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學院 劉春紅 唐峰陵
保護和傳承嘹歌的根本辦法就是使其在人群體社會中得以實現延續和發展[1]。通過旅游開發的形式,實現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嘹歌,是一種在右江流域一帶非常流行的原生態壯族傳統民歌,是廣西壯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了傳承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把它放到公眾的視野當中去,要讓大眾喜歡它、接受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旅游的開發。旅游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旅游業逐步變成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旅游過程中,人們很愿意去接受新穎的事物。
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人就業的機會,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的知名度,讓很多的游客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甚至讓很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或對旅游與非遺感興趣融合感興趣的研究者趕來參觀研究,切實有效緩解了非遺所面臨的邊緣化的危機。同時,在旅游開發過程當中,人們也重新去認識自身的文化,尊重自身的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會以主人翁的精神去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為非遺的傳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旅游的發展,大批游客的到來,擴大非遺的影響力,提高了非遺的社會地位。在旅游開發中,加進當地特色鮮明的事物,可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吸引游客和對非遺感興趣的研究者,從而推動非遺事業的發展,比如關于非遺的相關機構的成立、關于非遺的相關會議的舉行等等,這些都會有利于提升非遺的名氣和地位。
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和旅游相結合,能有效地增加旅游產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地方特色鮮明的非遺,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能實現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的結合,能提供多項旅游產品,比如或靜態展示、或動態呈現、或以旅游商品形式出現,這就豐富了旅游的形式,甚至能實現旅游的結構優化,從而促進區域旅游業的發展。
3.1.1 種類繁多
嘹歌,是一種在右江流域一帶非常流行的原生態壯族民歌,以平果為中心發祥地,分別向田東、田陽、百色、武鳴、馬山等區域輻射,其篇幅長且多,是壯族著名的長篇古歌,其是壯族民歌中唯一用古壯文記載并在格式上做了適當修改的歌謠集,其內容反映了當時壯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愛情、婚姻、歷史等方面,在當地廣為傳唱。
平果壯族嘹歌,共有《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賊歌》、《建房歌》五部傳統長歌和《進村歌》、《家窮歌》、《孤兒歌》、《穿黑歌》、《惜別歌》、《建月歌》、《時辰歌》、《水早歌》等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出版的《戀歌集》(4926首)、《散歌集》(4314首)、《客歌集》(4832首)、《新歌集》(4884首),浩如煙海,堪稱中國民歌之最[2]。嘹歌的唱詞為五言四句式,以押韻為主。按內容,嘹歌可以分為抒情、敘事兩類,涉及自然地理環境、政治制度、經濟形態、鄉情民俗、倫理道德、審美愛好等內容,被專家譽為壯族的“百科全書”,但嘹歌的核心主題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情”,當時的壯族流行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甚至通過唱嘹歌尋找配偶,可以說是為愛情而歌;按篇幅長短,嘹歌可以分為長歌和短歌;按歌唱時間,可以分為日歌和夜歌兩種;按曲調,嘹歌通過千百年的傳唱,與當地方言(壯語)融會貫通,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長嘹、酒嘹等6種具有特色的曲調[2]。嘹歌的種類異常豐富,多姿多彩。
