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山西質監系統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根據中央“八項規定”和山西省委“四個實施辦法”,結合全系統實際,制定了6個方面25條改進作風提高效率狠抓落實的具體要求。經過一年來的貫徹實施,成效明顯。
制定出臺了《山西省質監系統對監管事項中首次輕微違法行為不予罰款工作制度》,減輕了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負擔。省計量院由過去坐等送檢轉變為定期赴各市集中校驗,對部分偏遠山區的縣局實施直接上門服務,得到基層好評。建立了省局領導班子成員和機關處(室)基層聯系點制度,實行點對點幫扶。會議數量大幅壓減,辦公例會規模精簡縮小。省質監綜合檢驗檢測園區建設項目開工不搞儀式,樸素進行。公務接待一般都安排在省局機關食堂,接待費用同比減少75%。會員卡、公款吃喝、違規用車和超標準使用辦公用房等4項專項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堅持著眼長遠,建章立制。建立完善了包括工作、管理、監督檢查、作風考核等方面的22項規章制度。全面開展了整治文山會海、整治奢侈浪費不正之風等17個專項整治,明確了69項具體整治任務,切實解決重點問題,著力推動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常態化、長效化。
大力推進質量強省戰略,代山西省政府起草并由省政府出臺了全省《關于質量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和2013年行動計劃,省政府召開了全省質量工作會議,對質量強省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積極向國家質檢總局推薦4家企業申報首屆中國質量獎,對太鋼不銹鋼予以重點指導幫助,經過多方不懈努力,太鋼不銹鋼在全國2000多家不分行業的各類企業和組織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位列第3名。入圍中國質量獎,對擴大太鋼不銹鋼的品牌價值、提升山西省名優企業的形象聲譽產生了深遠影響。
大力推進“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建設,指導已批籌的汾陽市白酒集中產區、祁縣玻璃器皿產業集中發展區和大同云岡旅游示范區扎實開展創建工作,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籌建全國能源裝備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茖W規劃名牌發展路徑,認真組織開展2013年山西省名牌產品推選,302個產品獲山西省名牌產品稱號。截至目前,山西省名牌產品達460個。
深入開展農資、建材等5項“質監利劍行動”和“雙打”專項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14.7萬人次,查處各類違法案件3000余起,查獲假劣產品貨值9100余萬元,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10余個。強化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共抽查39類6105批次產品,合格率為88.6%,其中山西省產品合格率超過94%。加強監督抽查后處理,發布監督抽查通報24期和消費警示1期,發出不合格產品處理通知單298份,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處理已完成95%,其余正在處理中。山西省監督抽查后處理工作得到國家質檢總局通報表揚。

山西省副省長張建欣出席“質監利劍行動”啟動儀式,并向執法打假分隊授旗
積極探索資質管理、監督檢查、安全監察、檢驗檢測和行政執法“五位一體”監管模式,在安全監察機構中實行“定人、定位、定崗、定責”。以山西省政府名義召開了全省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會議,省政府向11個市和19個省直部門下發了《特種設備安全目標責任書》,政府統一領導、企業全面落實、質監專業監管、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以“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為總要求,全面開展特種設備安全大檢查大整治活動,共出動監察、執法和檢驗人員62568人次,檢查生產、使用單位28380家次,排查設備2.9萬臺(套),檢驗設備14.5萬臺(套)、氣瓶28萬只,發現和整改安全隱患21632個,下達監察指令書4273份,立案697件。大力督促生產使用單位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共約談企業1萬余家。
廣泛宣傳貫徹《特種設備安全法》,邀請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對《特種設備安全法》進行專題講座,向行業管理部門和所有生產使用單位免費發放法律單行本6萬余冊,實行“送法上門”宣傳,對企業管理和操作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深化特種設備安全知識“六進”活動,在山西電視臺7個頻道集中2周時間每天5次滾動播放電梯安全使用公益廣告,積極促進群防群治。截至目前,山西省共發生特種設備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同比各下降50%,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國家質檢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梅克保在山西督導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
進一步加大3C產品監管力度,全面推行聯合監管模式和區域監管責任制,認真開展電線電纜、油漆等重點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抽檢17個生產企業23家經銷商的50批次樣品,合格率為100%。健全完善認證監管機制,山西各市、縣局全部建立了監管企業檔案,在陽泉市試點開展了3C產品和自愿性認證體系“雙項”全覆蓋拉網式檢查。認真做好資質認定實驗室監管工作,抽查了8個領域的100家實驗室,對177家實驗室開展了3個參數的能力驗證活動。與省經信委共同在全省工業企業中推行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積極服務節能減排。組織廣靈、沁縣2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及轄區內8家有機產品企業參加了長三角地區農超對接洽談會,并與當地大型超市簽訂供銷合同,擴大了山西省有機產品的影響和聲譽。
