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軍
【摘 要】 福州鼓山大橋為主跨235m自錨式懸索橋,采用頂推施工,頂推跨度為75m,臨時墩自由高度約為45m,臨時墩剛度較小,通過對臨時墩與主墩間合理設置不同結構臨時索結構的研究,研究表明:臨時索對增加臨時墩剛度的作用明顯,能保證鋼梁頂推時臨時墩的受力要求,闡述了頂推過程中常用見的問題,并總結了解決常見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自錨式懸索橋 頂推施工 柔性墩 臨時索 常見問題 處理措施
1 概況
福州鼓山大橋跨越閩江,南接福州二環路,北聯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作為福州市重要的交通樞紐,主橋設計為獨塔雙索面自錨式懸索橋,跨度組成為:50+150+235+35=470m,主橋的上部梁體主要采用371.5m鋼箱梁(頂推長度),鋼箱梁橋梁中線處梁高3.5m,設2%的橋面橫坡,鋼箱梁頂總寬達42m,呈封閉式箱形截面,兩側外挑人行道各寬4.5m(3.5m后安裝),錨固段為混凝土箱梁。橋梁位移位于7500m半徑的豎曲線上,靠近北岸側接2.05%的縱坡。兩吊索在鋼箱梁上橫向間距是34m,縱向索距7.0m,因此鋼箱梁的標準節段長度也是7.0m。全橋共分53個鋼箱節段,包括S20(長7.8m,塊段重量218.5t)、S19~S2(邊跨標準段,塊段重量122.9t)、S1、S0、M1~M31(中跨標準段,塊段重量122.9t)、M32(長11.8m,塊段總重量295.6t,M32-1重量為56.57t,M32-2重量為214t)。橋式布置圖見圖1。
2 施工方案制定
2.1 臨時墩布置
福州鼓山大橋主橋跨越閩江,位于規劃主航道上,閩江江面寬1000m,規劃主航道寬500米,河床面標高-7.0m,梁底標高+34.866m,設計采用連續千斤頂[1]頂推法施工[2],航道管理部門要求施工時通航凈寬不小于60m,根據鋼梁的截面特性及現場實際施工條件,頂推時在1#~3#主墩間布置4個臨時墩,臨時墩均分為上、下游兩部分,整個頂推系統跨徑布置從北向南為:85m(北側27.25m寬鋼箱梁提升通道、拼裝平臺24m、南側32.65m)+75m(臨時墩1與2之間)+75m(2#臨時墩與2#主塔墩間)+75m(2#主塔墩與3#臨時墩之間)+62.5m(臨時墩3#、4#之間)+12.5m(4#臨時墩與1#邊墩之間)詳見臨時墩總體布置圖2,根據鋼梁頂推流程,計算得鋼梁頂推時L1#~L4#臨時墩最大受力工況時橫橋向單側反力N結果見表1,臨時墩受力最大為2#臨時墩,最大豎向力1494t。
2.2 臨時墩結構形式
臨時墩基礎一般采用擴大基礎、打入樁基礎及鉆孔樁基礎,臨時墩對稱于橋中線設置,中心間距15.6m。L1#、L2#臨時墩位于主河槽,水深約13m,L3#、L4#臨時墩位于灘地,地質均為中、細砂,結合現場地質、水文、機械、材料及受力特點通過方案比選,L1#、L2#臨時墩采用10根1.0m鋼管柱打入樁基礎,L3#臨時墩6根采用1.0m鋼管柱+1.2m鉆孔樁基礎,L4#臨時墩采用4根0.8m鋼管柱+擴大基礎。臨時墩結構平面布置圖見圖3。
3 臨時墩結構受力計算及分析
