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民
摘要:文章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差異及兩種文化對服裝服飾的影響,如何從文化差異上進行服裝的再設計是每一個設計師的責任。
關鍵詞:西方文化;東方文化;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志碼:B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Design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and accessories.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very designer to redesign garment by resp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western culture; oriental culture; garment design
中國是擁有5 000年悠久文明的古老民族,在藝術上有獨特的創造性、文化內涵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結合運用中國元素為手段,契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出既代表中國特色又擁有時代特征的服裝是每一個服裝從業者的責任。設計既要突出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使傳統文化內涵通過服飾體現出來,還要通過服飾表達在新的時代特征下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促進作用。這對于提高我國服裝的價值、滿足消費者時尚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我國服裝產業能開拓國際市場,壯大服裝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我國服裝業“中國夢”的重要條件。
1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綜合,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講究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有的中國特色,其精髓博大精深。這種文化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由于歷代統治階級對其不斷強化,已經深深地烙印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反映了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審美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純真、質樸、平淡,高度概括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凝聚力,注重和諧,注重人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同時對外部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獨有的以追求道法自然為目標的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繪畫、雕塑等藝術上追求“大智若愚”、“大巧不公”,注重作品的“神似”,講究一種境界,是具體與抽象、靈動與拙樸、寫實與傳神的綜合體,其審美表達為多樣性。藝術作品表達的內涵與審視者的角度和人生經歷相關,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 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獨特表現
中國傳統服裝講究“含蓄美”。人們在其上可以觀察到獨有的中國文化精神和藝術表達方式,這是東方文明的歷史沉淀形成的特別符號。中國的傳統服裝以“寬衣體系”的平面表達為主,講究意境的通達,通過紋飾的變化表達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認知,通過色彩的專屬認定來體現和維持社會的階級屬性。在結構設計上多以直線和垂線為主,以最簡約的平面裁剪處理方式進行結構分解,以系帶式為主進行閉合處理。把對自然的理解、喜愛和敬畏以圖案的形式表達于章紋中,傳遞人們對宇宙的認知觀。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純粹性、自由性、創造性,是寫實與虛幻的完美結合,正所謂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化。
服裝設計注重細節的同時,對服飾的穿著組合有明確的要求。中國傳統服飾采用上衣下裳制度、深衣制度和短襦制度,結構上采用平面通裁方式。其服裝的基本特征是交領、右衽、系結、寬大袖身、配以多變的圓領與直領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其中唐朝的圓領衫一直延續到明代,并對朝鮮、日本等近鄰國家影響深刻。女裝的襦裙裙腰高系,腋下以絲帶系扎,同時裙身修長,配上薄紗織制的披帛,挽于兩臂之間,行走時搖曳多姿,別具美感。
中國傳統的色彩理論是以五行變化為基礎的,對色彩的喜好源于黃帝時期。這一理論體系代表了中國幾千年的審美愛好。在這個理論的形成中,是以男尊女卑血緣延續為主要社會意識思想,加上對神秘自然現象的崇拜,通過儒、佛、道家等哲學思想的補充發展,形成陰陽五行學說的色彩理論,最終構成了中國傳統色彩的表達方式。
中國傳統服飾色彩是中國社會審美觀念的外在表現。從中國服裝的發展進程看,色彩包含的獨有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階級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周代,就確定了中國的服色制度,規定了皇帝著冕服、玄衣、紅裳,服飾圖案配以十二章紋,王公大臣等衣著按此規制依次降低一個等級使用。而在民間,每到喜慶的節日人們穿紅戴綠來表達心中的喜悅。
在用色上,以純色的紅、黃、黑、白、青等 5 種顏色為正統色,作為服裝的基本色調。具體到哪一種色為尊貴,與每一個朝代所崇尚的思想和五行理論有關。例如周朝尚火(紅色),秦朝尚水(黑色),漢朝尚土(黃色),漢朝之后尚木(青色)。同時五行和星相術結合,認為黃屬土,居中央;青為木,居于東;紅為火,居于南;白為金,居于西;黑為水,居于北;黃色居五行中央,居其他色之上,最為尊貴,為天子專用色。從此也奠定了黃色在中國幾千年傳統中的尊崇和專屬地位,成為了皇家的專有用色。最著名的便是宋太祖的黃袍加身成就帝位,可見人們對于黃色的態度。黃色還是佛教中的主要用色,通常所說的“再塑金身”、“佛靠金裝”等都是黃色的主要表現。
3 西方文化及其對服飾文化的影響和表現
