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巍 劉 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科,沈陽110001)
新發傳染病概述
崔 巍 劉 沛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科,沈陽110001)
新發傳染病發病迅速,傳染力強,病死率高。而且很多新發傳染病的病因和傳播途徑具有不確定性,不易采取特異性預防措施,往往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危害。本文概述了新發傳染病的概念、分類、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新發傳染病;概念;分類;發病機制
翻開人類歷史的畫卷,我們不難發現,人類文明史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與疾病作斗爭的歷史,而傳染病就如同鬼魅一般始終纏繞在人類身邊。從埃及金字塔中出土的木乃伊中,發現了人類在遠古文明的時候就開始與結核病作斗爭的痕跡。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一些傳染病被控制的同時,另一些新的傳染病又逐漸出現。而且新發傳染病因其不確定性、難預測性,使人們無法及時作出決策、采取特異性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往往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極大危害。新發傳染病已成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本文就新發傳染病作一概述。
從1972年起,已統計有40余種新的病原體被發現,且新發病原體數量隨著世界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進程而不斷加快。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提出了“新發感染性疾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的概念。美國醫學研究所對其定義為:“新發感染性疾病是指最近20年在人類中發生已明顯增多,或他們的發生在不久的將來會威脅人類健康的新發現的、重新肆虐的或藥物抗性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所對新發傳染病的定義,廣義的新發傳染病包括“新發現的”“新出現的”以及“重新肆虐”的傳染病。根據傳染病在人類存在的歷史及發現過程一般可分為四類:①這類疾病或綜合征早已在人類存在并被人們所認知,但并未被人們認為是傳染病,只是近些年來發現了這些疾病的病原體,這些疾病才被確認為是傳染病,如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細胞白血病、消化性潰瘍、突發性玫瑰疹等;②某些疾病或綜合征在人類也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們所認識,近些年來才被發現和鑒定,如軍團病、萊姆病、人歐利希體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等;③某些傳染病過去可能不存在,確實是人類新出現的傳染病,如艾滋病、霍亂可能就屬此類情況;④某些“回潮”的老傳染病,是指一些原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構成公共衛生問題,但近來因為耐藥等問題又重新流行的古老傳染病,如結核病等。新發傳染病歷史見表1。

表1 新發傳染病歷史
3.1 人獸共患 全球近10年出現的新發傳染病中,75%源自動物或動物源性食品。在1 709種可感染人類的病原體中,有832種的原始宿主為動物,這些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原蟲、蠕蟲和朊毒體(prion)。
1967年發現的馬爾堡出血熱的動物宿主是非洲綠猴,人被感染后病死率高達23%~90%。最嚴重的一次疫情在2004—2005年發生于安哥拉。累計報告病例374例,其中死亡329例,至今對其仍沒有任何疫苗和特效治療方法。
隨后,1976年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出血熱在非洲扎伊爾首先暴發。由于其發病迅速、傳染力極強,在沒有嚴密的個人防護措施下極易造成醫院內感染,使患者數量急劇上升。2000年以后,在烏干達和剛果共和國出現相當多的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病死率達80%~90%。后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埃博拉病毒的流行與當地土著居民吃大猩猩肉的習慣有關。
2002年12月—2003年6月,在中國內地發生了廣為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的第一宿主,果子貍可能是將病毒從野生蝙蝠傳染到人類的中間宿主。在半年多的時間里,SARS波及28個國家和地區,發病8 422例。
2005年,我國四川、江蘇等省份發生人類感染豬鏈球菌病。傳染源為病豬,多數病例發病急、臨床表現嚴重,約50%的病例發生中毒性休克綜合征。
2006年8月,北京暴發的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均由于食用未熟透的福壽螺所致。從廣州管圓線蟲的生活史,可以推斷廣州管圓線蟲病是動物源性寄生蟲傳染病。
3.2 傳播方式多樣,預防、診治困難 新發傳染病傳播方式多樣;政府及民眾對新發傳染病的認識和準備不足;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沒有有效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措施等。這些因素均導致新發傳染病的預防、診治困難。
3.3 傳播速度快,危害嚴重 新發傳染病來勢兇、傳播快、范圍廣、傳播途徑多樣,往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如尼帕病毒在1998年10月—1999年5月引起了馬來西亞病毒性腦炎的流行,這次暴發導致了近300例患者確診感染,病死率約為35%;100萬頭感染生豬被宰殺,造成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
3.4 病原體有很強的變異性 近年來新發和再發的一些重要傳染性疾病均由RNA病毒引起。病毒以RNA為遺傳物質,由于病毒酶(核酸多聚酶)在復制病毒基因組時具有較高的出錯率,因此病毒能通過變異迅速適應并利用變化的環境條件,引起新發傳染病。如甲型流感病毒不斷變異,先后引起H5N1、H7N9禽流感等。
4.1 病原體基因突變 病原微生物為了適應新的生態環境、適應宿主環境而發生生態進化,通過基因突變、重組或轉移而形成的遺傳進化/變異及物種進化,使一些不致病的變為致病的,弱病株變為強毒株或演化形成新的病原微生物,導致對人類感染。
4.2 耐藥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出現了耐藥株、可變異株引起的傳統傳染病的再度暴發和流行,如抗藥株引起瘧疾、登革熱、結核的發病,以及變異株引起霍亂和流感的流行。
4.3 技術因素 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發現和確認傳染病及其病原體的能力大為提高。特別是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許多依靠傳統微生物學技術不能發現和確認的病原體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新傳染病的發現和確認。
4.4 環境因素 氣候模式發生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及河流的堰塞,能使潛在的病毒載體或自然宿主的富集和分布發生改變;熱帶雨林的砍伐,使人類與這些物種豐富的環境(含有大量的自然宿主和寄生物)之間接觸更為緊密。
4.5 人類行為因素 人口數量的猛增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全球交通運輸;色情服務、多個性伙伴,吸毒促進性病、艾滋病出現及傳播;衛生機構不潔采血、輸血、透析引起血源性肝炎、艾滋病等發生,其中危害最為嚴重的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迄今為止,全世界HIV感染者已近7 000萬,存活人數3 340萬,其中成人3 090萬,兒童250萬,死亡人數>2 500萬。我國衛生部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7萬例,其中患者13.2萬例,死亡6.8萬例。
已控制的傳染病卷土重來、新的傳染病不斷涌現。專家預測,在21世紀,國內外還有可能出現和發現更多新的傳染病,人類將一次次面臨新的挑戰和威脅。因此,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工作任重道遠。但隨著生命科學迅速發展,基因工程、細胞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蛋白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突破,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終將取得更大進步。
R51
A
1672-7185(2014)05-0001-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5.001
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