鋼梁頂推時采用在臨時墩上設置縱向水平連續千斤頂多點同步頂推,理論上每個臨時墩上施加的頂推力與對應的臨時墩的豎向反力(N)×摩擦系數(μ=0.05),此時臨時墩承受的縱、橫橋向水平力為0,由于施工時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頂推力與理論值出現差異,千斤頂同步系統出現故障,摩擦系數理論值與實際有差異、個別滑道損壞及千斤頂故障退出工作等),在最不利情況下將導致臨時墩承受較大的縱橋向水平力[3]F縱=N×μ,橫橋向水平力F橫=F縱×D/L(D為臨時墩中心線距橋中心距離,L為臨時墩距旋轉中心距離),在進行臨時墩設計時必須考慮此工況下臨時墩的受力,保證結構的安全。
3.1 臨時墩受力計算
計算采用MIDASCIVIL2010進行空間計算,分析臨時索對臨時墩的影響,荷載考慮自重產生的豎向力N及縱橋向摩擦力F縱及由頂推兩側不平衡頂推力產生的橫橋向作用力F橫。
(1)根據臨時墩結構,分別建立各臨時墩獨立模型進行計算,在頂推過程中鋼管柱最大受力計算結果如表2:
(2)為了減小鋼管柱柱底反力、鋼管柱應力及變形,采取在臨時墩與主墩間設置一定初拉力的水平拉索,將臨時墩與主墩連接成整體,以達到減小臨時墩鋼管柱受力的目的,為合理設置臨時索,現將索結構分為3種結構形式進行計算分析,單側臨時墩索結構形式見表3,其中S2~S5為水平臨時索,S1、S6為斜向臨時索,拉索初張拉時,需保證墩頂縱橋向位移為0,斜拉臨時索索力水平分量與水平臨時索相同。
根據臨時墩結構建立臨時墩整體模型,通過索結構將臨時墩連接成整體,索結構兩端錨固于主體結構或臨時墩分配梁上,按設計要求對索進行初張拉,根據施工流程中各墩出現的最大反力情況,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4。
3.2 臨時墩受力分析
由表2及表3的計算結果分析可知,在設置臨時索的情況下,臨時墩受力明顯好轉,在三種不同的索結構作用中,鋼管柱柱底的最大反力平均降低約23%,最大應力平均降低約37%,縱向位移量平均降低約53%,但橫向向位移量變化不大,僅僅平均降低4%,但具體到每個臨時墩時,由于臨時墩剛度不同,臨時索對臨時墩的影響差異較大,在相同的索結構中,臨時墩剛度越大,索結構對臨時墩的影響相對越小,但在臨時墩結構及索有效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增加索的初拉力對臨時墩的影響變化不大,在臨時墩結構及索初拉力相同的情況下,減小索的有效面積對臨時墩的影響變化相對較大,面積越小,對臨時墩的有利影響越小。故而在設計柔性臨時墩結合臨時索在頂推中施工時,需通過試算,確定臨時索的面積及初拉力,以發揮設置臨時索的最大作用,縱橋向臨時索對臨時墩橫橋向影響較小,設計臨時墩時需將兩組臨時墩連接成整體,增加臨時墩整體剛度。
3.3 實施效果及分析
鼓山大橋再頂推的過程中實施了全橋臨時的監控,監控內容主要為臨時墩剛管柱的壓力及樁頂變形量,監控結果如表5所示。
通過監測結果與理論計算的對比,可以看出,頂推時的臨時墩結構受力均包含在最不利計算工況內,結構比較安全,監測結果較計算結果較有利的原因在于:實際頂推過程中未發生千斤頂突然失靈,滑道突然卡死的極端情況,并采取了控制頂推力偏差的范圍。
3.4 常見問題及處理措施
由于頂推鋼梁較重,頂推長度長,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滑動面局部損壞;頂推時的實際頂推力均大于理論值;鋼梁在頂推過程中橫向偏位的情況。對于經常出現的問題,項目設計時預先采取了應對方案在施工中采取了控制措施,在頂推過程中各千斤頂同步頂推,密切關注各臺頂推千斤頂的拉力值,當拉力值較設計值偏大10%時必須停止頂推,檢查處理,當滑道輕微損害時,待滑板退出工作后更換,當滑道嚴重損壞時,停止頂推,起頂鋼梁更換滑板,為防止鋼梁頂推過程中的橫橋向偏位,在臨時墩及主墩上設置了橫向限位裝置,橫行限位裝置與鋼梁間預留1cm空隙,但出現橫行偏位時,調整橫橋向兩側頂推力,逐步糾偏,采取以上措施保證了大臨結構的安全。
