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
(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39)
論新課標背景下生物問題解決方法的實踐
——以“細胞的癌變”一節的課堂教學為例
肖艷
(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39)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比以往的教學更加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高中生物課程中引入問題解決教學法,是轉變教學觀念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課標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本文試圖以“細胞的癌變”教學為例,提供一個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問題解決教學法案例。
高中生物 問題解決教學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比以往的教學更加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谛抡n標的課程改革要取得實效,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力求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的要求。
“問題解決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深層理解并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實現從能力到人格整體發展,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的一種教學模式?!皢栴}解決教學法”既為學生創造一個發現、探索、創新的環境,又為教師提供一條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認為“問題解決”教學是一種有效的生物教學模式。
下面筆者以新教材必修1第6章第4節“細胞的癌變”一節的教學設計為例,從問題引入、問題探究、問題拓展三方面探討“問題解決”教學法的應用。
問題教學需要從問題出發,創設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教學的內容上來。
(1)電腦展示視頻2008年8月31日羅京生前最后一次主播央視《新聞聯播》。講解:這是大家最熟悉的新聞聯播播音員羅京,中央電視臺播音主持人隊伍的領軍人物,可是這一次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播新聞聯播。09年因淋巴癌去世。
(2)轉切至PPT《滾蛋吧,腫瘤君》漫畫節選圖。講解:近日,一副《滾蛋吧,腫瘤君》的漫畫在天涯和微薄上徹底的紅了。作者熊頓是一位身患淋巴癌的漫畫家,她把癌癥幽默的稱為“腫瘤君”,并把自己患病住院的經歷,通過詼諧可愛的漫畫表現出來。但是就是這種輕松地表達方式也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疾病的沉重。
腫瘤分為兩種: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不轉移,對身體健康危害不大。而惡性腫瘤就是被漫畫家稱為“腫瘤君”的癌癥,由癌細胞大量增殖引起。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徹底擊敗癌癥,我們就要好好摸清他的底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癌細胞,遠離癌癥的困擾。
問題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產生渴求、探索知識的內動力,為后面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美國教育家G·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識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學習的動機。
(1)什么是癌細胞?要求學生基于這一問題進行閱讀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階段,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回答出癌細胞概念。在學生的概念性回答基礎上展示課件癌細胞圖片,并引導學生對癌細胞分裂速度極快的特點加以注意。
(2)癌細胞除了增殖很快,還有什么樣的特點?將這一問題分成三個方面分別提問:通過正常細胞圖片和癌細胞的分裂次數對比提問;通過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的形狀對比提問;通過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的排列對比提問。
這一組問題的參與性比關于癌細胞概念的提問更強,課堂氣氛開始活躍,學生對分裂次數對比和形狀對比上很容易通過圖片找到對應的癌細胞特點,但對于最后一個細胞排列對比揭示的癌細胞特點(癌細胞的表面發生了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導致癌細胞容易在體內擴散和轉移)則必須通過研讀課本并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通過這一點還可以啟發學生,有些問題可以通過直觀的感受得出結論,而有些問題則需要找出隱藏在現象之下的本質。
