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 琳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年”的味道也漸漸飄來,彌漫著。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忙忙碌碌。大掃除,買新衣,備年貨……
雖說年的味道不像小時候那么“濃烈”了,但過年了,親人團聚在一起掛紅燈、放鞭炮、吃餃子……還是那么令人期待,讓我們與這種種的美好慢慢靠近吧!

趣味傳說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其叫“年”。其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人們談“年”色變。這種怪獸每隔365 天就要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百姓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這時“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年”轉了大半個晚上,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稈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獸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但就在有一年三十兒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子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即是“爆竹”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認為火可以拔除不祥;火花,是喜事降臨的預兆;聲響,能憚嚇鬼魅,驅散戾氣;煙,能使陽氣上升。中國民間自古就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說法,也有“開門爆竹”的習俗,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除舊迎新。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老百姓似乎在過年時惟有放上那一掛掛火紅的鞭炮才能抒發內心的吉慶歡樂之情,表達祈求平安福祉的心愿。
國家強制標準GB 10631-2013《煙花爆竹 安全與質量》中,根據煙花爆竹產品的結構和燃放后的運動形式將煙花爆竹分為以下9類。
爆竹類:燃放時主體爆炸(主體筒體破碎或者爆裂)但不升空,產生爆炸聲音、閃光等效果,以聽覺效果為主的產品。
噴花類:燃放時以噴射火苗、火花、響聲(響珠)為主的產品。
旋轉類:燃放時主體自身旋轉但不升空的產品。
升空類:燃放時主體定向升空或旋轉升空的產品。
吐珠類:燃放時從同一筒體內有規律地發射出(藥粒或藥柱)彩珠、彩花、聲響等效果的產品。
玩具類:形式多樣、運動范圍相對較小的低空產品,燃放時產生火花、煙霧、爆響等效果,有玩具造型、線香、摩擦、煙霧產品等。
禮花類:燃放時,彈體、效果件從發射筒(單筒含專用發射筒)發射到高空或水域后能爆發出各種光色、花型圖案或其他效果的產品。
架子煙花類:以懸掛形式固定在架子裝置上燃放的產品,燃放時以噴射(直向、側向、雙向)火苗、火花,編織形成字幕、圖案、瀑布、人物、山水等畫面。
組合煙花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小禮花、噴花、吐珠同類或不同類煙花組合而成的產品。
依照國家強制標準GB 10631-2013《煙花爆竹 安全與質量》,按照藥量及所能構成的危險性大小,煙花爆竹被劃分為4個級別,危險性從高到低依次為A、B、C、D。上市的所有煙花爆竹產品應在外包裝上明確標注等級。
A級:由專業燃放人員在特定的室外空曠地點燃放、危險性很大的產品。
B級:由專業燃放人員在特定的室外空曠地點燃放、危險性較大的產品。
C級:適于室外開放空間燃放、危險性較小的產品。
D級:適于近距離燃放,危險性很小的產品。
按照對燃放人員要求的不同,煙花爆竹產品分為個人燃放類和專業燃放類。
個人燃放類:不需加工安裝,普通消費者可以燃放C級、D級產品。
專業燃放類:應由取得燃放專業資質人員燃放的A級、B級產品和需加工安裝的C級、D級產品。
選擇供應商建議消費者去有銷售許可證的專營公司或店鋪購買。
選擇產品類別消費者一般應選購藥量相對較少的B、C、D級產品,對于A級產品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燃放,或有證燃放。
選購產品外觀應選購整潔、無霉變、完整未變型,無漏藥、無浮藥的產品。筒標紙粘貼物應吻合平整,無遮蓋、無露頭露腳、無包頭包腳、無露白現象。筒體應黏合牢固,不開裂、不散筒。
選購產品標志應完整、清晰,即有正規的廠名、廠址。中文燃放說明應清楚,如是否有警示語、燃放方法(如何選擇地點、時間、操作方法等)、燃放過程中注意事項等。
選購的煙花爆竹產品引火線除摩擦類和部分線香類煙花爆竹外,應有無霉變、無損壞、無藕節的安全引線(結鞭爆竹產品為紙引,但要注意有一定的帶引,以防傷及手和眼睛等),引火線一般為綠色。
酒精和煙花不可以混合;
一次不能同時點燃兩支以上的煙花;
不準自己制作煙花或者在制作好的煙花里面添加任何東西;
不要在禁放區和禁止燃放的時間燃放煙花爆竹;
點燃煙花時,要用香支點燃,不要用明火點燃;
嚴格按照產品說明,選擇符合要求的戶外場地燃放煙花爆竹。除特殊說明外,不要手持煙花爆竹燃放;
點燃煙花爆竹后要立即離開,返回到安全位置;
燃放中萬一出現異常情況,不要馬上靠攏產品,等明確原因,等待一段時間后再處理;
不要向行人、車輛、建筑物等投擲點燃的煙花爆竹;
兒童在燃放煙花爆竹時要有成人監護;
煙花燃放20~30分鐘后,最好戴上手套用鐵夾將煙花空筒和殘渣清理掉,以確保安全。