4 結論
在施工中臨時支墩為常用結構,當臨時墩高度超過25m時,水平力對臨時墩的受力影響直觀重要,提高臨時墩承載力的方法常為增大柱的截面,但對于高墩,此方法投入較大,經濟性較差,本文采用設置臨時索的方法有效克服了水平力對臨時墩的影響,增加的臨時索結構較增加柱截面方案大大節省施工投入,隨著福州鼓山大橋的頂推完成,臨時墩的應力及變形均控制在設計范圍內,這標志著臨時索的設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以后的臨時墩采用柔性墩的頂推施工提供了非常保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韋福堂,謝永紅,韋勇生.YDCLD自動連續頂推系統在頂推施工中的應用,公路,2001.2.
[2]JTGT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
[3]董啟軍.連續鋼箱梁頂推施工,施工技術,2005.5.endprint
【摘 要】 福州鼓山大橋為主跨235m自錨式懸索橋,采用頂推施工,頂推跨度為75m,臨時墩自由高度約為45m,臨時墩剛度較小,通過對臨時墩與主墩間合理設置不同結構臨時索結構的研究,研究表明:臨時索對增加臨時墩剛度的作用明顯,能保證鋼梁頂推時臨時墩的受力要求,闡述了頂推過程中常用見的問題,并總結了解決常見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自錨式懸索橋 頂推施工 柔性墩 臨時索 常見問題 處理措施
1 概況
福州鼓山大橋跨越閩江,南接福州二環路,北聯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作為福州市重要的交通樞紐,主橋設計為獨塔雙索面自錨式懸索橋,跨度組成為:50+150+235+35=470m,主橋的上部梁體主要采用371.5m鋼箱梁(頂推長度),鋼箱梁橋梁中線處梁高3.5m,設2%的橋面橫坡,鋼箱梁頂總寬達42m,呈封閉式箱形截面,兩側外挑人行道各寬4.5m(3.5m后安裝),錨固段為混凝土箱梁。橋梁位移位于7500m半徑的豎曲線上,靠近北岸側接2.05%的縱坡。兩吊索在鋼箱梁上橫向間距是34m,縱向索距7.0m,因此鋼箱梁的標準節段長度也是7.0m。全橋共分53個鋼箱節段,包括S20(長7.8m,塊段重量218.5t)、S19~S2(邊跨標準段,塊段重量122.9t)、S1、S0、M1~M31(中跨標準段,塊段重量122.9t)、M32(長11.8m,塊段總重量295.6t,M32-1重量為56.57t,M32-2重量為214t)。橋式布置圖見圖1。
2 施工方案制定
2.1 臨時墩布置
福州鼓山大橋主橋跨越閩江,位于規劃主航道上,閩江江面寬1000m,規劃主航道寬500米,河床面標高-7.0m,梁底標高+34.866m,設計采用連續千斤頂[1]頂推法施工[2],航道管理部門要求施工時通航凈寬不小于60m,根據鋼梁的截面特性及現場實際施工條件,頂推時在1#~3#主墩間布置4個臨時墩,臨時墩均分為上、下游兩部分,整個頂推系統跨徑布置從北向南為:85m(北側27.25m寬鋼箱梁提升通道、拼裝平臺24m、南側32.65m)+75m(臨時墩1與2之間)+75m(2#臨時墩與2#主塔墩間)+75m(2#主塔墩與3#臨時墩之間)+62.5m(臨時墩3#、4#之間)+12.5m(4#臨時墩與1#邊墩之間)詳見臨時墩總體布置圖2,根據鋼梁頂推流程,計算得鋼梁頂推時L1#~L4#臨時墩最大受力工況時橫橋向單側反力N結果見表1,臨時墩受力最大為2#臨時墩,最大豎向力1494t。
