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峰,楊 穎
(山西職工醫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課程設置是學校根據培養目標制訂的指導教學的規范性文件,反映課程的總體規劃,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它包括專業培養目標、學習年限、開設課程、主要教學形式和學時的分學期安排等。課程設置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服務的,因此必須考慮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出發。對于中等衛生職業護理教育專業(以下簡稱為中職護理專業)來說,課程設置是護理專業課程實施的方案,護理專業要根據課程計劃中的課程設置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護理專業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專業教師和臨床教師的師資水平、教學設備,以利于教育教學的組織操作。
中職護理專業學制大多為3年,其中兩年為理論學習時間,最后1年實習。其專業課課程設置大多為:先學習正常人體(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再探索異常情況(病理學、免疫學與病原微生物),以上稱為基礎課程,通過橋梁課(健康評估、藥理學)上升到臨床課(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傳染病護理、心理護理、社區護理),簡稱階段性課程設置模式。而中職學生由于起點低,以往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個體心理等不能適應這樣的課程體系。現將中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綜述。
中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弊端是:在講授臨床課時,學生基本已將基礎課知識忘記,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在某一臨床工作環節的講授中不能形成整體知識效應,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職業活動。理論教學時數遠遠多于實踐教學時數,且先基礎、后臨床,最后集中畢業實習,理論課與實踐課間隔時間過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脫節,不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
基礎課和橋梁課是為解決臨床問題而存在的,如生理學、解剖學應重點介紹與護理技術密切相關的內容。 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藥物作用機制、診斷方法、癥狀的鑒別診斷等知識對中職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來說相對不重要,而健康評估、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和健康指導等內容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來說較重要,應增加講授課時[1]。
中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是大專、本科的縮略版,內容面面俱到,既不精又不專,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
發達國家的注冊護士一般都要求大專以上學歷,如美國注冊護士學歷均為大專以上;韓國注冊護士學歷均為大專及以上;英國注冊護士中C~H級為大專以上學歷,A、B級為經過短期培訓后上崗的護理員;日本護士學歷均為大專及以上[2]。
我國護士能級體系研究認為[3],醫院護理人員能級可分為4級,分別是:1級,即護理員和助理護士;2級,即注冊護士;3級,即專業護士;4級,即護理專家。
隨著我國醫院護理管理模式從“平臺式”向“能級體系”模式轉換,護士培訓的重點也轉向以能力為基礎的分層次培訓。參照護理人員的崗位職責和技術要求,能級護士教育可以按等級框架和崗位職責分4個階段組織和實施。第一階段:教育內容為生活照護和基礎護理;第二階段:教育內容側重執行醫囑、危重患者護理、專科知識和技能訓練;第三階段:教育內容側重健康教育、臨床教學;第四階段:教育內容為臨床科研、病區管理。中高職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可以分別對接護理人員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教育:中職護理教育為臨床培養1級護理人員;高職教育階段培養2級及以上護理人員。1級護理人員主要從事患者照顧等工作,不屬于執業護士。經過高職教育的護理人員才可以成為執業護士,進而成為注冊護士,才可以對患者實施治療、插管、特定的健康教育等工作[4-5]。
中職護理課程體系十分龐雜,根據最新教學大綱,學生在校期間需修完41門課程,其中德育、體育各修4學期,語文、英語、信息技術、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護理專業技術實訓各修兩學期,如此,學生每學期應修課程為必修課10門,選修課至少兩門,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忙于應付作業和考試,忽略了學習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在進行課程設置時考慮就業市場需求,雖能使學生盡快具備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但卻使學生橫向知識的聯系減少,各門學科“蜻蜓點水”、面面俱到,無法觸類旁通。
(1)課程體系不夠完善。中等護理教育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服務的勞動者,這樣的人才需要具備兩項很重要的能力,即終身學習能力和護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課程設置也正是為這兩項能力的培養服務的。從目前課程設置上來說,中職護理課程多是傳統的護理課程,并沒有考慮社會的發展、體現社會的需求。首先,在專業知識中,醫療專業知識所占比重大,而護理知識所占比重過小;基礎課程所占比例過大,而人文課程所占比例過小。盡管在現有各中職中專院校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文學科課程占必修課程的20.87%,但人文學科課程主要以政治、英語、體育、心理學等為主,這些課程約占人文課程的80%,并沒有體現社會的需求,不重視人的社會屬性,沒有突出護理的內容和特色,也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其次,缺乏老年護理學、精神衛生等課程,對醫學法規、醫學倫理、溝通交流、康復護理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些都不利于培養具備穩定心態和良好人文修養的高素質護理人員。這樣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對護理學科、護理對象、護理能力、護士角色等方面的認知不夠完善、不夠明確,使得他們往往注重醫囑的執行,忽視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和判斷;注重治療性措施的落實,忽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注重觀察具體的生命體征,忽視患者的感受及與患者的溝通。
據長期觀察及調查發現,中職護理專業學生掌握最好的學科是與護理有關的諸如臨床護理學等專業課,掌握最差的則是英語和計算機等公共課。由此可見,學校比較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對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面臨和迎接挑戰是非常不利的。從發展的眼光看,護理專業人才雖然是應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但是其人文素養在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應該引起學校的重視。
國際上已經形成了護理專業獨立的和具有明顯特色的課程體系,其中公共基礎知識、醫學基礎知識所占比例都明顯小于我國,而占較大比例的是社會和人文知識[6-7];臨床專業知識基本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設置,并體現在綜合課程體系中,這與醫療專業的分類結構有明顯的不同;護理專業知識內容都是按照護理程序組織的,在內容的確定方面,注重對服務對象(包括患者和尚未生病的人)的全面評估,評估側重的是人對健康和疾病的反應(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各個方面),不僅包括對患者患病時的護理,還包括對尚未生病但有高危因素的人和其家屬的護理和教育;護理課程中均有較大比例的精神、心理衛生內容以及社區和家庭護理內容。