3.1.2 歌圩盛行
對于當地居民來說,歌圩就是《嘹歌》的象征,歌圩的起源也意味著《嘹歌》的起源[3]。在嘹歌中心地平果縣,可考的且有一定規模的歌圩有18個,經過種種人為破壞和自然淘汰,目前還存在并有活動的有11個[4]。其中,規模最大且保留最完整的當屬太平鎮龍竹村的莫圩歌圩、新圩歌圩、二一九嘹歌歌圩,以及果化鎮中心街的中心歌圩和平果縣烈士陵園的馬頭歌圩,具體見表1。
除了這些較大型的歌圩外,各農村村頭或街上都有歌圩,只是規模比較小。過去的歌圩節是一個比較單一、規模較小的傳統節日,但隨著近幾年來平果縣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當地政府越來越認識到嘹歌這一原生態民歌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物力、資金、人力等支持并鼓勵這些傳統歌圩節的舉辦。除此之外,為了打造壯族嘹歌文化品牌,增強縣域文化軟實力,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旅游的吸引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5年來,全縣先后成功舉辦歌圩文化論壇3次、10次歌圩節以及6屆全國性“壯鄉天籟”歌圩音樂節。
表1 平果縣歌圩情況簡表
3.1.3 聲名鵲起
近幾年來,平果縣嘹歌先后3次參加了全國性民歌大賽,6次進入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現場錄制“民歌中國”等音樂節目,兩次參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并于2007年走進悉尼歌劇院的舞臺,這些讓眾多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從驚艷中認識了平果嘹歌。2008年6月,平果嘹歌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從而獲得很多人的關注。正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未來的舞臺上,平果嘹歌將會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平果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隸屬百色市,其嘹歌近幾年陸續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央演播大廳、全國性民歌大賽等演出上嶄露頭角,成為平果縣最具民俗特色的原生態文化旅游資源。2008年舉辦的第一屆“壯鄉天籟·2008”歌圩音樂節使嘹歌在旅游發展中實現了開門紅,慕名前來的游客多達2萬人以上,占當年游客總量17.15%。可見嘹歌和旅游的結合是平果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自從平果縣成功舉辦了以“嘹歌”為主的一系列歌圩節,該縣每年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都有明顯的增長。平果縣在利用嘹歌這種旅游資源時,除了將其打造成舞臺文化外,還力爭打造以嘹歌為主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和特色旅游業的雙贏發展。目前,平果縣正計劃在果化鎮三層崗投資開發嘹歌文化游和紅色游相結合的旅游路線,以及在縣城和右江之間的十里長廊開發“十里嘹歌大舞臺”的文化項目,這是嘹歌文化實現精神產品向具有經濟效益的旅游產品的一次新突破。
嘹歌文化旅游擁有比較固定的客源,因平果縣占據著較好的區位優勢,又是嘹歌的發祥地和中心流轉地,所擁有的客源大多數是來自周邊田東、田陽、百色、南寧等地的居民。
3.3.1 因地制宜,推行多元化發展方向
(1)旅游形式多元化。平果縣嘹歌應從舞臺延伸至各景區中,進行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發展多元化旅游。近年來,平果縣憑借著“南國鋁都”的美譽,以“鄧小平足跡之旅”的紅色旅游線路和通天河、蘆仙湖等特色休閑風景區為旅游吸引點,吸引了大量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平果縣的主要旅游景區(點)都集中在一條曲線上,這條曲線是平果縣通往大多數鄉鎮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各鄉鎮每年都舉辦中心歌圩、馬頭歌圩、巖線歌圩、鬼頭山歌圩、岸無歌圩、開巖歌圩等歌圩活動的主要干線,平果縣政府可以利用這樣的契機,加強區域內各旅游景區(點)相互合作,對區域內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文化與實體景區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者在旅程中的快樂感,滿足其享受旅游的需求,達到提高當地游客重游率的目的,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延長旅游者在景區的逗留時間,從而促進縣城及景區相關行業的經濟收入。
