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美
(渤海大學高職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猛,對外貿易額持續大幅增長。2009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額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3年,中國貨物貿易總額超過美國位列全球第一,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發展進程當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
當前,雖然世界經濟出現一些好轉跡象,但復蘇基礎不穩、動力不足,國際市場需求依然低迷,再加之不斷上漲的國內成本,中國對外貿易形勢依然嚴峻。因此,中國對外貿易前景如何,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2004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額持續快速增長,但至2008年增幅一直呈逐年下降趨勢,特別是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進出口均出現負增長。2010年,對外貿易逆勢上揚,進出口額增速達34.7%。但之后由于受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人民幣升值、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貿易綜合成本持續攀升,進出口增速下滑明顯(見圖1)。

圖1 2004—2013年中國進出口增速狀況
隨著中國外貿轉方式、調結構,近年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從2004年的6.8%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從2004年的93.2%提高到2012年的95.1%。其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SITC5(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和SITC7(機械及運輸設備)的出口比重也分別從2004年的4.4%和45.2%上升到2012年的5.5%和47.1%,具體出口金額情況見表1。

表1 2004—2012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情況單位: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對發達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貿易伙伴更趨多元化。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的出口額占比從2004年的51.5%下降到2013年38.8%。而中國對新興經濟體出口額總體增長較快,2013年對東盟、金磚國家出口分別較 2012年增長21.9%和7.4%。2013年,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額比重如圖2所示。

圖2 2013年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額比重(%)
雖然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伐加快,但其經濟復蘇中伴隨著削減貿易赤字,進口增速疲軟,對全球進口的拉動作用趨于減弱,中國鞏固發達市場難度增大。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也呈放緩趨勢,市場需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中國在拓展新興市場過程中也會遇到新的困難。
中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力進一步下降,部分產能向周邊國家轉移。紡織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歐美日出口低速增長,市場份額持續下降。2013年,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美國市場進口同類產品的份額為46.8%,比2012年下滑0.7%,已連續3年下滑;占日本市場份額66.4%,下滑1.7%;占歐盟市場份額的42.4%,下滑1.9%。同時,東盟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競爭優勢逐步增強,正在擠占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2013年,東盟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美、日、歐市場進口份額分別提高0.8%、1.6%和0.2%。而中國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雖增速較快,但一些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近年來,雖然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深入發展,但由于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制造業發展陷入困境,各國都試圖通過保護本國企業、促進就業來重振經濟發展,因此貿易保護主義形勢依然嚴峻,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持續增加。2012年,我國出口產品共遭遇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金額約277億美元,其中,反傾銷案件57起、反補貼案件9起、保障措施案件9起、特保案件2起。同時,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的知識產權糾紛和摩擦明顯增多,2012年我國輸美產品遭遇337調查13起,涉案金額23億美元。貿易救濟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進口限制等各類措施對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不容樂觀。
隨著中國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以及傳統比較優勢的弱化,即便國際市場需求改善,未來中國對外貿易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為確保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實現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變,我們必須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以數量擴張為主,在國際貿易分工中一直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使用、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等方式參與國際競爭。因此,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大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支持出口企業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創建自主品牌,培育自主營銷渠道,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等發展方式;鼓勵出口企業通過低碳、節能、環保等綠色技術和手段,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還要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推動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發展。
要充分重視進口在推動出口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完善進口政策,拓寬進口渠道,優化進口商品結構。一是要充分發揮我國擁有國內大市場優勢的主動權,戰略選擇有利于本地企業成長和發展的高新技術和設備及零部件的進口,以拉動內需并提高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二是鼓勵海外投資和產業轉移,推動中國企業加快融入全球和區域經濟體系,提高中國企業的自主能力和定價權,真正實現進口服務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調整。三是要靈活運用貿易政策引導進口,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的進口規模,大力推動進口增長。
中國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已連續18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因此我們要積極妥善應對貿易摩擦。一是加強摩擦預警監控,加快建立和完善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二是政府要對重點行業、重點出口商品和重點市場進行實時監控,進一步完善反傾銷、反補貼,特殊保障措施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有中國特色的貿易摩擦救濟體系。三是完善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分工合作機制,協調各方力量,積極應訴,化解矛盾,避免摩擦。
[1]寇宣麗.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商貿,2012(9).
[2]梁明.中國對外貿易當前形勢:分析與展望[J].國際經濟合作,2012(4).
[3]王銀龍.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中國對外貿易現狀研究[J].知識經濟,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