(2)實踐課時所占比例仍然較小,理論與實踐相脫節。與國外護理教育相比,我國護理教育實踐課時仍然較少,2007年教學大綱總課時數為3 596課時,其中實習課1 400課時。法國的注冊護士學歷相當于國內的中專,完成1年基礎教育后報考,學制3年,總課時4 600課時,其中實踐課3 000課時,學生畢業通過就業許可考試后成為注冊護士,從事普通臨床護理工作[8]。日本護理教育也為三年制,20世紀60年代末與我國現有的教學計劃相近,總課時3 375課時,其中實習課1 770課時,但在后期的改革中,根據老齡化的加劇和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對高質量護理的需求,重新構建了新的課程體系,課程框架由原來的基礎領域、專業基礎領域、專業領域三大部分改為基礎領域、專業基礎領域、專業領域I(基礎護理)、專業領域II(臨床護理)及專業綜合領域五大部分;對專業領域進行了細化,強化了實踐能力,制訂了護理技術標準,列出了學生畢業時應掌握的護理技術的種類和應達到的程度[9]。李麗朝[10]提出中職護理教育課程設置應以社區護理為主線,增設社會護理、預防保健等有關課程,生產實習階段應安排一定學時的社區實習或家庭訪視等內容。李鳳杰等[11]對中職護理專業的教學進行實踐與研究后,提出中職護理教學的原則是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突出能力、以人為本,并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早期進入臨床。通過研究,說明了強化實踐技能教學更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
在課程編排方式上,常常存在實踐課不能緊跟理論課的問題,使學生不能及時消化并深刻理解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因此,應充分重視實踐,減少理論課學時,增大實踐課比例,保證學生有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同時,實踐課最好與理論課交叉進行,便于學生及時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使學生盡早、盡快地將所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轉化為專業實踐能力和從事護理職業的本領。
(3)專業定位不切合社會實際。一方面,隨著高等護理教育的開展,很多醫院招收護士都要求高職或大專以上學歷,中職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醫院希望招收專門從事患者生活護理照顧或禮儀導醫的準護士,而中職護理畢業生卻由于培養目標與醫院要求不一致、技能培養沒有針對性不能勝任準護士的工作。此外,社會對中職護理人才要求多樣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疾病譜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及對衛生服務的需要越來越高,人們的健康觀念發生了轉變,社會對能夠為個人、家庭、社區提供整體護理服務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目前中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針對各級醫療衛生單位,這種模式培養的學生適應社會能力不強,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12]。
(4)社會對中職護理人員要求高,衛生部門準入條件高,用人單位門坎高。中職護理專業學制3年,培養目標為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此目標不僅要求護理專業學生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求他們通過專業服務促進患者健康。在如此高的目標指引下,課程設置至少要考慮5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初中起點生源文化知識不足,需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等高中階段教育課程;二是作為課程體系之一的醫學基礎知識在必需、夠用的原則上,以傳統的正常—異常模式開設;三是突出護理專業特點,引入現代護理理念開設專業課程;四是護理人員服務對象是人,需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精神,且護理工作是團隊配合的工作,還需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故又需開設人際溝通、社會學、護理倫理等課程;五是根據實際情況需開設補充課程。
以準入條件為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報名條件允許中職應屆畢業生報考,使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成為中職培養目標。中職護理專業學生與高校護理專業學生都可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試卷統一。然而中職學生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學生難以達到執業護士的能力要求,處于“拔苗助長”的境地,中職學生無疑處于劣勢,就業堪憂[13]。社會對中職護理人員要求高,衛生部門準入條件高與用人單位門坎高,這些都給中職教育課程設置帶來壓力。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現有中職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已經不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需要,不符合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因此,課程設置改革勢在必行。
[1]張彥芳.中職護理教育專業課課程設置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17):100-102.
[2]韋民.美國整體護理見聞與啟示[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0):489-491.
[3]萬蓬,曹潔,劉云娥,等.大型綜合性醫院護理人員能級體系的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16):1217-1219.
[4]葉紅芳,陳湘玉.能級進階模式的護士培訓需求分析模型[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4):393-395.
[5]周詠梅,葉文琴,曹潔.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臨床護理人員能級體系研究[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7,14(9):709-710.
[6]李新輝,殷振紅.國內外護理專業發展的課程特點和趨勢[J].社區醫學雜志,2009,7(13):51-53.
[7]朱秀麗.美國護理教育發展現狀[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0,19(8):364-366.
[8]陸群峰.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醫院的護理管理組織結構與人力資源配置[J].中華護理雜志,2007,24(7):598-599.
[9]凌懷平.日本護理教學計劃變革的啟示[J].衛生職業教育,2002,20(6):81-82.
[10]李麗朝.中專護理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思考[J].護理學雜志,1997,12(2):118.
[11]李鳳杰,李國華,董茂江,等.中等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7(3):31-33.
[12]周清.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標準看護理專業課程設置[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9):74-75.
[13]譚耀華.中、高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構想[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