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培培
十年一覺中醫夢草根獸醫董曉峰的中醫自學路
本刊記者 趙培培

董曉峰:
網名甘草,取其平和包容之意,秉承中醫中庸之道,博采眾家之長,融會貫通,以修己身。
初識董曉峰是在一個QQ群里,當時就中獸醫是否適用于現代規模化養殖我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為了各自的主張僵持不下,他找來了各種關于中獸醫的文章來說服我,其中一篇報道的作者就是我,此時才發現對于中獸醫我們的共識遠遠多于分歧。之后我讀了他很多關于中獸醫的文章,偶爾通過電話或網絡交流對中獸醫的看法,董曉峰非常尊崇傳統中醫,在他的禽病診療過程中都是依循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這一點在當前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的大環境中是不多見的,這讓我非常好奇他的中醫背景,一直想對此做深入的了解,近日,終于有機會采訪到了這位依靠自學來進行禽病中醫診療的草根獸醫。
家鄉傳統文化開啟中醫夢
山東省陽谷縣地處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南端,京杭運河在境內逶迤穿行30余公里,為古代中國南北交通要地,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董曉峰,1984年出生于陽谷縣,從小就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得知康熙年間陽谷名醫孟西園“一針救兩命”的事跡后就立志學醫,但是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當時正值山東著名養殖企業鳳翔集團在陽谷迅速發展時期,考慮到將來的就業及個人的興趣,遂選擇學習獸醫專業。
在以西醫教學為主的獸醫教育中,中醫被嚴重弱化,僅僅只是老師照本宣科的幾節課讓董曉峰并沒有從中學到什么,對中醫知識強烈的渴望讓他開始了自學中醫的道路。此時,董曉峰十九歲。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董曉峰一直在強調他學的是“中醫”,而不是“中獸醫”,因為他讀的第一本書是我國著名中醫教授董漢良的《中醫自學入門》,之后是中醫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訣》、《湯頭歌訣》,董曉峰認為中醫就是一門醫學,沒有人醫、獸醫之分,所以他一直不把自己稱為“中獸醫”,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在用中醫的理論在診斷、治療動物的疾病。

自學中醫的過程是艱難的,因為沒有基礎、沒有老師,在剛開始的一年里,董曉峰雖然看了很多書,但是對于其中的內容一直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以然,但是他并沒有氣餒,又陸續看了《名醫臨床醫案》、《中醫方劑學》、《中西醫結合學》等,慢慢有了些開悟,這就更增加了他學習中醫的動力和信心,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會查閱各種書籍,想方設法搞明白,如果一時找不到答案,就會在腦海中翻來覆去的想,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與此同時,董曉峰還把從書中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當自己生病時,他就用中醫的方法給自己治療,反復驗證自己的方法。
書是董曉峰學習中醫的重要工具,他非常愛好收藏中醫書籍。多年來,董曉峰收集了上千本中醫書籍,除了《傷寒論》、《黃帝內經》、《傷寒金匱》等中醫著作之外,還有一些珍貴的民間中醫書籍,其中不乏民國甚至更早時期的手抄本。為了收集這些書籍,董曉峰結識了很多古董商,他們也知道董曉峰的這一愛好,每當有這些書籍入手都會第一時間通知他。有一次,一位古董商收了一本清朝末年手抄本的孟西園的《孟氏婦科》,聯系到董曉峰,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后800元成交了,第二天古董商后悔了,要一千元買回,董曉峰說,就算2000也不賣,這不是價錢的問題,我是真的喜歡這部書。現在董曉峰花在買書方面的錢已經投入了數萬元。還有一次,董曉峰在聊城書店買書的時候結識到了一位民間老中醫,在了解到董曉峰是從事獸醫工作的時候,老中醫說自己的一個過世的朋友也是獸醫,生前總結了一些《元亨療馬集》中的方子留在他家里,現在老中醫的子女都已經不從事這個行業了,如果董曉峰有興趣可以送給他,還給他留下了地址。回家后,家人勸他不要去,但是董曉峰不顧家人的勸告,帶上自行車,先搭公共汽車,之后又騎車100多里到了老中醫的家里,老中醫也很驚訝:我以為你不會來的,這么遠。之后熱情款待了董曉峰,并且將舊友留下的方子送給了他。董曉峰很感激老人的慷慨,現在還時常去看望老人。
除了研讀傳統中醫書籍之外,董曉峰對其他古代著作也有涉及,時常也讀《傳統哲學》、《棋藝書法》、《孫子兵法》等,此外,董曉峰對太極拳也頗有研究,他認為傳統文化是中醫之根本,中醫理論與之融匯貫通,了解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習中醫。
鏈接:
孟西園一針救二命
孟西園初任萊陽縣訓導。正當他步入仕途,官運亨通,蒸蒸日上的時侯,母親卻病重歸天了。孟西園恨不知醫,由此痛下決心,致仕從醫。他精研醫道,練就一身絕技。
傳說有一天,孟西園因事外出,偶遇一起送殯隊伍迎面而來。他急忙避居路側,驚見鮮血從棺縫里滴出,心知有異,急忙上前,攔住眾中一人問道:“棺中所抬何人,患何癥而死?”內中一人答曰:“是一臨盆孕婦,因難產而亡。”孟西園說:“適見棺中有鮮血滴出,其人未必真死,但求開棺一視,或者還能救活”。喪主聞聽此言,半信半疑,但見此人態度誠懇,救人心切,便讓眾人將棺蓋打開。孟西園近前見死者尚能診治,便從身上取出銀針,對著死者一針下去,片刻功夫死者居然奇跡般地復蘇了,且在棺中順利產下一男嬰。喪主驚喜交加,感激涕零,眾人無不驚嘆,連聲贊道:“真是華佗再世,神醫現身呀”!
