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
摘 要: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從時政、民生、資訊三個版塊著手,提出地市一級電視臺新聞節目改進的建議和意見,使地市臺電視新聞編輯在提高業務素質的同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去做新聞,更充分地體現電視新聞節目中編輯的作用。
關鍵詞:地市級電視臺;新聞節目編輯;新聞質量;改進和提高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1-0113-02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觀眾和市場對電視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地市一級電視臺,新聞節目如何克服自身的短板,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域優勢,在新聞內容、報道方式、節目編排上更科學、合理,更加適應觀眾收視習慣,保持收視率,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一直是地市臺的新聞編輯工作者努力鉆研的課題。編輯工作可以說是貫穿電視新聞制作播出的始終,經過多道程序最終奉獻給觀眾的新聞節目都是編輯從整體宣傳效果出發,對稿件重新編排組合形成的。電視新聞編輯的觀點、理念、政策水平等元素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有很大影響,其中包括觀眾對頻道、對節目的整體印象。
1 編輯的主要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兩點:①編輯需要對所有的新聞信息進行整理,結合地市級電視臺或頻道的定位,對信息進行篩選。當今社會傳播環境每天都有很大的變化,編輯面對潮水般涌來的信息,要進行嚴格“把關和篩選”,這是一個動態的去偽存真的過程。②傳媒和新聞工作者面對事實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作為社會性的傳播媒介,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就要表現出公平和平衡的態度。不過,作為電視新聞編輯,可以通過對稿件和信息的“再認識”和“再創造”,采用間接的方式表達對新聞事實的評價,比如,通過畫面的選擇、同期聲的應用,反應出新聞單位的態度和導向。
2 編輯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內容欠缺吸引力
地市級電視臺受傳播能力所限,它的觀眾主要是本市區和所轄縣鄉村的老百姓,新聞內容應以當地觀眾作為主要的考慮對象,選擇一些本地老百姓感興趣的、能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會提供幫助的新聞事件,這樣才能吸引觀眾的關注熱情。如果新聞報道沒有使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再缺乏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的表現畫面,觀眾自然會失去興趣,收視率、傳播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2.2 播報形式單一
地市臺的新聞播報過于嚴肅、刻板,包括播音員的發型、服飾,很難突破。在新聞播報的形式上,一套播音臺、背景板一用好幾年,沒有任何更新和變化,再有耐心的觀眾也會產生視覺疲勞。
2.3 播出時間不占優勢
就山西省來說,地市臺新聞頻道準時轉播《山西新聞聯播》、中央臺《新聞聯播》后,才要播出本地新聞,而這時候正是其他衛視臺電視劇或娛樂節目的播出時間,這個時間段要想搶到幾分收視份額,實屬不易。在新聞內容的編排上,各個新聞信息的比重應根據本地觀眾的收視心理和規律去分配,比如時政消息、社會新聞、經濟信息、文化體育資訊,等等。不同的播出時段,內容編排側重要有所區別,這樣才能形成個性鮮明的電視新聞節目,形成穩定的收視群體。
3 對新聞節目的改進
要做好新形勢下的地方新聞節目,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進。
3.1 時政新聞版塊
在地市臺的新聞中,時政消息作為黨和政府喉舌功能的集中體現,以其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報道和輿論引導的重要地位,在每天的新聞編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分量。在做好時政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時政新聞報道的禮儀化、程式化、概念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對傳媒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求進一步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這可以說是新時期黨要求新聞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具體體現。同時,對每天的會議性報道也要加以研究,每一個會議的召開都是有原因,要有目的地從政府的角度、百姓的角度來尋找一個契合點,時政新聞報道民生化應該是時政新聞報道的一種趨勢,這樣的報道才能既起到黨和政府喉舌的作用,又引起百姓的關注。要做到這一點,會前策劃是很關鍵的——接到會議通知后,了解會議內容,找到與民生相關的角度和切入點,提煉出報道主題,改變會議新聞語言的模式和語氣,改變綜合全面的報道方式,這樣,會議報道就會有重點、有亮點、有看點,才會讓受眾感到政府工作與百姓生活的息息相關。
3.2 民生新聞版塊
民生新聞概念的出現,使得電視新聞在內容上以平民化的姿態、平民化的視角進行選題、采訪、報道,更多傾向于表現日常狀態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用行和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以民生新聞通過為群眾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困難來體現媒體監督作用和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達到傳播者和受眾之間良好的傳播互動效果。地市臺新聞中一定要有民生新聞的版塊,但這里的新聞內容不應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鄰里糾紛、投訴、盜竊案件、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內容,而應該是提供經濟、生活服務類的信息,比如,中央或地方新出臺的經濟、金融、民生方面的政策,一些社會現象、熱點問題的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的最新動態,等等。這些消息的報道,一定要本土化,要和普通百姓的生活聯系起來,可以采訪一些街頭群眾,看他們對這些政策或現象有什么疑問和看法,然后請相關專家或業內人士來為大家分析解讀,讓大家不僅知道“有什么”“怎么樣”,更要告訴大家“為什么”“怎么辦”。所以民生新聞一定得在深度上下功夫,從而增強節目的理性化思考提升節目品位。
3.3 資訊平臺
資訊平臺包括文化、體育、時尚和逸聞趣事等。隨著網絡的發展,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作為地球村的村民,對全球資訊的渴望也是與日俱增,但是,許多信息并沒有真正得到接受和認可,反而像空氣中的飛沫一樣快速彌散。新聞傳媒要想改善飛沫化的狀況,需要將輿論引導和傳播品質更好地結合起來,把握住輿論引導的時效性,采用“事實+觀點”的方法從海量資訊中組織稿件,運用視頻短片、可視化數據、現場連線等傳播手段,讓資訊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讓觀眾從感性素材中提煉出理性觀點,自然提升輿論引導的說服力。
4 結束語
電視技術在不斷發展,互聯網也帶來很多便利,手機媒體和移動終端普及,使得新聞傳播進入了“隨時”“全時”的新狀態,作為地市臺的新聞節目,必須更好地實施新聞和宣傳功能,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使新聞宣傳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編輯:白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