(3)癌癥會是一種遺傳病嗎?會有哪些因素導致癌癥的出現?在對癌細胞本身有了概念與特點的了解后,提出第三組問題。這部分涉及到課前預習作業。課前已經安排學習小組進行了兩組報告整理,第一組為走訪小組,負責走訪有癌癥患者的家庭并匯總走訪情況以回答問題1;第二組是致癌因子研究組,負責查閱資料整理致癌原因,以回答問題2。兩個學習組分別做出報告后,教師再和學生一起歸納出兩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組學習小組把收集到的身邊真實的幾例患者家庭患病情況向同學們做了詳細的陳述,包括家庭成員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并初步分析了可能的致病原因。第二組學習小組則采用了自制的PPT向大家做展示匯報。聽著這些我們身邊鮮活的事例,看著同學們收集到的形象的圖片,課堂氣氛愈加活躍,有些學生對患者情況扼腕嘆息,有些同學對癌癥成因的圖片發出驚呼,有些一邊閱讀材料一邊議論,教師再次及時出示問題并請大家回答,使學生內心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問題意識和探究的欲望,引發學習的興趣。根據學生自己的走訪報告和課題研究,明確問題的答案屬于新大綱對學生分析能力要求范疇,是本知識點教學的難點,要求學生參與程度更高。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這部分教學用時10分鐘,討論最為深入,學生在前面幾組問題的引導下思維更加活躍。
(4)如何區辨患病原因屬于細胞癌變的外因還是內因?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什么樣的誘發癌癥的因素?根據前一組問題中的走訪報告和研究結論,明確癌癥出現的原因并引入的第四組問題。本組問題我準備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大家時常遇見但毫不注意的癌癥誘因圖片,在圖片一張張呈現給大家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他們的利弊??粗鴮W生們瞠目結舌的表情,我知道這組問題的答案學生們已經牢記在心了。
第一、當我們體內有一兩個細胞發生突變一定會引發癌癥嗎?(學生回答:免疫系統會自動清除)第二、如何預防癌癥?(師生共同歸納:增強體質,強大我們的免疫系統,讓癌癥沒有可乘之機;注意飲
食營養健康;定期體檢等)。
這一組問題是對本節所涉知識點的完善,同時,達到本節課情感教育的目的: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至此,“細胞的癌變”一節的新大綱知識要點已經全部解決,為下一步問題拓展打下基礎。
通過問題探究過程完成學習過程,符合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使抽象、枯燥、高深的生物學理論知識鮮活起來,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識的載體,中學生科學思維能力、資料收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提高和培養。
生物學課堂中,在熟悉教材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要突破時空限制進行適當的遷移延伸,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思維力和理解力的提升,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方面獲得和諧統一發展。第六組問題即為拓展問題,本組問題通過補充知識點和發散提問交互進行。
(1)癌細胞具有“不死”“變態”“分散”的特點,目前難以治愈,是否一旦癌癥出現,人們就只有精神崩潰,束手就擒了呢?(學生在回答此部分問題時除了談及積極治療,更多談到良好心態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2)對于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大家了解多少呢?(師生共同歸納);補充知識點:病理切片的顯微觀察,是從細胞形態的角度進行判斷,而CT、核磁共振是從器官組織病變的方面診斷,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癌基因檢測則是針對遺傳物質進行甄別,從而使治療更有針對性。(3)目前醫院比較成熟的治療手段有哪些?補充知識點: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一些新型的癌癥治療方法正在悄然興起,比如伽馬刀技術,以射線為工具,功能尤如一把手術刀,徹底摧毀病灶組織,卻對正常組織毫無傷害,并且無創傷、不需要全麻、不開刀、不出血和無感染。比如生物細胞免疫治療,它通過調動宿主的天然防衛機制來取得抗癌細胞的效應,幾乎沒有副作用。目前,科學家還在更進一步的在細胞和基因水平上對細胞癌變進行深入的研究。(4)如果你們是科學家,對于治愈癌癥你們會有哪些設想呢?請同學們大膽假設,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并在課堂上分享。(同學們奇思妙想,例如:微型機器人進入癌癥細胞去除癌癥基因;在嬰兒時期在身體中植入辨識細胞,當有細胞癌變時加以消滅……)
在本節學習中,學生圍繞層層鋪設的六組問題串,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在課堂上分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師生共同歸納、完善。學生為自己能發現規律而感到高興,同時又分享了別人的成果和思維方式,不但完善了知識樹,而且強化了思維能力。
問題解決教學法把學習自主權交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以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引導者、輔助者、參與者身份,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師生關系更融洽、和諧,防止了教而不會、學而無用的情況屢屢發生,訓練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大大提升了生物課堂教與學的質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 劉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崔得勝.激疑思問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05,(5).
[5] 陸敏剛,生物學課堂呼喚有效拓展,《生物學教學》2010年第10期.
肖艷(1979-),女,漢族,重慶涪陵人,本科,生物教師,研究方向: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