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敬偉
新年第一天,“兩桶油”開始全面供應“國四”油。第四階段車用汽油標準(下稱“國四標準”),經歷了數年的博弈,國家政策和“兩桶油”的現實利益交織交鋒,結果是“國四標準”一拖再拖,滯后于同期汽車排放標準。
“兩桶油”的“拖”字訣,引發了輿論場的連番批評,但他們依然故我。究其根本,就是油品升級的成本由誰承擔的問題,是煉油企業自行消化,還是財政補貼,抑或消費者埋單。
油企為利可以拖,但環境污染不等人。就在公眾對“國四標準”望眼欲穿的這些年,中國大氣污染成了困擾國計民生的首要難題,PM2.5 進入公眾視野,并倒逼各地實施監測,霧霾天氣開始從華北向華東華中蔓延,甚至“離天最近”的青藏高原,也遭遇到了浮塵天氣……環境治理若不下猛藥,英國倫敦“毒霧”殺人的悲劇將會在中國重新上演。
發展的副產品也好,現代化的代價也罷,中國環境治理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時候,生態文明不再是口號和愿景,而是必須要從現在就要踐行的過程。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而且有“加快”的修飾語。關鍵是,中石油貪腐案的接連爆發,“老虎”與“蒼蠅”的被捉,也促使油企“大哥大”從經濟人思維轉向公共利益。

所以,“國四標準”在2014年元旦后實施,可以說是大勢逼出來的。“國四”油再不上市,中央不滿意,輿論不答應,環境不等人……事實證明,當有車一族用上“國四”油時,對于每月多花的200 多元錢,人們并無多少不滿。相比冒黑煙的汽車尾氣,以及籠罩大半個中國的霧霾天氣,攤薄到消費者身上的國四成本可謂微不足道。
這就是公眾的素養,對于切實有利于生態文明和公眾切身利益的高標準和好標準,公眾樂于接受,也習慣于對接高標準下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中國已經邁入汽車時代,連續多年的汽車第一消費大國稱謂,使得公眾由最初擁車的狂喜變為道路擁堵的煩惱。除了不方便,更大的困擾就是不環保,汽車尾氣排放已經成為城市公害。
汽車不可能無限制地限購,更不可能以過于嚴苛的行政方式,限制汽車出行。更為現實的治理舉措,就是通過對接全球的科學的排放標準,一方面淘汰落后的汽車產能,另一方面減少汽車排放的污染。汽車排放的國四標準已經實施,但汽車是喝油的,油品質量不升級,尾氣排放依然不能達標。
現在好了,緩行多次的“國四”油終于出現在各個加油站。按照國務院規定的油品質量升級時間表,“國四標準”過渡期至2013年底,“國四柴油”過渡期至2014年底。更高標準的“國五汽油”標準過渡期至2017年年底。屆時,中國市場上的車用油標準,將和歐洲同步。
作為后發的現代化國家,中國現代化的步伐不能按部就班,尤其在汽車產業方面。既然中國市場上可以跑世界上最高檔次的汽車,那么中國汽車排放標準和車用油標準也應和發達國家同頻共振。何況,中國正面臨著環境污染的現實難題,通過汽車排放和油品升級的標準提升,將尾氣排放的污染降下來,是應得之舉。
汽車喝上“國四”油,未必一定能夠讓天更藍,消弭掉霧霾天,卻釋放出3 層意涵:一是公共治理的提升和標準化管理的升華;二是市場主體的環保意識“被”提升;三是公眾增強了主動環保意識。
我們相信,在公權力、市場面和普羅大眾的集體共識下,中國將迎來清潔環保的有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