2.2 臨時墩結構形式
臨時墩基礎一般采用擴大基礎、打入樁基礎及鉆孔樁基礎,臨時墩對稱于橋中線設置,中心間距15.6m。L1#、L2#臨時墩位于主河槽,水深約13m,L3#、L4#臨時墩位于灘地,地質均為中、細砂,結合現場地質、水文、機械、材料及受力特點通過方案比選,L1#、L2#臨時墩采用10根1.0m鋼管柱打入樁基礎,L3#臨時墩6根采用1.0m鋼管柱+1.2m鉆孔樁基礎,L4#臨時墩采用4根0.8m鋼管柱+擴大基礎。臨時墩結構平面布置圖見圖3。
3 臨時墩結構受力計算及分析
鋼梁頂推時采用在臨時墩上設置縱向水平連續千斤頂多點同步頂推,理論上每個臨時墩上施加的頂推力與對應的臨時墩的豎向反力(N)×摩擦系數(μ=0.05),此時臨時墩承受的縱、橫橋向水平力為0,由于施工時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頂推力與理論值出現差異,千斤頂同步系統出現故障,摩擦系數理論值與實際有差異、個別滑道損壞及千斤頂故障退出工作等),在最不利情況下將導致臨時墩承受較大的縱橋向水平力[3]F縱=N×μ,橫橋向水平力F橫=F縱×D/L(D為臨時墩中心線距橋中心距離,L為臨時墩距旋轉中心距離),在進行臨時墩設計時必須考慮此工況下臨時墩的受力,保證結構的安全。
3.1 臨時墩受力計算
計算采用MIDASCIVIL2010進行空間計算,分析臨時索對臨時墩的影響,荷載考慮自重產生的豎向力N及縱橋向摩擦力F縱及由頂推兩側不平衡頂推力產生的橫橋向作用力F橫。
(1)根據臨時墩結構,分別建立各臨時墩獨立模型進行計算,在頂推過程中鋼管柱最大受力計算結果如表2:
(2)為了減小鋼管柱柱底反力、鋼管柱應力及變形,采取在臨時墩與主墩間設置一定初拉力的水平拉索,將臨時墩與主墩連接成整體,以達到減小臨時墩鋼管柱受力的目的,為合理設置臨時索,現將索結構分為3種結構形式進行計算分析,單側臨時墩索結構形式見表3,其中S2~S5為水平臨時索,S1、S6為斜向臨時索,拉索初張拉時,需保證墩頂縱橋向位移為0,斜拉臨時索索力水平分量與水平臨時索相同。
根據臨時墩結構建立臨時墩整體模型,通過索結構將臨時墩連接成整體,索結構兩端錨固于主體結構或臨時墩分配梁上,按設計要求對索進行初張拉,根據施工流程中各墩出現的最大反力情況,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4。
3.2 臨時墩受力分析
由表2及表3的計算結果分析可知,在設置臨時索的情況下,臨時墩受力明顯好轉,在三種不同的索結構作用中,鋼管柱柱底的最大反力平均降低約23%,最大應力平均降低約37%,縱向位移量平均降低約53%,但橫向向位移量變化不大,僅僅平均降低4%,但具體到每個臨時墩時,由于臨時墩剛度不同,臨時索對臨時墩的影響差異較大,在相同的索結構中,臨時墩剛度越大,索結構對臨時墩的影響相對越小,但在臨時墩結構及索有效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增加索的初拉力對臨時墩的影響變化不大,在臨時墩結構及索初拉力相同的情況下,減小索的有效面積對臨時墩的影響變化相對較大,面積越小,對臨時墩的有利影響越小。故而在設計柔性臨時墩結合臨時索在頂推中施工時,需通過試算,確定臨時索的面積及初拉力,以發揮設置臨時索的最大作用,縱橋向臨時索對臨時墩橫橋向影響較小,設計臨時墩時需將兩組臨時墩連接成整體,增加臨時墩整體剛度。
