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可能影響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的問題與矛盾解決在決策之前。
全國41636個鄉鎮,是我國現行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鄉第三級行政區劃,處于行政管理體制的末端,是最貼近群眾的一級基層政權。鄉鎮干部直接面對千家萬戶,每一項工作都直接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矛盾最多,任務最重,壓力最大。只有鄉鎮干部把各項工作實實在在地做到百姓心坎里去,才能真正落實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在決策之前。
感情接地氣
到農村做“狗不咬”的干部
有些同志以為,一直在鄉鎮工作,經常跟老百姓打交道,隨時都在接地氣,其實不然。這些同志可能只是讓地氣圍繞,并沒有真正與老百姓打成一片。
當前,鄉鎮工作普遍存在“四多四少”,即:就事論事多,系統研究解決處理的方法少;有事時才與群眾接觸多,平時與老百姓接觸的時候少;大規模宣傳搞的多,平時潤物無聲的宣傳少;沉溺于階段性、具體性事務多,謀長遠、系統總結少。這些都是不接地氣的具體表現。因此,我們在工作中開展了“工作向前移、服務零距離”活動,除值班和接訪人員外,全部將工作地點前移,堅持每天進村入戶開展工作,讓村民每天都能見到干部,讓干部直接了解群眾的想法,提高協調和解決群眾問題的能力。
鄉鎮干部作為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傳聲筒和落實者,作為最基層最貼近群眾的黨員干部,應該時刻牢記“水”和“舟”的關系,敬畏百姓、接收地氣,努力做一名“狗不咬”的干部,走村串戶,活躍在田間地頭,與群眾拉家常、談生產,面對面了解群眾困難,心貼心傾聽群眾呼聲,真誠地讓群眾評價自己的工作。
群眾意見就是評價我們工作得失最好的“尺子”。路、水、電這些事看著不大,辦好了就得民心;辦不好就惹民憤。此外,農民收入怎么提高?特色產業怎么形成?農村的垃圾怎么處理等等。這些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都是鄉鎮干部要考慮解決的,但是要尊重百姓意見,在群眾的承受能力范圍內,循序漸進的加以推進。
政策深加工
在農家說“家常話”的干部
宣傳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動各項工作,是服務群眾的一項重要內容。可是有的政策、有的工作比較好推動和落實,例如低保、危房改造、退耕還林、糧食直補等。因為這些政策,只要落實好了馬上就兌現,群眾立竿見影得實惠。有的政策就不太好落實,工作就不容易推動,比如新農保、新農合等費用征收,計劃生育、征兵、征占遷等工作。
要做好政策“深加工”,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老百姓聽得懂的家常話。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是鄉村干部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要做好這項工作,僅靠一腔熱血是不行的,必須做好政策的“深加工”,真正把政策掰開了、揉碎了、說白了,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話講給群眾聽,使他們真正理解,有所觸動,這樣便更容易接受了,潤物無聲地讓老百姓打心底里認可、接受、滿意。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既深入詳細地了解政策的內涵,又要將政策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話表達出來,不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此外,我們還要調整心態,戒驕戒躁,細心觀察老百姓的言行,耐心解答好群眾疑問,讓黨的好政策成為農民致富建小康的“定心丸”。
維護社會穩定永遠是鄉鎮工作的主旋律。河北省易縣大龍華鄉在維護農村穩定工作中,從鄉村干部的工作理念入手,轉變思想認識,事事從群眾利益出發,多從自身找原因,堅持“不管老百姓對不對,永遠不與老百姓對立”的工作理念,撲下身子真心實意與老百姓交朋友。教育黨員干部與困難黨員、上訪群眾交友連心。能解決的,按照國家政策落實好;群眾認識有局限,按有關政策解釋好。
該鄉一老上訪戶,因與鄰居的走道糾紛、宅基地糾紛多次到縣鄉上訪。為解決這個老大難,鄉黨委引導鄉村干部轉變思想認識,對她反映的問題不推不脫,反映一件解決一件,做工作時一次不行兩次,最終將她與鄰居之間3年多的走道糾紛穩妥處理。她家老房子因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就漏雨,鄉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過政策咨詢,列入危房改造項目。去年在新房建設中,因建房鄰居有三棵樹需要砍伐,包村干部主動給她出主意讓她找鄰居換樹,還給她買去酒讓她去找鄰居溝通,最終圓滿解決此事。新房建成了,鄉干部也與她成了朋友。她逢人就說,以前,我對政策了解的太少,總說自己的理兒。如今,鄉村干部給我講政策,處處為咱群眾想,想想以前,自己真是做了不少傻事。
為民辦實事
和農民坐“一條凳”的干部
