認為,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2006年10月7日蘇富比的拍賣中,那時候在國內幾乎沒有人真正地了解佛教藝術品,只是有皇室情結的人知道這是皇家的東西肯定應該貴。其他的東西,像《石渠寶笈》什么的,那些所有和皇帝有關的東西都已經上億元的價錢。于是2006年的時候就創造了一個佛造像最高的紀錄”。
“從2006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佛教藝術品,加上藏家的認識逐漸深入,佛像藝術品近幾年一直保持自身穩定的發展軌跡。”一西平措表示。
對近幾年佛像藝術品頻出天價,有炒作嫌疑的質疑,一西平措認為,佛像市場在2006年以后就一直比較理性,沒有炒作,也沒有藝術基金進場,原因在于,藝術基金一般追求短期的高收益,這與收藏市場,特別是佛教藝術品收藏規律相違背。
不過,對市場上的投資客,一西平措并不排斥,他認為佛教藝術的美需要讓更多的人去欣賞,去關注。因此,佛教藝術品收藏市場不能缺少投資客,如果缺少了他們,就像一潭死水。
“從佛教的角度,從入世、社會學的角度看,一個物質、一件事情不停地重復在大家的關注中,它的價值才能得到提升。佛像自身的價值空間也很大,不像很多空的玻璃杯炒作成五顏六色的。”一西平措說。
在他看來,近兩年頻頻出現的天價拍品對佛像市場是一件好事,“天價買家在內地的出現,將對佛像拍賣和收藏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對區域性藏家產生很大影響,關注的人會越來越多,長遠來看,佛像藝術品的上升空間非常大。”
如何判斷佛像的價值
像其他藝術品一樣,佛像藝術品收藏市場首要問題也是如何判斷藝術品的價值。
近十年間,明清金銅佛像在香港和內地拍賣市場屢創天價。從2004年秋,一尊15世紀大威德明王鎏金銅像在香港佳士得拍出1800萬港幣以來,在國內佛像拍賣市場,金銅佛像作為藏傳佛像,占到九成以上的交易量。明清金銅佛像又分為宮廷造像與西藏民間造像,其中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的宮廷造像“永宣佛像”尤被目前國內藏家和投資人看好。
在一西平措看來,從佛教藝術角度來講,佛教藝術品的價值和多大多小或者什么材質應該說是毫無關系的。
“佛像作為藝術作品首先帶來的應該是視覺審美的精神享受。中國人大部分都有佛、道、儒情結,相信因果輪回,人心向善。而佛教的受眾面尤其寬,很多收藏佛像的人,首先是想借此研究佛家的歷史和思想。”一西平措說,因此,判斷一尊佛像價值的高低,首先應該從歷史價值上進行判斷,看是不是在佛教歷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第二,應該視其藝術價值而定,綜合考慮工藝、材質等各個方面;第三,物以稀為貴,這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同樣適合佛像收藏。一尊佛像價值的高低,還看其是否是稀有的佛像題材,造型風格是否獨特。
對市場上不同材質巨大的價格差異,他認為主要是:第一,國內因為現在整個對于石雕、早期木雕的拍賣的限制,大家可能都知道超過宋代的就不準拍了,因而它必定阻礙了大家學習的熱情。其次,明代永樂宮廷造像,一個是它比較符合當今人的審美,材質上又是金的,加上是宮廷的。符合現在大眾的審美和市場認知。”一西平措說。
而對于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差異,一西平措認為,應該說雙方各具藝術魅力,“藏傳佛教藝術品市場起步前,市場上流通的多是漢傳佛教的佛像。如果一定要相比較,藏傳佛教的佛像的藝術張力和視覺沖擊力,的確要比漢傳佛教的豐富一些。但現在漢傳佛教的佛像,同樣也有一大批藏家,市場潛力同樣巨大。”
對于收藏者如何制定自己的收藏規劃,一西平措建議像首先要多學多看,經常到博物館、拍賣會觀摩。“要靠自己的感悟,佛像塑造的是一個精神層面的藝術品,佛像代表你身上的感受,人體是最難的,油畫繪畫都是從人體學起,佛像藝術不但要求你了解每塊皮肉骨骼,還要塑造出普世精神。”一西平措表示,其次要樹立收藏規劃,收藏太過零散沒有沖擊力,對于社會沒有作用。另外就是與其他種類相類似,一定要收藏流傳有序的佛像。參考值就是拍賣,對品牌的認同會增加藝術品的估值。
“很多宮廷造像、佛像都是皇帝親自膜拜的,當時肯定都是精工細作,這樣從制作和精神層面上都使得它的價值更高。”一西平措說,但并不是都要買精美的,但只要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可能價位更高。把某一種品類的歷史梳理清楚,花費較少,但是社會影響力會更大。
(摘自《藝術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