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提交的提案說,中國存在大面積違規種植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要求農業部對此作出回應。他提出的問題是否存在尚需調查。他的要求是完全正當的。
在隨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回答沒有提供新的信息,只是重復了眾所周知的官方口徑:只有轉基因棉花和木瓜得到了種植批準,中國政府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主糧作物。沒有批準不等于非法種植不存在。韓長賦沒有直接回答崔永元的質疑。
但韓長賦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對轉基因技術的政策取向,概言之為“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范管理、科學發展”。中國政府的態度不再模棱兩可,而是決心通過“國家重大專項”研究,在轉基因農業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對支持轉基因技術的人士來說,無疑是一大勝利。
韓長賦的表態能否終結愈演愈烈的轉基因技術之爭,或是會使爭論變得更激烈,目前尚難定論。崔永元與韓長賦的隔空對話,反映了中國在轉基因糧食領域的兩難現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糧食消費國之一,中國對轉基因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管理和信息發布,還處在粗放和不透明的階段。這直接導致了當前的轉基因僵局。而僵局不但帶來了技術失控的風險,使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認知日漸對立,還使得中國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行為變得難以預期。
很多人知道中國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不見得知道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2012年,中國進口糧食超過7000萬噸,農產品貿易逆差接近500億美元。和第一次出現逆差的2004年相比,這個數字在8年中擴大了9倍。
進口糧食以轉基因大豆為主,超過5800萬噸。大豆是中國制造食用油的主要原料。中國市場上90%以上的大豆油,是轉基因大豆制造的。這說明中國人的餐桌與轉基因作物有非常緊密的聯系。中國政府還沒有批準進口轉基因玉米,但各地海關都不斷查出違規進口的轉基因玉米。這些玉米是制造飼料的原料。
從經濟學上說,大量進口轉基因糧食,會產生連帶效應。本國的種植者必須尋找更高產和抗蟲害能力更強的種子,才能與國際市場上高產低價的轉基因產品競爭。換句話說,只要糧食作物市場是開放的,種子市場終究有一天要開放。不然,本國的種植者就會紛紛破產。這在中國已經被現實所驗證。
即使不考慮轉基因技術的影響,中國糧食的成本劣勢也非常明顯。陳錫文說,到2013年下半年,進口小麥、玉米和大米的到岸完稅價格,均低于中國國內價格。中國政府的農業補貼政策承受著巨大壓力。
糧食自給水平下降,以及補貼政策帶來的財政壓力,引發了中國高層的擔心。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追求的另一個主要經濟目標——城鎮化,則面臨著土地供應不足的瓶頸。這三個因素使中國尋求高產農業技術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
有些科學家呼吁,中國應推廣轉基因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來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競爭。經濟學家則希望,轉基因農業能促使更多土地從農業用途轉變為非農業用途,以獲得更高收益。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盡管激烈反對或堅決支持轉基因技術的人都為數不多,但大多數人對政府能否提供有效和透明的監管心存疑慮。
中國政府一度猶豫不決,但替代性的選擇并不多:提高對國內農產品的補貼(會加重財政壓力,且違反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建立農產品關稅壁壘(同樣違反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發展一種足以與轉基因技術抗衡的農業新技術(目前看不到可能性),或放棄現有的城鎮化思路(比發明新的農業技術更難)。
韓長賦的表態顯示,中國政府已經做出選擇。轉基因農業的僵局有望被打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