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黃雀



胸甲重騎兵AN Ⅺ劍
胸甲騎兵是羅馬重騎兵的殘留,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于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侖胸甲重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m以上,所配馬匹只限于諾曼底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于突破敵方陣線,給敵方以毀滅性打擊。胸甲重騎兵能夠依靠強大的戰斗力扭轉戰局,他們總是朝著危險勇往直前。
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騎兵。
胸甲重騎兵的明顯特征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兩片防護板組成,護板材料為鋼鐵,表面拋光,搭扣和鉚釘由黃銅制成。其胸甲很重,可以抵擋較遠處發射過來的火槍彈。同時,拋光的胸甲可對敵方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懾作用。厚重的胸甲對人員和馬匹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裝備胸甲騎兵的費用遠大于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由于其比較笨重,使騎兵的靈活性這一優勢得不到很好的發揮,隨著火器的發展,這種騎兵就不再作為戰場上的兵力了——再重的盔甲也擋不住毛瑟槍彈!拿破侖對此兵種最為迷戀,后來演變成為一種儀仗隊,歐洲許多國家將這一傳統保留了很長時間。
法國胸甲重騎兵除了穿著胸甲,還配備有頭盔。頭盔同樣由鋼鐵制成,頂部配以黃銅制隆起頭飾,并加裝有黑色馬鬃毛(號兵配的是紅色或白色鬃毛)。
作戰時,胸甲重騎兵以兩行排列進行沖鋒,打前陣的一行先行進攻。這種沖鋒形式對付步兵很有效,因為沖在前面的一行人馬可以吸引火力,而第二行人馬可以在步兵重新給火槍上膛之前打亂他們的陣型。
拿破侖胸甲重騎兵配備的AN XI劍也稱為法國胸甲重騎兵共和11年劍,是拿破侖時代誕生的一種著名冷兵器。公元1792年,法蘭西王國改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實行法蘭西共和歷,該劍即是法蘭西共和11年即公元1803年誕生的,故后人也有將其稱為法國1803年式胸甲騎兵劍。
該劍整體較重,其典型特征是劍身平直,并且劍身上加工有4條整體貫通的直形血槽。劍身脊部平滑,其上刻有一行法文,最后面的法文“May 1810”表明該劍打造于1810年5月。黃銅劍柄前部設有4根護手桿,劍柄由皮革包覆,并均勻纏繞著金屬絲線。
輕騎兵AN XI劍
輕騎兵AN XI劍是一種專門為拿破侖所有輕騎兵打造的冷兵器,其裝備數量較多,主要裝備獵騎兵、驃騎兵和槍騎兵的諸多軍團。獵騎兵、驃騎兵已經在本文上篇作了介紹,槍騎兵的組建晚于獵騎兵、驃騎兵。
拿破侖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斗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愿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又稱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又稱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軍服上衣顏色為紅色,故這支騎兵又名“紅色槍騎兵”。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拿破侖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以擊殺敵人。
槍騎兵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m,比任何上刺刀的步槍還長,因此如果不被槍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以擊殺敵人。
由于與對方騎兵近戰時其配備的長矛過于笨拙,故槍騎兵在戰場上還須換用騎兵劍及馬刀進行拼殺,所以槍騎兵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還要熟練使用騎兵劍和馬刀的使用。
槍騎兵配備AN XI劍,其上有較長的血槽。3根黃銅護手桿呈弧形,設在劍柄的右側,以保護握持劍柄的手指關節。劍柄脊背輕微向上拱起,成就了整個劍柄的優雅。劍柄由皮革包覆,沒有纏繞金屬絲線,但左右兩側各設有一個橄欖形黃銅鈕,以增強握持力。劍鞘的鞘口處設有缺口。劍插入劍鞘時,護手根部的橢圓狀黃銅片卡在該缺口處,使劍在劍鞘中不能隨意晃動。
圖中的這支劍的打造時間是1809年,它制造于法國克林根塔爾(Klingenthal)地區。
擲彈騎兵軍官劍
擲彈兵最早是指軍隊中能投擲“手雷”的士兵。由于當時用于投擲的“手雷”是裝滿火藥的鐵球,比現代的手榴彈體積、質量都大,需要在士兵當中挑選高大強壯的人,才能將“手雷”投擲到夠遠的距離。但隨著戰術及科技的演變,擲彈兵后來發展成精練出色的士兵的代名稱,在歐洲軍隊中,更將擲彈兵的稱號作為表彰軍人英勇戰斗的榮譽稱號。
法國近衛擲彈騎兵是拿破侖騎兵軍團中資歷最老的部隊之一,他們以高大的身材而被稱為“巨人”、“高鞋跟”,又以卓越的戰功而被稱為“眾神”。1795年拿破侖開始擔任巴黎衛戍司令,為保護他的安全而組建了一支部隊,來自第3龍騎兵團的100名忠心耿耿的士兵組成了其中的騎兵部隊,這就是日后近衛擲彈騎兵軍團的雛形。他們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是高大英俊的騎士。
滑鐵盧戰役前,近衛擲彈騎兵和近衛波蘭槍騎兵是拿破侖的所有騎兵部隊中僅有的從來沒有被敵方騎兵擊敗過的兩個團,其他團或多或少都有過敗績。
擲彈騎兵軍官劍的總質量(不含鞘)1.96kg。其劍身平直,高雅華麗的護手上帶有投擲兵象征的“手雷”圖案。劍柄的后部稱為劍首,劍首包覆黃銅,呈八角形設計。由黃銅打造的劍鞘帶有3個長槽,以減輕刀鞘質量。在劍鞘的長槽處可見內部包覆的黑色皮革,這與擲彈騎兵士兵劍的劍鞘設計非常相似。劍鞘的后部刻有制造商的法文姓名“Lefevbre Paris”,制造商是勒費弗赫·巴利斯。
圖中所示的軍官劍打造于1811年10月的克林根塔爾地區。
擲彈騎兵士兵劍
擲彈騎兵士兵劍除了擲彈騎兵使用外,龍騎兵和精銳憲兵騎兵隊也使用,是拿破侖時代最著名的劍種之一。
擲彈騎兵士兵劍劍身長97cm,寬3cm。劍身脊部刻有“Manufacture Impériale de Klingenthal juin 1811”,表示該劍產于法國克林根塔爾地區,是為拿破侖帝國打造的,生產日期是1811年6月,這個月是拿破侖兒子羅馬王的洗禮月。
護手由黃銅打造而成,其上設有一個圓環,圓環內刻有擲彈兵象征的“手雷”圖案。護手上方還設有3個花瓣形圖案。花瓣形圖案下方刻有“VERSAILLES”字樣和代表Boutet的字母“B”,前者的中文之意是“凡爾賽宮”,后者則是著名的帝王佩劍設計者布泰的首字母。
黃銅制成的劍鞘上加工有2個長槽,而擲彈兵軍官劍劍鞘則帶有3個長槽,這是區別兩者的顯著特征。
騎兵偵察隊軍官劍
根據法國刀劍專家的說法,這把劍是配給帝國衛隊騎兵偵察隊的。1812年的法俄戰役之后,拿破侖對帝國衛隊進行整編時建立了騎兵偵察隊。實際上,騎兵偵察隊屬于獵騎兵部隊的一部分。
騎兵偵察隊軍官劍劍身長79cm,質量0.62kg。護手設計成拐彎角為90°的形式,護手鍔柱呈向前彎曲的形狀。劍柄的主體由烏木制成,并刻有防滑紋。劍柄后部的劍首帽設計成蘑菇狀。而護手后部設計有一個弧形過渡,與劍首帽連接在一起。
編輯/曾振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