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特色農業、高速公路建設、旅游、社會服務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連續3年公開征集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2013年共征集項目201項,立項、審查、發布106項,山西省年度地方標準發布數量首次突破百項。充分發揮標準化工作對循環經濟建設的創新引領作用,制定了《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13年度轉型綜改任務暨山西省創新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實施方案》,得到張建欣副省長的高度評價;制定發布4項循環經濟體系標準和5項循環經濟認證評價標準,指導4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制定了4項市域循環經濟體系標準;承擔的國家質檢總局科研項目《基于認證技術的循環經濟評價應用基礎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積極推進示范試點項目建設,第七批16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任務圓滿完成,30個省級示范區完成年度建設任務;4個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得到國家標準委和國家發改委專家的一致肯定;晉中市國家級旅游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順利通過國標委驗收。著力增強標準化工作合力,與山西省發改委、省財政廳共同建立了加強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管理和推動落實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的良好機制。

山西長子方興農業標準化示范園區
大力宣貫國務院出臺的《計量發展規劃》,代省政府起草并報請省政府出臺了山西省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全面明確了山西省計量工作中長期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路徑措施,該實施意見的出臺,走在了全國前列,得到國家質檢總局的充分肯定。不斷加強能源計量工作,對214家列入“國家萬家企業”名單的重點用能單位進行了能源計量審查,完成測量管理體系認證4家、中小企業計量檢測能力評定38家。鞏固“關注民生、計量惠民”專項行動和“推進誠信計量、建設和諧城鄉”主題行動成果,連續2年認真辦好計量惠民7件實事,指導2287家集貿市場、加油站和餐飲單位開展了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對49所中小學和37個社區鄉鎮提供了免費計量服務。不斷加強計量監督管理,組織開展了月餅、酒類等食品和化妝品、保健食品包裝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加油機、電子計價秤專項監督檢查,以及金銀制品加工和銷售領域、煤礦等重點領域安全用計量器具專項監督檢查,著力凈化市場環境,服務安全生產。舉辦了山西省計量知識答題競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技術機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占地6.67hm2、一期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的山西省質監綜合檢驗檢測園區正式開工建設;國家煤礦安全計量器具產品質檢中心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正式運行;長治新能源國家級質檢中心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籌建;指導培育7個省級質檢中心項目達到批籌條件,已批籌2個;全省質監系統125個技術機構全部通過能力建設驗收達標。不斷加快科技創新,2項科研項目通過結題驗收,1項科研項目榮獲全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科研成果在2013年國際檢驗檢測技術與裝備博覽會上展示;向國家質檢總局申報的3項科技興檢獎項目進入評獎公示階段,向省科技廳推薦的3項科技獎勵項目通過審查;新申報各類科研項目16項。
根據國家和山西省關于整合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部署要求,山西省質監局于2013年8月12日將省級食品生產加工環節質量安全監管職能和相關機構人員正式移交省食藥監局,實現了任務圓滿完成,職能光榮移交。在職能移交前,深入推進風險隱患排查、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標簽標識標注3個專項整治,開展了添加“亞硝酸鹽”和肉制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健全完善監管機制,制定出臺了小作坊監管辦法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試點開展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監管效能。對21類34種食品的58個風險因素進行了風險監測,其中白酒、食醋等重點產品覆蓋率達到100%。積極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向全社會通報了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情況,舉辦了“食品安全大家行”和“食品檢驗機構開放日”活動;與省監察廳聯合制作完成了《民以食為天》宣傳警示教育片。同時,認真指導各市、縣質監局做好職能、人員移交的準備和銜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