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陳
所謂書卷氣,是一種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是良好素質的外在表現。書卷氣,是書香浸潤而散發出的清新之氣,它可以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一個文明祥和的地方,一定是書香濃郁的地方,也一定是能凝聚正能量的地方。最近到寧德古田杉陽鎮,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這里有藍田書院,到現在,每周還在給孩子們上國學課,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鎮子里的李家祠堂,柱子上有一幅對聯:“立事審時度勢因道志致遠,為人達理通情尚仁心彌誠”,有這樣的對聯書在這兒,讓你覺得祠堂充滿書卷之氣。更讓人驚訝的是通往大殿上的階梯是被青石板覆蓋著,成為一個斜坡。我問其緣由,答說,這個階梯是為狀元而準備的,誰考上狀元,就可以把青石板揭開,從階梯上走進大殿。我想,通過這道階梯,我似乎找到了杉洋成為文明古鎮的答案。再說干部,一個有素養的干部,一定是有書卷氣的干部。有了書卷氣,就多了一份正氣,增了一份魅力,少了一份粗俗。有了書卷氣,便少了傲氣、嬌氣、霸氣、俗氣、媚氣;多了骨氣、正氣、靜氣、秀氣、和氣、靈氣、大氣、豪氣。
正如香有檀香、沉香一樣,書卷氣散發各自的芬香。書卷氣是一種能夠引領時代之先的風氣。涵養書卷氣,離不開各自的職業特點,每一個職業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具有職業特色的文化,如企業文化、機關文化、校園文化、藝術文化,因而也就有了企業家氣質、干部氣質、學者氣質以及藝術家氣質;涵養書卷氣,離不開地域的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方水土也造就了這方人的特質,使這方人有了自己的文化稟賦。如福州人受到閩都文化涵養,在這塊地域上,書卷氣也就多了“蝦油味”。
人當有書卷氣,這種氣從何而來?首先,從書而來,曾在網上讀到詩句“腹中厚積萬卷書,濟世安邦任卷舒”。書卷氣是讀書過程中汲取書之精華而生成的,讀書是涵養書卷氣之基礎,讀書的數量、讀書的品質,都與書卷氣密切相關。書齋是涵養書卷氣的重要場所,在書齋里,以書為伴,以書為友,暢游書海,與智者進行著對話、汲取著豐富營養,培養書卷氣應當走進書齋;其次,涵養書卷氣不只是在書齋,書卷里也從地氣中來,地氣讓書卷氣更加鮮活。古人說,功夫在詩外,涵養書卷氣在也應當在書齋外。與智者為伍,與自然相伴,人民群眾的智慧、基層的豐富實踐,是一本“大書”,培養書卷氣應當走出書齋,在躬身接地氣中涵養書卷氣,讓書卷氣充滿濃郁的大地之清氣。再次,書卷氣從感悟中來,我們誦詩頌詞,從這些詩詞中,我們感受到了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王昌齡等詩人身上所具有的書卷氣,由此可以想見,人的書卷氣,是在日常言談舉止中展現出來的,群眾評價一個干部有沒有書卷氣,也是通過日常謀事決策來觀察評價的。書卷氣不是書呆氣,不是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滿足的之乎者也,卻什么也不想干、不會干的人。
從生命來說,氣斷則人去。要讓一個人始終保持良好素質,就必須始終涵養書卷氣,既讓書卷氣充盈心間,又讓書卷氣彌漫空間、綿久不絕;書卷氣還有厚積薄發之特點,唯有涵養才能厚積;涵養書卷氣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終身之功課。當下,涵養書卷氣,應是注重涵養修身之氣、明理之氣、增智之氣、慎思之氣、篤行之氣。
涵養書卷氣就是要涵養修身之氣。這個氣是正氣、骨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基礎。對一個領導干部來說,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強調德藝雙馨,也是把德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修德,有書卷氣,就必須有正氣、骨氣。少了正氣、骨氣,就不能說有書卷氣。歷史上,秦檜不能夠說他沒有學問,但沒有人認為他有書卷氣。但當你走進林覺民故居,讀著那封凄美的《與妻書》,你感到了柔情、親情和正氣、大氣,誰看了都認為這封信充滿書卷之氣,會對寫書之人生起景仰之情。走進林則徐紀念館,讀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再了解到這是林則徐被謫貶之后,在流放途中所寫,其中的正氣更讓人對他的品德心生敬仰。
涵養書卷氣就是要涵養明理之氣。這個理是真理、道理、事理、法理。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認真閱讀周敦頤的《愛蓮說》,能夠產生激濁揚清、清雅脫俗的精神力量;閱讀方志敏的《清貧》,能夠感受一位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為了追求真理和信仰,可以獻出寶貴的生命。有益的閱讀能使我們不倦地追求人格的提升,追求廉潔心態,甘于清貧,為民謀利。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興趣空間是有一定排他性的,不用高雅興趣去占領,就會被低級趣味所占據。
涵養書卷氣就是要涵養增智之氣。書是知識的承載,讀書能夠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有學者指出:“21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為什么?因為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大大縮短。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80至90年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知識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否則,我們就將經受“知識恐慌”、“本領恐慌”。
涵養書卷氣就是要涵養慎思之氣。孔子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是緊密相連的,學以成知,思以達智。以思為橋,方能將知識轉化為見識,積淀為智慧。讀書必須與思考結伴,有人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成功訣竅時,他回答說:“我并沒有什么方法,只是對于一件事情長時間很熱心地去思考罷了。”帶著問題讀書,養成思考的習慣,把零散的東西變為系統、粗淺的東西變為精深、感性的東西變為理性,才能使書本知識真正活起來,為我所有、為我所用。
涵養書卷氣就是要涵養篤行之氣。古人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體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書卷氣,是能夠涵養出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是能夠在責任面前勇于擔當、困難面前敢于面對、危機面前敢于化解;真正的“書卷氣”,是能夠轉化為精神動力,生成正能量,去感動、凝聚無數人;真正的書卷氣,是能夠開拓精神,能夠通過言與行升華出崇高的精神境界,讓人感到博大的胸懷。
涵養書卷氣,用書卷氣陶冶我們的精神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