趣味傳說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后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對其十分珍愛。在除夕夜晚,為防止“祟”來侵擾,大人便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于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漢代:出現了專門用于佩戴玩賞的錢幣狀避邪品;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
宋元以后: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已成為民俗;
明清: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民國以后:壓歲錢衍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包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用號碼相連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預示著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壓歲錢自古就有,過大年孩子們若能領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那是多么歡喜的一件事啊!拿著這筆屬于自己的錢,孩子們常常是盤算著是買點文具還是買點好吃的什么……總之壓歲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孩子們對過年的一份美好憧憬。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壓歲錢的數目越來越大,孩子們也越來越為該如何打理這筆不小的壓歲錢而茫然。
對于孩子們來說,過春節能收到嶄新的壓歲錢是最開心的事了。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壓歲錢的數目也是水漲船高。“年收入”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的孩子不在少數。面對這筆不小的財富,如何打理成了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理財專家建議,通過組合不同的投資理財方式,既可以培養孩子的財商,又能讓孩子的壓歲錢“專款專用”。因為小孩子尚不具備理財的掌控能力,家長應合理引導規劃,對壓歲錢進行多元化管理。
現在一些銀行推出了兒童專屬卡,幫助兒童管理錢財,培養孩子的財商,甚至為孩子配備專門的收支賬簿。父母可以設置兒童卡的單筆、每日累計消費或取現限額,培養孩子的理性消費意識,還可通過短信服務隨時了解孩子的賬戶動態。
由于銀行理財產品一般至少為50000元起存,而且想要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客戶必須在18周歲以上,另外第一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必須進行風險測評。所以說如果孩子未成年,是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購買理財產品的。除非以家長的名義為孩子購買,幫孩子將壓歲錢進行增值保值,所以理財師建議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基金定投。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積少成多的產品都是家長可以考慮的,零存整取、基金定投、教育保險基金,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遠勝于形式。理財專家建議,與普通基金定投一樣,兒童基金定投開辦后,家長也需要堅持長期投資,避免短期操作,從而獲取市場平均收益。
其實用壓歲錢來給孩子買上一份少兒保險是個不錯的選擇。每年定期的投入,不僅能夠起到“強制儲蓄”的作用,同時還能獲得周全的保障。
目前市面上針對少兒的保險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保障型的產品,另一種是教育型產品。業內人士建議,在給孩子選擇保險的時候,最好是先選健康保障類的保險,然后再考慮教育類的保險,畢竟健康的需求更為迫切。
隨著人們理財意識的提高,貴金屬產品近年來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作為壓歲錢,不僅有面子還能保值升值。針對市場需求,商家們推出了一系列針對兒童理財的貴金屬產品。據商家介紹,他們為孩子的壓歲錢打理專門開發了金娃娃、金條,在外觀上采用了祥云彩帶圖案,金娃娃懷抱鯉魚,更符合小朋友的審美需求。
在西方國家,人們十分重視兒童的理財教育,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兒童與錢財發生關系的一切環節之中。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從3歲開始接受經濟意識教育,因為他們已經萌發了花錢的念頭;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意識。在美國,大人號召孩子從小就開始儲蓄;在英國,1/3的兒童擁有銀行賬戶;在德國,理財童話打開金錢之門;在法國,從幼年就開啟了“家庭理財課程”。


餃子對于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特色食品。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里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里。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農歷正月初一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氣與好運。
餃子,早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它的每一個部分,無不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訴求。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是日子越過越好)。
喝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
出門餃子進門面。
餃子開口——露餡了。
瞎子吃餃子——心里有數。
啞巴吃餃子——肚里有數。
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倒不出來。
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
趣味傳說
從前有一個昏庸的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有一天,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后滿心歡喜,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一個名叫蘇巧生的人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
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怎么做最后一頓飯了,正在苦惱之際,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面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后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作最后一樣飯給皇上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后竟還穿著睡衣便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么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后看著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蘇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憎恨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扁食就是我們今天吃的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