3.3 實施效果及分析
鼓山大橋再頂推的過程中實施了全橋臨時的監控,監控內容主要為臨時墩剛管柱的壓力及樁頂變形量,監控結果如表5所示。
通過監測結果與理論計算的對比,可以看出,頂推時的臨時墩結構受力均包含在最不利計算工況內,結構比較安全,監測結果較計算結果較有利的原因在于:實際頂推過程中未發生千斤頂突然失靈,滑道突然卡死的極端情況,并采取了控制頂推力偏差的范圍。
3.4 常見問題及處理措施
由于頂推鋼梁較重,頂推長度長,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滑動面局部損壞;頂推時的實際頂推力均大于理論值;鋼梁在頂推過程中橫向偏位的情況。對于經常出現的問題,項目設計時預先采取了應對方案在施工中采取了控制措施,在頂推過程中各千斤頂同步頂推,密切關注各臺頂推千斤頂的拉力值,當拉力值較設計值偏大10%時必須停止頂推,檢查處理,當滑道輕微損害時,待滑板退出工作后更換,當滑道嚴重損壞時,停止頂推,起頂鋼梁更換滑板,為防止鋼梁頂推過程中的橫橋向偏位,在臨時墩及主墩上設置了橫向限位裝置,橫行限位裝置與鋼梁間預留1cm空隙,但出現橫行偏位時,調整橫橋向兩側頂推力,逐步糾偏,采取以上措施保證了大臨結構的安全。
4 結論
在施工中臨時支墩為常用結構,當臨時墩高度超過25m時,水平力對臨時墩的受力影響直觀重要,提高臨時墩承載力的方法常為增大柱的截面,但對于高墩,此方法投入較大,經濟性較差,本文采用設置臨時索的方法有效克服了水平力對臨時墩的影響,增加的臨時索結構較增加柱截面方案大大節省施工投入,隨著福州鼓山大橋的頂推完成,臨時墩的應力及變形均控制在設計范圍內,這標志著臨時索的設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以后的臨時墩采用柔性墩的頂推施工提供了非常保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韋福堂,謝永紅,韋勇生.YDCLD自動連續頂推系統在頂推施工中的應用,公路,2001.2.
[2]JTGT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
[3]董啟軍.連續鋼箱梁頂推施工,施工技術,2005.5.endprint
【摘 要】 福州鼓山大橋為主跨235m自錨式懸索橋,采用頂推施工,頂推跨度為75m,臨時墩自由高度約為45m,臨時墩剛度較小,通過對臨時墩與主墩間合理設置不同結構臨時索結構的研究,研究表明:臨時索對增加臨時墩剛度的作用明顯,能保證鋼梁頂推時臨時墩的受力要求,闡述了頂推過程中常用見的問題,并總結了解決常見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自錨式懸索橋 頂推施工 柔性墩 臨時索 常見問題 處理措施
1 概況
福州鼓山大橋跨越閩江,南接福州二環路,北聯機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作為福州市重要的交通樞紐,主橋設計為獨塔雙索面自錨式懸索橋,跨度組成為:50+150+235+35=470m,主橋的上部梁體主要采用371.5m鋼箱梁(頂推長度),鋼箱梁橋梁中線處梁高3.5m,設2%的橋面橫坡,鋼箱梁頂總寬達42m,呈封閉式箱形截面,兩側外挑人行道各寬4.5m(3.5m后安裝),錨固段為混凝土箱梁。橋梁位移位于7500m半徑的豎曲線上,靠近北岸側接2.05%的縱坡。兩吊索在鋼箱梁上橫向間距是34m,縱向索距7.0m,因此鋼箱梁的標準節段長度也是7.0m。全橋共分53個鋼箱節段,包括S20(長7.8m,塊段重量218.5t)、S19~S2(邊跨標準段,塊段重量122.9t)、S1、S0、M1~M31(中跨標準段,塊段重量122.9t)、M32(長11.8m,塊段總重量295.6t,M32-1重量為56.57t,M32-2重量為214t)。橋式布置圖見圖1。
