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清
張掖處于絢爛神奇絲綢之路文明線與多姿多彩自然生態景觀線交匯的金色十字上,是絲綢之路歷史序列最為完整、遺存比較豐富的路段,也是中國華夏文明、游牧文化、外來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為明顯、風格最為獨特的核心區段,是漫長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轉站和節點城市。緊緊抓住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政策機遇,加快推進絲路文化大博物館建設,形成文化內涵豐厚、館藏文物豐富、管理科學規范的大博物館網絡格局,絲路明珠金張掖的城市特色將更加鮮明,區位優勢將更加突出。
一、打造歷史文化博物館
張掖的歷史文化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絲路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張掖是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就是絲路名城、商賈重鎮,東西文化在此交流,南北民族在此交融,積淀了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西魏時期(535~556),西域商隊云集張掖,東羅馬帝國和波斯錢幣可在張掖集市貿易中使用,張掖成為國際貿易城市。有隋一代(581~618),張掖成為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大本營,民族貿易異常活躍。609年,隋煬帝西巡,在張掖主持有西域二十七國使臣、商賈參加的互市。此后,張掖貿易日益繁榮,由中西貿易的中轉站逐步發展成為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漢代黑水國遺址、北涼古都遺址、隋代木塔、西夏國寺、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漢明長城等珍貴的文化遺產。依托豐富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著力打造以大佛寺文化產業園、馬蹄寺、“絲綢之路古城邦”為代表的絲路文化博物館,以市“三館”和各縣博物館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以黑水國遺址、北涼古都遺址為代表的露天博物館,以高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甘州高金城烈士紀念館、山丹路易·艾黎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博物館,以中華裕固風情走廊為代表的裕固文化博物館,精心打造長城文化博物館、玉文化博物館、馬文化博物館,積極傳承張掖的城市文脈,全面展示張掖歷史文化的精髓。
二、打造生態文化博物館
張掖的生態文化具有基礎性、脆弱性和特殊性。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中部人工綠洲和黑河天然濕地和北部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在張掖境內交錯銜接,是影響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在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深入挖掘張掖生態文化的深刻內涵,打造生態文化博物館,積極弘揚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形成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共處共融的發展模式。一是以祁連山冰川與河西走廊生態演變為主題,建設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研究博物館,研究探索祁連山冰川的形成機理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揭示在自然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環境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增強保護冰川的自覺性。二是以歷史文化名城與濕地生態保護為主題,建設黑河濕地博物館,集中展示張掖濕地文化的魅力,提升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4A級旅游景區的知名度。三是以黑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綠洲生態安全為主題,建設綠洲農耕文化博物館,對綠洲生態、綠洲農業、綠洲經濟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擴大生態張掖綠色農業知名度。
三、打造地貌景觀博物館
張掖富集有雪域高原和大漠戈壁的極端地貌,是一個將藍天白云、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綠洲、七彩丹霞、沼澤濕地、湖泊葦溪等各類地貌景觀聚焦在一個鏡頭里的城市,堪稱“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緊緊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的機遇,堅持做大做強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思路,著力打造地貌景觀博物館,積極宣傳推介張掖的特色優勢資源,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是以科學研究和地質知識普及為主題,建設丹霞地質博物館,廣泛宣傳丹霞地質的形成原因、分布區域、地貌特點以及開發保護的條件和要求,為丹霞景區的旅游開發和保護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二是以防沙治沙、和諧共存為主題,建設沙漠經濟博物館,對沙漠形成的原因、人類與沙漠的抗爭、發展沙漠經濟、開展沙漠旅游等方面進行研究和宣傳,推動設施農業、太陽能光伏產業和汽車拉力賽、自駕游露營活動等經濟形態向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