(2)旅游紀念品多樣化。目前平果縣內關于嘹歌的旅游紀念品僅有由嘹歌愛好者創作的CD光碟,這些紀念品品種單一、包裝一般、缺乏創意。要實現旅游紀念品的多元化,首先,政府鼓勵商家與民間歌舞劇團洽談合作,將嘹歌中某個章節某個片段的內容拍攝成電影或者舞臺劇,并在后期加工制作成CD光盤在各景區推廣銷售;其次,當地應注重旅游紀念品便于攜帶與游客熱衷傾向的特點,可以推出一系列嘹歌與山水、人文、歷史相融合的明信片、小飾品、工藝品以及壯族服飾、鞋帽、衣帶等;再者,景區內可以為客人提供手繪真人漫畫、素描、彩繪和手工制作真人玩偶等旅游紀念品,并鼓勵游客在景區內與嘹歌歌手互動。
3.3.2 打造嘹歌文化品牌
打造嘹歌文化品牌,首先要注冊“嘹歌”商標。注冊“嘹歌”系列商標,其范圍涵蓋嘹歌所能延伸到的領域,包括文化用品、日用品、裝飾品、玩具、食品、酒類、餐飲、表演、出版、旅游服務等,為嘹歌搶占制高點,為壯族嘹歌的開發和利用提供法律保護。
3.3.3 創建原生態嘹歌博物館
平果嘹歌作為傳統、經典的壯族山歌,是壯族先民們思想、生活、民族生存和發展歷史的寫照,具有哲學、民俗學、美學等多學科價值。經過多年的深入開發挖掘,目前平果縣嘹歌工作小組已整理出版《平果壯族嘹歌》叢書5集《、平果壯族嘹歌》英文版等重要文獻,如果這些嘹歌文化遺產成果的宣傳由博物館來承擔,由政府出力,將有關嘹歌的專著研究書記、樂譜以及當地本民族的概括、服飾、歷史、工藝品等原狀性在博物館內展示出來,形成“嘹歌文化長廊”“、藝術長廊”“、藝術寶庫”,這將極大地縮短嘹歌歷史與現實、嘹歌人文與自然間的距離,達到文化與文化、人與人、人與自然多方面的溝通、協調與和諧。
3.3.4 實行惠民政策,鼓勵并吸引人才
要發展平果嘹歌文化旅游,專業人才是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針對目前嘹歌面臨的人才短缺現狀,平果縣政府要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實行各種惠民政策,鼓勵并吸引更多的嘹歌人才。首先,深入村屯摸底排查,確立嘹歌傳承人名單,并為他們頒發榮譽證書,并針對貢獻的大小,給予一定經濟的補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其次,讓嘹歌走進當地學校的音樂課堂。邀請優秀的民間藝人參與到課堂的教學,從小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嘹歌文化培養新一代優秀的傳承人;最后,增加嘹歌方面的就業崗位,如嘹歌歌手、培訓講師、嘹歌整理工作人員等,并建立相應的就業保證機制,解決當地嘹歌愛好者和嘹歌工作者的就業問題,使他們更好地專注嘹歌的傳承和發展。
3.3.5 整合營銷
平果縣嘹歌文化旅游實行品牌整合營銷,首先,要將嘹歌定位為“浪漫嘹歌”旅游品牌。嘹歌傳唱的核心是“情”,過去當地的人們都流行“以歌傳情”,為愛情而歌,所以嘹歌唱的不僅僅是歌者的心聲,更是唱出了一段段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因此將嘹歌定位為“浪漫”最合適不過。
其次,要加強營銷傳播信息的創新性。平果嘹歌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旅游資源,但近幾年平果縣在宣傳推廣嘹歌中主題宣傳口號“跟風”現象非常嚴重,缺乏特色。基于上文中“浪漫嘹歌”的品牌定位,筆者認為嘹歌文化的宣傳主題口號應加入“邂逅”、“等待”、“相遇”等浪漫元素,將嘹歌舞臺真正還原給旅游者。在嘹歌文化旅游中注入浪漫元素,較于廣西內其他的壯族民歌更具新穎和吸引力,從而有利于開拓一些特色客源市場,如單身男(女)性旅行市場、蜜月旅行市場。
最后,基于現代網絡科技的日益普及,旅游產品的營銷除了要利用好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外,還要充分利用現代的網絡媒體開展旅游營銷,實施媒體組合營銷戰略,形成強大的宣傳攻勢。可以多方面尋求合作機會,與知名網絡媒體強強聯手,在新浪、騰訊等網站上開通官方微博,借助新興宣傳手段的力量來進行平果嘹歌文化旅游的宣傳推廣,拍攝例如《綺麗平果嘹歌》、《尋找平果嘹歌》、《嘹亮之聲——平果嘹歌》等旅游宣傳片。
[1] 李萍.廣西平果嘹歌傳承模式芻議[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9,23(1).
[2] 滕光耀.嘹歌的內容、形式和分類——壯族嘹歌文化研究之四[J].廣西民族研究,2005(2).
[3] 鄭超雄.壯族嘹歌的起源及其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J].廣西民族研究,2005(1).
[4] 覃乃昌.壯族嘹歌的傳承與傳播研究——壯族文化研究之七[J].廣西民族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