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英


教授級高工,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
從2013 年末到2014 年初,連續出現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從南方珠江三角洲省市向長江三角洲移動,目前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都報道了發現H7N9 禽流感病例。禽流感病毒怕熱,夏天不大會出來,一到冬天它就蠢蠢欲動。所以,禽肉只要煮熟燒透,禽流感病毒就被殺滅了。
為什么將禽流感病毒形容為“狙擊手”呢?首先因為目前它是散發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且死亡率較高。2013 年全國147 例禽流感病例,死亡人數高達46 人,其中較多是與禽類有接觸者, 但奇怪的是有些沒有與活禽有接觸的人也“中槍”了。他們到底是如何感染H7N9 病毒的呢?H7N9 禽流感的感染源目前尚在進一步研究和調查,推測可能是攜帶這種病毒的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它的這種隱蔽性非常符合“狙擊”的特征。
并非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類流感。H7N9 亞型禽流感過去僅在禽類之間傳播,未發現過人感染。現在的H7N9 禽流感病毒為新型重配病毒, 當病毒在復制過程中發生基因重配,致使結構發生改變,獲得感染人的能力, 便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疾病。目前還沒有確切證據認為該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否則它不是“狙擊手”而是“機槍手”了。
自從發現致病性禽流感以后,人們開始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是不是科學合理?比如,不少人總認為現宰活殺的畜禽最鮮,吃雞非得要活雞現宰馬上燒;吃豬肉也要“熱氣的”,最好是豬剛屠宰后體溫尤在。果真如此嗎?
凡事沒有絕對,食品的新鮮與安全、營養、美味的關系也是如此。食品的新鮮度有兩個方面的考量指標,一個是“新”、一個是“鮮”,“新”是時間指標,“鮮” 是感官指標。事實上,并不是所有食品都是越“新”越“鮮”的。
食用淡水產品,如淡水魚、蝦、大閘蟹、螺、貝類等必須要鮮活,這是因為, 大部分淡水生物生長在江河或魚塘中, 活體內外都有細菌,它們活著的時候,可通過體內的免疫系統將有害的微生物排出體外,達到一個微生物的平衡狀態, 使得體內外的細菌不會大量繁殖。淡水生物一旦死亡后,平衡狀態被打破,細菌馬上大量繁殖,分解有機物并產生毒素。隨著它們死亡時間的延長,體內積累的毒素逐漸增多,人吃了便會中毒。
然而,食用家畜家禽類就不一樣了。在規范的屠宰條件下,家畜家禽的內臟會很快被清理,細菌對胴體的污染較少。剛宰殺后的畜禽胴體與在0℃ ~5℃ 下放2 小時以后的胴體相比,細菌數增長相差不大。因此,家畜家禽在規范宰殺后最好在低溫下放一段時間,這時的畜禽肉經過僵直期進入了成熟期,肉的口感會更好,從食品安全角度看也不成問題。
此外,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活雞在宰殺后立即烹飪的風味并不是最佳。將活雞宰后在25℃條件下放1 小時,或在4℃下放4 小時,雞肉進入成熟期,這時再燒熟食用,肉質和鮮味才達到最佳狀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