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越是發展規范、競爭充分的市場,政府的參與度越小。相反,政府對市場管控越多,該市場倒越是問題不斷。這種讓人糾結的事實,多少也反映了市場的某種規律。如今中國的乳業市場問題多多,內外糾纏,剪不斷理還亂,政府愁、企業愁、消費者愁,大家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種局面,不得不讓人一再反思:是不是管得太多了?
當然,提出“管得太多”之問,并非是對“管”的否定。盡管“是有了問題才管,還是管了才出問題”還是個“雞先蛋先”式的問題,但邏輯上,有問題必須得管,絕對沒錯。可能的錯出在哪兒呢?出在“怎么管”上。說得再明白一些,“管得太多”之問,核心指向不是“管不管”,也不是“多不多”,而是“對不對”、“好不好”。出了三聚氰胺這么大的事,不管肯定不行,但管了這么多年,乳業亂象依然很多,這就讓人懷疑,是不是管的方式方法存在一些問題呢?

有了這樣的懷疑,接下來的反思才重要而有意義。為規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經營活動,加強嬰幼兒乳粉質量安全監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3年11月27日發布《關于禁止以委托、貼牌、分裝等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公告》,進一步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提出明確要求。作為管的一個手段,這個公告被一些人寄予厚望,認為若其中規定得到落實,那么它將“提高門檻,凈化市場,乳品行業將因此獲得健康發展”,但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一刀切禁止貼牌,是對代工企業的致命打擊,是對這些曾經合法的企業權益的剝奪。著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很多品牌如雅士利以及雅培、惠氏、美贊臣等大部分洋品牌在中國市場都是采用分裝生產的模式,如果政策禁止貼牌、分裝,那么這種打擊面過廣的做法必會招致企業的反彈。何況,如果代工的產品沒有質量問題,卻將其一棍子打死,與理有悖,于法無依。
事實上,政府部門出臺上述政策,體現了強力推動乳業兼并重組的官方意志。在禁止代工的同時,政策還有“具備自建自控奶源”等硬性規定,這必然會使許多達不到要求的企業被擋在一道高門檻之外。然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種以官方意志人為制造出來的行業“大洗牌”,既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也不利于行業發展。即使兼并重組可以做到乳業整合,在形式上滿足企業做大的需要,但能否真正做強,哪怕只是去弱,仍是一個問題。通信市場三巨頭倒是挺大的,但它們只是架子大、窩里大,拿到全球市場跟世界強企一比,準玩完。企業要想贏得市場認可,站立市場而不倒,更多靠的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先進的技術工藝。何況,乳業作為食品行業,消費者更關心的不是企業有多么大,而是其產品是否安全可靠。如果產品質量不過關,企業規模再大也不會贏得市場。當年三鹿不小吧,可三聚氰胺事件一出,它幾乎一夜之間就垮了。
乳品市場太亂,民眾和企業也希望政府加強管控的力量,但這種管控必須是有限度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如果下手太狠,管得太多,管的方式方法有問題,恐怕就會矯枉過正。事實上,人們更愿意看到政府部門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加強市場執法監管方面,比如,今后嬰幼兒乳品企業將從生產環節實施GMP 認證,對嬰幼兒乳粉質量管理將參照藥品管理,這倒是非常受歡迎的舉措。至于企業應該怎么做,它們能否承擔起振興國產乳業的使命,還是把它們交給市場,讓市場去檢驗。而市場檢驗的方式,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