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馬雙彥,山西聞喜人,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公益委員會孝行天下組委會委員、中國藝術家協會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集文閣書畫院副院長、東方藝術天地網顧問。畢業于中央電視學校山西分校,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曾榮獲全國各類書畫展獎項十余次。作品入選《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收藏指南》第一、二冊,并被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書畫愛好者收藏。先后有《中華英才》雜志、《中國老年報》、《東方藝術天地》等報刊雜志對他進行報道。
文/武文龍 邢立文 宋廣山
輝煌的中華文明曾經為人類創造了無數光輝燦爛的成果,而對優秀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一個永恒主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發憤圖強、堅韌不拔、與時俱進的精神。任何精神都是要由人來體現,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賦予這種精神真實體現的就是那些敢于創造、懷揣夢想的開拓者,千百年來,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里孜孜以求地實踐著他們的夢想。也正是揣著這種夢想,馬雙彥才能在藝術領域里幾十年如一日潛心探索,不懈創作。
就是本著對“書畫同源”的深刻領悟,馬雙彥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世界人物美術字”。為什么要有這樣一種創新呢?在一幅幅透著靈氣和意趣的作品中馬雙彥先生的藝術人生徐徐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的采訪由此開始。
一個藝術家的成長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1967年,馬雙彥出生在山西省聞喜縣。聞喜縣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歷史,在這片誕生了盛唐中興之臣裴度的靈山秀水,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最令馬雙彥受益一生的無價財富。

在馬雙彥生活的小鎮里,能寫擅畫成了很多家庭醉心生活的習慣,有一次鎮上搞畫展,竟然征集到四千多幅作品。他的父親就是一個雙手能寫書法的鄉村藝術家,在這種藝術氛圍的熏陶下,加之體弱多病,當別的孩童嬉耍戲鬧的時候,幼年的他只能在家中獨自一個人坐在地上寫寫畫畫。也許是藝術天分早已就滋生在他的頭腦里,幼年看到什么畫什么的他,無論是山水樹木、花鳥草蟲都畫得很像那么一回事兒。后來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又進行了系統的書法學習,楷行隸篆,一張張地描紅、臨摹,一練就是大半天。也許是天生和繪畫有緣,練習書法剩下的時間他依然堅持著畫畫。

9歲那年的春節,看到貼在窗子上的窗花,他又迷上了剪紙。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由于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人們可以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而工筆繪畫也很講究線條,有了剪紙這個扎實的功底使馬雙彥在工筆繪畫上的技藝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于是,他開始有計劃地學習繪畫,從人物連環畫畫起,工筆人物、山水、花鳥漸漸地都成了他的最愛。

關于書法和繪畫的關系,一直就有“書畫同源”這個說法。從目前發現的最早留下的刻畫符號遺存看,多是對一些具體事物的描繪。多用極其簡約概括的線條描繪人、動物、日月星辰等。無論是花山巖畫或蒼源巖畫,還是仰韶文化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都可以看到這些人類早期的繪畫作品。
書法的載體是漢字,而“象形”又是漢字最突出的特點。我國先民在還沒有文字的時代,就用簡單“圖畫”來表現與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書法藝術和繪畫的共通性,在工筆繪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工筆畫是中國畫的一個流派,畫工筆畫很難,除了功底要扎實,還要題材選得好,花費時間也很長。1986年,走出校門的馬雙彥到了鎮文化站工作,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畫幻燈圖片,工作之余他也時常寫幾筆,畫兩筆,回到家也是或寫或畫忙得不亦樂乎,由于同時在書法繪畫上的基礎,他的書法繪畫都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生命力是作品的靈魂。他在書畫創作中,力求寫意境、寫神情,堅守自己的信仰和準則,依心中筆墨,追尋腕底之跡的流淌。他的書法用筆古樸沉著,剛健遒勁,筆法大膽,粗重拙落,舒展自然,雋秀瀟灑,大美樸素,沉厚自然,飽含著清氣、神氣、靈氣、才氣、逸氣,有一種高山流水、清泉洗心的美態;畫作又以書法入筆,點畫嚴謹,線條強勁,蓬勃靈動,真情淋漓,濃纖得中,豐潤柔韌,溫韻遒勁,神清氣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辛勤的耕耘終將換來甘美的果實,馬雙彥的書和畫漸漸地愈臻成熟和大氣,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青睞。1995年,他的繪畫作品《五臺圣景》,榮獲了“五臺山杯” 全國書畫大獎賽優秀獎。此后便一發不可收,僅1996年一年,他就攬獲了五項大獎,先是繪畫作品《伯樂相馬》,榮獲天馬杯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接著繪畫作品《世外桃源》又斬獲了三清山杯中國書畫名家大展一等獎。再之后,他的又一幅繪畫作品《世界亞運圖鑒》,榮獲了世界遺產杯國際書畫展精品一等獎,走進了他心中無比神往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在莊嚴的頒獎儀式上,他從滿頭銀發的評委手中接過獎牌和證書的那一刻,他感到心頭在微微地輕顫,熱淚也不由地奪眶而出……就在那一年,馬雙彥的作品《精彩中國》、《岳母刺字》還相繼獲得了華表杯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和精忠杯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自此,一發不可收,自1995年至今,馬雙彥多次參加全國各類書畫大賽,奪得大獎。這充分體現了他扎實的書畫功底,受到了評委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藝術只有不斷地從生活中吸取生命的營養,不斷發現新的創作領域、新的創作題材,才能產生新的創作靈感,產生新的表現形式。從而也才能推動藝術真正的創新與繁榮。在長期的書畫創作中,馬雙彥發現了中國的書與畫從一開始在對事物的表達上都有意象性的特征,都注重對事物內在的認識表現,強調主觀意識,最終形成與西方繪畫不同的兩種體系。
1998年的一天,少年時在家鄉巧遇畫像磚的那幅畫面,又浮現在馬雙彥的腦海中。那也是他9歲的那年,那一年村里平田整地時發現了一座古墓,從古墓里出土了一些方磚,每塊方磚上他發現都有一些紋刻,彼時,已具有一些書畫功底的他細心地發現,那些紋刻是“一個字,字里還有人像”的字和畫的巧妙結合。從那時起,他不再抵觸父親讓他練字,書畫雙修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樂趣。是不是該在紙上把這種書和畫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來呢?于是,他就細心地琢磨開了這種有著古老傳承基礎的藝術,一時間,這種癡迷讓他忘卻了身外的一切,一練就是沒日沒夜。