鏈接:
孟翰:生活于清康熙、雍正年間,字西園,陽谷南街人,少有才名,16歲中秀才。1672年(康熙十一年)拔貢,授職萊陽縣訓導。1668年(康熙二十五年),孟翰因遭母喪回籍,恨不知醫,始留意于《素問》、《脈經》諸葛亮醫著,又得南方人焦公指點,盡得其術,遂成一代名醫。為人診病,切脈即得知病源,施治不拘泥成規,尤精于瘟疫雜癥及婦科。服喪三年期滿,補授齊東(舊縣名,其屬地現分屬于山東省鄒平、博興、高青三縣)訓導。后卒于官。孟翰所遺醫著甚多,皆以抄本散傳于民間。今保存下來的尚有《醫品心余驗錄》、《孟氏婦科》、《脈會》、《舌鏡論》、《瘟疫扼要》等5種。《醫品心條驗錄》是其多年精研醫理及臨床實踐經驗之結晶,每種病癥均載有理法藥方,附以已方及土單驗方,內容相當豐富。《孟氏婦科》經、帶、胎、產分別論治,至今仍有較高臨床價值。
在學習中醫第六個年頭的時候,董曉峰從學校畢業了。開始在獸藥企業從事技術工作,他開始嘗試將自己學到的中醫知識運用于家禽養殖業。由于從一開始董曉峰就是從人入手學的中醫,而歷史上幾乎沒有關于家禽疾病診療的中醫書籍,在這種情況下,董曉峰開始自己摸索著怎樣將中醫的“望聞問切”與禽病診斷相結合。在中醫里,看舌苔是一項重要的診斷方法,董曉峰看病的時候也會掰開雞的嘴看,后來他將“望診”延伸到家禽解剖,將“切診”轉化為“觸診”,摸雞爪、雞脖,他的這套診斷方法讓養殖戶感覺很新奇,慢慢的開始對他的技術產生了興趣。
有一次,一個集中養殖肉雞的村子暴發了傳染病,董曉峰經過中醫辨證診斷后開出了中藥方。為了確保藥材的質量,董曉峰親自帶領養殖戶去藥材公司采購。養殖戶紛紛在雞舍外架起大鍋進行煎煮,當時煎藥的蒸汽彌漫了整個村子,蔚為壯觀。最后,疫情終于得到了控制,養殖戶對董曉峰的中醫診療技術也越來越認可,很多人找他為自己的雞看病。同時,醫藥公司也找到他,讓他多開中藥,承諾給他提成,但是被董曉峰拒絕了。他說:我開藥時為了治病,不會為了錢而亂開藥。董曉峰憑借精湛的中醫診療技術和良好的醫德在當地打開了一片市場。
董曉峰學習中醫始于對傳統文化的愛好,他對中醫的理解是基于古老的中醫著作。在和董曉峰交談的過程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對傳統中醫理論的虔誠尊崇。而這種態度更是體現了在他運用中醫進行動物疾病診療的時候。中醫在治療人的疾病的時候強調以人為本,董曉峰認為,當中醫運用到動物時就應該強調以動物為本,只要把動物本身的內、外環境調控好了,疫病自然就會減少。
今年是董曉峰自學中醫的第十一個年頭,在過去的十年中他從一個中醫的門外漢,到一知半解,再到了然于心,現在董曉峰已經可以把中醫各家觀點歸納總結,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其中除了勤奮之外,更多是一種悟性,濃厚的家鄉傳統文化為董曉峰悟性的種子提供了豐沃的土壤,讓它們可以生根發芽,也讓董曉峰在學習中醫的道路上走的更堅定。
(有關董曉峰在中醫禽病臨床中的觀點請參考本期“禽病實用中醫臨床辯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