要以赤誠之心服務群眾,滿足百姓熱切期盼。堅持為人民服務,與群眾心連心、心相印是黨的優良傳統。河北省易縣大龍華鄉干部堅持在感情上與農民“穿一條褲子”,在利益上與農民“坐一條板凳”。深入開展了“三問”活動:一問群眾之所盼、二問百姓之所怨、三問希望怎么干,并以此作為決策依據和工作方向。同時還啟動了服務窗口標準化建設,建立便民服務中心,開通了“民情熱線”;創新服務形式,鄉鎮干部既要當好信息員,為百姓提供致富信息,又要當好“工程師”,從產業上、流程上為群眾設計和謀劃更多發展致富渠道。例如,鄉鎮干部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引導扶持馬蘭臺村發展薄皮核桃、板栗、櫻桃種植業;鼓勵村里有經驗、懂經營的青年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組建經紀人隊伍,與市場緊密相連。這樣,該村就形成了集“種植、運輸、銷售、加工”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有效保證了農民收益。
勤政為民,務實服務可不是老生常談。現在基層出現的問題,大多都是沒有重視群眾工作,沒有做好群眾工作,不會做群眾工作,甚至不去做群眾工作造成的。要知道,群眾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中的分量也就有多重。因此,鄉鎮干部在為民服務過程中,一定要帶著感情走村入戶,帶著群眾生產、生活、農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急需哪些幫助,這些實情回來,并以此為依據制定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方案。然后,通過跟蹤服務,解決職責范圍內的難題;通過延伸服務,協助解決職責權限之外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務必要向群眾解釋清楚,建議考慮其它途徑。千萬不要風風火火下基層,遲遲不見解難題。endprint
無論我們搞多少服務,農民致不了富,再多再好的服務也都是“零”。需要強調的是,在服務過程中,鄉鎮干部既要當好信息員,為百姓提供致富信息,又要當好“工程師”,努力從產業上、流程上,為群眾設計和謀劃更多發展致富的渠道。這樣,百姓致富才更有保障,更加長久。
樹立好形象
做老百姓“信得過”的干部
鄉鎮干部個人的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直接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各項工作的開展。有極少的干部在服務時存在不廉潔行為,吃、拿、卡、要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干部老百姓不敢沾惹,并且會問這樣的人怎么配成為一名黨員?怎么配是國家機關干部?長此以往,群眾如何看待鄉鎮干部?如何看待我們的黨和政府?這樣說來,每個鄉鎮干部都應愛惜個人形象,做清廉律己之人。常言道,公生明,廉生威。干部自身清廉,做工作、講政策百姓也就自然信服,自然容易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
作為一名鄉鎮領導,有責任,也有義務經常給身邊的黨員干部敲敲警鐘、上上廉政課,教育他們要緊繃清廉自律這根弦,規范黨員干部的服務行為、程序和標準,形成不敢不廉潔的懲戒機制,不能不廉潔的防范機制,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而非“牛欄關貓”出入自由。
做老百姓“信得過”的干部,除了在作風上過得硬外,還要做老百姓認可的實在事。在河北省易縣大龍華鄉,鄉鎮干部針對該鄉基礎條件較差、主導產業不明顯、社情民情復雜、發展相對滯后等實際情況,以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為突破口,以基層建設年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動為契機,創新服務群眾渠道,通過推行“4﹢1”社會管理模式(即“基層黨組織、民主組織、經合組織、維穩組織“四個全覆蓋”管理模式加入一套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使全鄉干部群眾擰成一股勁,一批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并且帶動了全鄉各項工作的蓬勃開展。截止目前,已先后爭取項目資金1200多萬元,完成了堯舜口、馬蘭臺、東三里鋪、楊各莊等村的安全飲水項目。全鄉硬化村內街道12000多米,基本實現了戶戶通;整修河道2000米,新建村民文化廣場7個,打機井12眼,鋪設飲水上山管道2000米。與此同時,通過實施圍山轉山區綜合開發工程,開發荒山2000畝,新增林果2400畝,成為群眾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既是踐行黨的宗旨的具體體現,又是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對鄉鎮干部來說,只要順應群眾意愿,把工作真正做到百姓心坎里,就能把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在決策之前。堅持這樣做下去,我們的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