中華民族是一個博大精深、包容萬物的偉大的民族,它的傳統既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有大量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去偽存真,去蕪存菁”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所以中國民族的傳統是繼承的傳統,更是一個不斷創造與革新的傳統。藝術家要創作出日臻上乘的作品,必在藝術創作中要注入諸多文化基因,這是書法藝術創始至今無法回避的現實,它的復合性決定了它必將以吸納姊妹藝術之精華才顯豐富。
2005年,血氣方剛的馬雙彥懷著夢想,辭去了鎮文化站的工作,只身一人來到了首都北京。
天地萬物人為貴,人也是最具靈性和情感的,這種靈性感性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共鳴。比如在欣賞美術或聆聽音樂時,優秀的作品總是會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力和心靈上的震撼,那是因為藝術家們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藝術形式、向人們展示著一種美學的魅力,人們在被感染、被共鳴的過程中,從精神層面獲取美的感受,在這種健康的互動中體現高雅的藝術情趣。
有一次,馬雙彥在王府井書店瀏覽圖書,當他隨手打開《上下五千年》這本書的時候,剛一看到里面的插圖,腦子里就靈光一閃,如果把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用他鉆研的這種藝術表現出來,那該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Γf干就干,他馬上從書店出來,來到琉璃廠買了幾刀紙和足夠的墨,回到家中就開始了創作。當時住所的屋子還不大,放不下大的案子,他就把紙鋪在墻上固定好,站在那里寫和畫,沒成想竟然一下子沒日沒夜地畫了大半年時間。
藝術創作是一門嘔心瀝血的學問,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這幅長416.8米,高1.5米的《上下五千年》長卷,包含了76731個大字,其中從三皇五帝至今有影響的人物17400多人。這幅作品以書法為主體,以人物為客體,遠看是字,近看是人,整幅作品氣勢恢弘、波瀾壯闊,在人物的刻畫描繪上又精煉十足,給人一種身心俱爽的全新感受,書法和繪畫兩者相得益彰,是傳統的水墨字和工筆人物的近乎完美的融合。這幅畫作后來被金融界有心人士收藏。

從此,一個新的藝術品種——世界人物美術字應運而生,讓馬雙彥聲名鵲起,成為中國畫壇獨樹一幟頗具造詣的著名畫家。

縱觀歷史,能被歷史認可并稱頌者,其前提必是具有服務于社會并貢獻于人類的價值人生。奉獻、再奉獻,是馬雙彥的一生追求和一貫原則。一個藝術家如果僅僅是把自己關在家里創作,而不去關心社會,他是行走不了多遠的。只有對社會有責任感、對藝術有崇拜感,才能夠有成就,有大成就,這是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家的共同品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和人道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代代相承的優良傳統。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比松叭恍唷?,以“立德”為首。因此,“立德”乃做人的第一要務,人首先要有良好的操守和高尚的德行。與“德”相比較,才干、學問、業績的大小高低都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古往今來,真正的藝術大家無不把德行、人格、操守、氣節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從踏上藝術之路那天起,父親就告訴他要做一個大愛在心德藝雙修的有用人才。一直以來,馬雙彥牢記父親的教導,在創作出大量書畫藝術的同時,還以“無私奉獻不圖回報”的境界創造著精神財富。在從事藝術工作近20年的時間里,馬雙彥積極參加亞運、奧運、世博等公益事業,踴躍參加各種形式的抗震救災、慈善捐贈等公益活動,認真創作、努力奉獻自己的精品佳作。2008年汶川、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的噩耗傳來時,舉國震驚、眾志成城。那些日子里,馬雙彥四處奔波,低價變賣自己的作品,先后籌集善款200多萬元,送往災區,幫助災區的受災群眾重建家園。
經過數十年的辛勤筆耕,作為世界人物美術字的創始人,馬雙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家協會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集文閣書畫院副院長。作品不僅被國家集郵協會等單位收藏,還入選亞洲藝術博覽會門票和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收藏指南第一、二冊。多次榮獲全國各類畫展十余次,先后有《中華英才》雜志、《中國老年報》、《東方藝術天地》等報刊雜志對他進行報道。
繼承固然重要,發展更是硬道理。采訪結束時,馬雙彥告訴我們,他現在正在醞釀一幅5000米長的鴻篇巨制,要以四大文明古國為主,用藝術來接續世界的斷代文明,最終把世界人物美術字推向全球,讓中國文化走上世界的峰巔。
馬雙彥,這位有著過人的勇氣和自信以及自強不息求索精神的藝術家,在這條載滿探索和發現的廣闊的藝術大道上奮力沖刺,或將取得更加出色的佳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