2 施工方案制定
2.1 臨時墩布置
福州鼓山大橋主橋跨越閩江,位于規劃主航道上,閩江江面寬1000m,規劃主航道寬500米,河床面標高-7.0m,梁底標高+34.866m,設計采用連續千斤頂[1]頂推法施工[2],航道管理部門要求施工時通航凈寬不小于60m,根據鋼梁的截面特性及現場實際施工條件,頂推時在1#~3#主墩間布置4個臨時墩,臨時墩均分為上、下游兩部分,整個頂推系統跨徑布置從北向南為:85m(北側27.25m寬鋼箱梁提升通道、拼裝平臺24m、南側32.65m)+75m(臨時墩1與2之間)+75m(2#臨時墩與2#主塔墩間)+75m(2#主塔墩與3#臨時墩之間)+62.5m(臨時墩3#、4#之間)+12.5m(4#臨時墩與1#邊墩之間)詳見臨時墩總體布置圖2,根據鋼梁頂推流程,計算得鋼梁頂推時L1#~L4#臨時墩最大受力工況時橫橋向單側反力N結果見表1,臨時墩受力最大為2#臨時墩,最大豎向力1494t。
2.2 臨時墩結構形式
臨時墩基礎一般采用擴大基礎、打入樁基礎及鉆孔樁基礎,臨時墩對稱于橋中線設置,中心間距15.6m。L1#、L2#臨時墩位于主河槽,水深約13m,L3#、L4#臨時墩位于灘地,地質均為中、細砂,結合現場地質、水文、機械、材料及受力特點通過方案比選,L1#、L2#臨時墩采用10根1.0m鋼管柱打入樁基礎,L3#臨時墩6根采用1.0m鋼管柱+1.2m鉆孔樁基礎,L4#臨時墩采用4根0.8m鋼管柱+擴大基礎。臨時墩結構平面布置圖見圖3。
3 臨時墩結構受力計算及分析
鋼梁頂推時采用在臨時墩上設置縱向水平連續千斤頂多點同步頂推,理論上每個臨時墩上施加的頂推力與對應的臨時墩的豎向反力(N)×摩擦系數(μ=0.05),此時臨時墩承受的縱、橫橋向水平力為0,由于施工時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頂推力與理論值出現差異,千斤頂同步系統出現故障,摩擦系數理論值與實際有差異、個別滑道損壞及千斤頂故障退出工作等),在最不利情況下將導致臨時墩承受較大的縱橋向水平力[3]F縱=N×μ,橫橋向水平力F橫=F縱×D/L(D為臨時墩中心線距橋中心距離,L為臨時墩距旋轉中心距離),在進行臨時墩設計時必須考慮此工況下臨時墩的受力,保證結構的安全。
3.1 臨時墩受力計算
計算采用MIDASCIVIL2010進行空間計算,分析臨時索對臨時墩的影響,荷載考慮自重產生的豎向力N及縱橋向摩擦力F縱及由頂推兩側不平衡頂推力產生的橫橋向作用力F橫。
(1)根據臨時墩結構,分別建立各臨時墩獨立模型進行計算,在頂推過程中鋼管柱最大受力計算結果如表2:
(2)為了減小鋼管柱柱底反力、鋼管柱應力及變形,采取在臨時墩與主墩間設置一定初拉力的水平拉索,將臨時墩與主墩連接成整體,以達到減小臨時墩鋼管柱受力的目的,為合理設置臨時索,現將索結構分為3種結構形式進行計算分析,單側臨時墩索結構形式見表3,其中S2~S5為水平臨時索,S1、S6為斜向臨時索,拉索初張拉時,需保證墩頂縱橋向位移為0,斜拉臨時索索力水平分量與水平臨時索相同。