從地理環境上看,中國文化起源于黃河文明,是在一個相對固定而且封閉的地域環境中發展形成的。自古以來,儒家思想、道家哲學、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這塊熱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會貫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為特征的中國文化,加上漫長的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統治,構筑起高度發達的文化體系。
從地緣上看,西方文明是開放的,是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美洲文明等多種文明交互融合的產物,是以宗教文化為代表的包含整個西方世界中所推崇的標準和價值觀的文化體系。以宗教、個人主義為主要代表,以此構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這種文明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筑、文學等的綜合,并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確定了人人自由平等的觀念,即上帝、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最后成為上帝的寵兒。這種思想和中國宗教文化截然不同。
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模式的又一個典型表現。在西方,人們把個體的發展作為最高追求,強調個體發展的重要性,強調社會發展進步是在個體發展進步的基礎上實現的,突出強調個體的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對社會的進步作用,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價值創造的意義,強調個體權利高于一切,主張個人奮斗和競爭意識。張揚自己的個性,對自我的充分認識是實現自我表現價值的前提,認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但是突出強調個體的奮斗高于一切。
西方服裝服飾的造型和色彩裝飾等受宗教和個人主義影響較大。在圣經中就有對服飾的規定:女人做禮拜要蒙著頭巾,男人則不能蒙頭。同時十字架的宗教意義對服裝的形制也是西方服裝服飾發展的根源,到后期的丘尼卡的纏繞式形成了西方服裝的主要類型。西方的個人主義崇尚人體美,所以西方的服裝以突出人體為前提,其形制外向,注重人體的自然屬性,注重人體的自然表達。文藝復興之后,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立體的裁剪方式應用于服裝,省、褶裥的作用使服裝能更突出表現人體的自然美。服裝的作用是用以表達自我價值的工具,所以西方的服飾是以露、透為美,以服裝彌補人體缺陷,追求自然法則通過人體予以表現,這與中國服裝追求與自然和諧、著重表現精神氣質與氣韻不同。其裁剪方式和造型手法以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來集中表達,服裝是為突出、表現個體而服務的。
4 現代服裝設計中傳統文化應用的缺失
4.1 創新乏味,模仿橫行,設計缺乏歷史內涵
以模仿與仿制為主的再設計是服裝界一直以來的做法。許多設計師在設計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簡單拿來主義為主,以傳統題材為目標的設計沒有任何新意。多數設計師追捧西方的設計師,認為西方的文化和設計理念是先進的,因此在設計時不對國外的設計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借鑒,尤其是沒有從設計所表達的歷史文化內涵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只是追求設計形式上的相似,設計的作品缺乏獨有的文化內涵的支撐。單純的模仿不能做到神似,也就無法滿足骨子里滿是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消費者對時尚的至高追求。設計的作品以簡單的某一種所謂的中國元素為主,表面上看是中國模式,仔細分析卻缺少以文化為支撐的思想骨架,產品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4.2 設計遠離市場,為設計而設計
服裝設計是依托于個體差異和文化背景的設計,是以產品的藝術表現與人的個體魅力相結合的藝術創造,服裝設計的根本目標是為個體的著裝提供合適的產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如果忽視了設計與個體的組合關系,忽視設計與地域的文化屬性的結合,忽視服裝的最終極目標,單純為了設計而設計,其最終的設計產品必將失去消費者。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必須明確定位,明確設計的服務目標,不能簡單地走為設計而設計的路子,不能為生活存在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5 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與發展
現代服裝設計必須是依托文化背景的再設計,是結合思想精髓的再創新。從中國傳統服裝的設計元素來看,服裝設計所要求的既不是對傳統的重復, 也不是對西方的簡單復制, 而是以一種寬容、包容的治學精神與廣泛的時空文化進行不同因素的組合, 從而使得設計師從傳統的服裝藝術中取材,進行更為自由的再設計。服裝再設計不僅強調文化的傳統性,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利用傳統文化、地域特色來表現當代的精神理念, 以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來參與世界文化的發展。在設計時必須抓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從中吸收優良的人文內涵,以時尚化元素來表達傳遞,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提高知識的修養,提高對文化歷史的把握能力,在長期的積累下消化為自然的情感。在當代各個方面都提倡傳統化、民族化的大環境下, 中國服裝傳統元素的再設計是永不落幕的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 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清泉.中國服飾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東波.中國古代儒家文獻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4(1):22-26.
[4] 余衛華.淺析傳統元素在中式服裝中的創新性應用[J].美與時代 (上),2010(10):91-93.
[5] 孟少妮.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及發展前景[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