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醫療社會保障有四種形式:公費醫療(我國的公費醫療制度于1952年建立,享受的對象主要為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目前不少省份正在加快推進取消公費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毫無疑問,在這四種形式中,公費醫療“含金量”最高,因為公費醫療指的是國家為保障國家工作人員而實行的、通過醫療衛生部門按規定向享受人員提供免費醫療及預防服務的一項社保制度。也就是說,享受公費醫療基本上是“看病靠國家”,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則相當部分“看病靠自己”。
公費醫療這種特殊的醫療待遇并非新產物,其實古已有之。
翻開唐代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唐代“公費醫療”的明顯“痕跡”。唐宋規定,凡京師百署官吏、宮廷宦官宮女、南衙衛兵、各邊疆民族駐京人員等,看病服藥,都找太醫署。除了為皇帝嬪妃、諸王公主服務外,禁軍官兵的醫療也歸它負責。
太醫署是古代醫療機構名,它隸屬于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兼備醫療組織和醫學教育的功能,類似于現代的醫學院,不過它是中央一級的醫學院。唐代太醫署共有行政人員和教職員工300余人。太醫署設最高行政官員太醫令2人,相當于現在醫學院校校長;另設太醫丞2人,是太醫令的助手,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助太醫令工作;府2人、史4人、醫監4人、醫正8人、掌固4人等,為協助太醫令分管教務、文書、檔案和庶務等工作。像現在醫學院校設立醫學系和藥學系那樣,“太醫署”分設醫學部和藥學部。醫學又分四大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包括傷科)和咒禁科,類似現在醫學系的設置。可見,唐代太醫署在當時規模之大,醫療水平之高。
除了京官,地方官吏吃藥看病,也享受“公費醫療”待遇。唐代凡州府都設有州一級的醫學院,承擔州府官吏看病的職能。縣一級沒有醫學院校,但也有縣署機關醫院。縣一級的官醫配置,是每一萬戶一至五人,遇缺即補。
古代官吏能夠享受“公費醫療”待遇,得益于“醫在王官”,就是醫藥行政、醫療組織和醫學教育的主導權,都歸政府掌握。這個制度,早在西周就已經確立,以后逐步成熟。例如在春秋時代,軍隊都有醫療組織,在京城軍隊看不好病的軍人,可以轉診到太醫院。唐代的“公費醫療”制度,只不過比先前更加完善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