根據臨時墩結構建立臨時墩整體模型,通過索結構將臨時墩連接成整體,索結構兩端錨固于主體結構或臨時墩分配梁上,按設計要求對索進行初張拉,根據施工流程中各墩出現的最大反力情況,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4。
3.2 臨時墩受力分析
由表2及表3的計算結果分析可知,在設置臨時索的情況下,臨時墩受力明顯好轉,在三種不同的索結構作用中,鋼管柱柱底的最大反力平均降低約23%,最大應力平均降低約37%,縱向位移量平均降低約53%,但橫向向位移量變化不大,僅僅平均降低4%,但具體到每個臨時墩時,由于臨時墩剛度不同,臨時索對臨時墩的影響差異較大,在相同的索結構中,臨時墩剛度越大,索結構對臨時墩的影響相對越小,但在臨時墩結構及索有效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增加索的初拉力對臨時墩的影響變化不大,在臨時墩結構及索初拉力相同的情況下,減小索的有效面積對臨時墩的影響變化相對較大,面積越小,對臨時墩的有利影響越小。故而在設計柔性臨時墩結合臨時索在頂推中施工時,需通過試算,確定臨時索的面積及初拉力,以發揮設置臨時索的最大作用,縱橋向臨時索對臨時墩橫橋向影響較小,設計臨時墩時需將兩組臨時墩連接成整體,增加臨時墩整體剛度。
3.3 實施效果及分析
鼓山大橋再頂推的過程中實施了全橋臨時的監控,監控內容主要為臨時墩剛管柱的壓力及樁頂變形量,監控結果如表5所示。
通過監測結果與理論計算的對比,可以看出,頂推時的臨時墩結構受力均包含在最不利計算工況內,結構比較安全,監測結果較計算結果較有利的原因在于:實際頂推過程中未發生千斤頂突然失靈,滑道突然卡死的極端情況,并采取了控制頂推力偏差的范圍。
3.4 常見問題及處理措施
由于頂推鋼梁較重,頂推長度長,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滑動面局部損壞;頂推時的實際頂推力均大于理論值;鋼梁在頂推過程中橫向偏位的情況。對于經常出現的問題,項目設計時預先采取了應對方案在施工中采取了控制措施,在頂推過程中各千斤頂同步頂推,密切關注各臺頂推千斤頂的拉力值,當拉力值較設計值偏大10%時必須停止頂推,檢查處理,當滑道輕微損害時,待滑板退出工作后更換,當滑道嚴重損壞時,停止頂推,起頂鋼梁更換滑板,為防止鋼梁頂推過程中的橫橋向偏位,在臨時墩及主墩上設置了橫向限位裝置,橫行限位裝置與鋼梁間預留1cm空隙,但出現橫行偏位時,調整橫橋向兩側頂推力,逐步糾偏,采取以上措施保證了大臨結構的安全。
4 結論
在施工中臨時支墩為常用結構,當臨時墩高度超過25m時,水平力對臨時墩的受力影響直觀重要,提高臨時墩承載力的方法常為增大柱的截面,但對于高墩,此方法投入較大,經濟性較差,本文采用設置臨時索的方法有效克服了水平力對臨時墩的影響,增加的臨時索結構較增加柱截面方案大大節省施工投入,隨著福州鼓山大橋的頂推完成,臨時墩的應力及變形均控制在設計范圍內,這標志著臨時索的設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以后的臨時墩采用柔性墩的頂推施工提供了非常保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韋福堂,謝永紅,韋勇生.YDCLD自動連續頂推系統在頂推施工中的應用,公路,2001.2.
[2]JTGT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
[3]董啟軍.連續鋼箱梁頂推施工,施工技術,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