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彥,周媛媛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2)
生理學是以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1]。傳統的生理學教學大多是以課時或章節為單位,授課時間過長且特色不夠突出,不能持續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微課又名微課程,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互動的全過程[2]。微課的優點體現在能使學習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課程要點。本文以生理學中血漿滲透壓知識點為例,結合微課這一新的教學形式,探討血漿滲透壓知識點微課的設計與實施方案,從而達到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的目標。
在生活中很多人經歷過輸液這一治療方法,對0.9%NaCl溶液可以直接輸入血管內都感到疑惑不解。本次微課的導入就先以一張病人正在接受輸液治療的照片為切入點,接下來把鏡頭對準輸液瓶,逐漸放大輸液瓶上的標簽,直至文字清晰定格。教師首先提出疑問:“血液是紅色的,為什么無色透明的0.9%NaCl 溶液可以直接輸入血管內?”讓學習者思考,然后引入血漿滲透壓的概念和分類,并簡單介紹“0.9%NaCl 溶液是血漿的等滲溶液”。
血漿滲透壓知識的講解既要注意知識的全面性,又要注意知識的應用性和趣味性。血漿滲透壓由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兩部分組成。晶體滲透壓占血漿滲透壓的99.6%,由血漿中小分子物質組成,80%來自Na+和Cl-;膠體滲透壓是由血漿蛋白顆粒形成,數值比較小,僅占血漿滲透壓的0.4%[3]。因為血漿滲透壓主要來自血漿中Na+和Cl-等,故而臨床上使用NaCl 配制的液體作為生理鹽水,使學習者從更深層次掌握0.9%NaCl 溶液的生理和臨床意義。
臨床上在0.9%NaCl 溶液中加入各種藥物后直接輸入血管治療疾病,它主要應用了0.9%NaCl 溶液是血漿的等滲溶液這一生理學概念,但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藥液即使和血漿等滲,仍可能會發生溶血現象。因此,輸液時輸入的液體不僅要求等滲,還要求不溶血,于是引出等張溶液的概念。
“血漿膠體滲透壓的比值很小,但對維持血管內外的水平衡極為重要”,講解這一概念時可以拓展到臨床上水腫這一類疾病的發病機制,既可以吸引學習者的興趣,又可以延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4]。水腫的發生機制與血漿膠體滲透壓的改變息息相關,如肝功能不全時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腫。
血漿滲透壓知識由晶體和膠體滲透壓兩類知識構成,并分別影響細胞內外和血管內外的水平衡,既參與影響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的形態和功能),又對血液的容積影響較大。如果僅在微課中講解上述內容,就失去了設計制作微課的意義。微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手段,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因此在微課的設計中,要求導入部分有趣味性、引導性、應用性。本知識點微課的設計以血漿滲透壓的臨床應用為基礎,并提出各類思考問題,以期抓住學習者的注意力。
微課的視頻講解結束時,應布置1~2 道思考題,以便使學習者對本次微課的學習內容能有一個整體的思考并激發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本次微課思考題設計為:滲透壓是如何測量的?滲透壓的大小與液體的壓強還是與液體的濃度有關?等滲溶液與等張溶液的異同點是什么?拓展資源的設計應要求內容與思考題的答案息息相關,并可以引導學習者自主學習本課程的其他微課資源,以達到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將微課這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提供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和提高學科教學效果的途徑。通過知識講解與臨床應用相結合,既有效提高了生理學的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王晗,許閩廣.以臨床為導向的生理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2-113.
[2]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 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朱大年,吳博威,樊小力.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4]李超彥,李德恒,張志國.以臨床病例為切入點改革生理學教學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