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馳
(汕頭市衛生學校,廣東 汕頭 515000)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之間的相關資源和環境,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適合行業、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及醫學模式的轉變下,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運作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認識并解決這些問題,有利于推進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提高校企雙方的活力和綜合效益,實現“雙贏”[1]。
目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有以下基本做法:一是安排護理、助產、農村醫學等專業學生于專業理論課學習完成后(崗位實習前),到醫院進行1~2周專業見習,一方面為崗位實習做準備,另一方面為實習結束回校參加執業考試輔導的學生空出教室和宿舍;其他專業往往也只選擇個別課程安排1~2次到企業進行生產見習。二是采用“三段式”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3年期間,第一學年進行基礎課程學習,第二學年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訓,第三學年到企業(醫院)進行崗位實習。三是聘請企業(醫院)業務骨干到學校擔任個別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和實訓指導或參與學生技能考核評價。四是安排部分專業課教師到企業(醫院)進行專業進修或實踐。五是接受企業(醫院)教學設備的資助。這些措施的實施一般多是學校主動向企業(醫院)尋求合作支持,較少有企業(醫院)主動來學校洽談合作事宜。而多數企業(醫院)給予學校的配合,也僅停留在學生見習、實習基地的提供,捐助教學設備,接收教師到臨床一線進行專業實踐或到藥企一線進行實踐鍛煉。這種校企合作只是淺層次合作,缺少深層次的溝通行為。
在校企合作中,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總是不斷尋求與企業(醫院)的合作機會,而企業(醫院)不但坐享其成,還會在合作中提出各種要求。如在接收實習生時,醫院不但沒給實習生勞務津貼或生活補貼,還要收取實習帶教費;某些企業只接收學習好、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實習,而不考慮學校的教學需求。如果一所學校支付給醫院的學生實習帶教費少或不同意企業提出的條件,則企業(醫院)就可能轉向另一所學校,因為企業(醫院)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在校企合作中,雙方的地位不等,企業(醫院)處于主動地位,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處于被動地位是客觀事實。
學校領導雖然意識到校企合作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校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校內各職能部門、教職工對工作認識不足,存在畏難情緒,校企合作的工作機制未能真正建立,仍然采用老一套的程序和方法組織教學及管理。即由學校單方組織專業開發,制訂專業教學計劃,實施課程教學和考核,致使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企業、崗位要求難以很好對接,專業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引入相對滯后,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存在較大差距,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不相適應。
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聘用企業(醫院)骨干擔任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和實訓指導,是優化學校師資結構,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但是,學校需聘用的企業(醫院)兼職教師大多是企業(醫院)的一線骨干,他們工作忙、工作單位離學校遠,加上學校能支付的課酬不高,使得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困難重重。若從企業(醫院)引進人才直接調入學校工作,則涉及政府的人事制度管理問題,受到學歷要求、職稱聘任等的制約。而學校教師到企業(醫院),特別是醫院一線進行專業實踐也受到諸多制約,如臨床專業課教師要到醫院臨床進行工作實踐將涉及執業注冊、醫患關系、醫療風險等許多問題,困難重重。這就使校企雙方人員互兼互聘難以真正實施和發揮作用。
國家近10年來雖然相繼頒布了十幾個職業教育政策文件,這些政策文件對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雙方的責任等諸多方面給予了詳盡闡述,但到目前為止,國家在校企合作方面還沒有配套的法律和詳細的制度規定,多數地方政府也沒有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和法規也銜接得不好。雖然學校在校企合作上積極、主動、熱情,但本來積極性就不高的企業(醫院)因沒有相關法規制約,缺少責任、義務的約束,嚴重阻礙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2.1.1 將企業(醫院)引進學校 可將企業(醫院)的一部分,如門診、藥店、康復理療中心等建在學校,就可以在校內實行理論學習和崗位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樣既可以解決企業(醫院)的場地問題,又能夠解決學校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做到企業(醫院)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3]。要做到這一點,學校需要具備相應的設施條件。
2.1.2 試行“工學交替”“工學交替”是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與企業(醫院)生產實踐相互交替、學用結合的模式,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種是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學校上課,一部分去企業(醫院)工作和接受業務培訓,按學期或學季輪換;一種是全日上班、工余上課制:學生在企業(醫院)被全日雇傭,頂班勞動,利用工余(周末、晚上)進行學習。推行“工學交替”,學校要與企業(醫院)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能有效進行“工”與“學”的相互交替,將學生的工作也作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業(醫院)的常規管理外,學校也要嚴格進行過程管理和考核。這樣,學生既能把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提高學習效果,又有一定的工作報酬,這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一是涉及在系統培訓前先上崗的問題,二是涉及企業(醫院)用工的工時安排以及學員精力等問題,因此只能選擇眼視光技術、口腔修復工藝、藥劑等專業試行,積累經驗。
2.1.3 開發“訂單培養”所謂“訂單培養”,就是學校根據用人單位的標準和崗位要求,確立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實現人才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實施“訂單培養”,校企雙方要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形成委托培養契約關系,學校保證按需培養人才,學以致用,用人單位保證錄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學。“訂單培養”有效保障了學生就業,同時可爭取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并投入一定資金,用于學校添置必需的教學設備和設立學生專項獎學金等,實現以就業促招生,以招生促發展的目標。這種方式只在一些藥品、醫療器械的生產營銷企業的部分特定崗位有需求,因此只能在個別專業的某個時間段實施,而無法長期穩定地實施。
2.1.4 實現雙主體辦學 雙主體辦學是在“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把企業(醫院)文化和學校文化、企業(醫院)管理模式和學校辦學模式、企業技師(醫院醫護人員)和學校教師深度融合的一種合作辦學模式。雙方共同創設專業、打造實訓基地、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創設人才培養情境,為行業提供專業人才[4]。學生一入學,就將擁有學生、學徒和員工3種身份。同時,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將完全圍繞企業(醫院)需要和行業發展,招生人數則基于企業(醫院)提供的崗位需求預測。因此,可以探索建立由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與多家企業(醫院)聯合的職業集團,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多贏”目標。
2.2.1 搭建兩個平臺 一是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人員由學校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行業企業專家組成。定期召開會議,交流情況,對專業的辦學方向、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建設、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研討,提出專業建設指導意見。同時,根據行業、企業專家提供的學生實習就業工作信息落實教育質量跟蹤調查,使專業建設正確、有效地進行。二是成立校企合作協調管理領導小組,人員由學校領導、職能科室負責人,企業(醫院)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負責協調、管理校企合作各項工作。制訂校企合作教學方案,監督檢查學生學習培訓的全過程,協助安排學生見習、實習,推薦學生就業。校企雙方以此為平臺,開展合作交流,獲取信息,反饋意見,使校企聯系加強,溝通深入。
2.2.2 實施“雙師”工程 一是學校要根據國家有關制度,規定教師到企業(醫院)進行專業實踐,明確教師到學校實訓基地的醫院,藥店、藥廠等企業參加專業實踐的具體要求,并配有相應的鼓勵措施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師到企業(醫院)學習實踐的積極性。二是學校要聘請醫院、企業的業務骨干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參與學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訓指導和學生學業考核評價,做專題報告,優化學生的技能培養,讓學生了解企業(醫院)的崗位需求,盡早為就業做好心理和技能準備。建立兼職教師聘任管理規范,切實加強專兼職“雙師”教學團隊建設,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2.2.3 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出臺扶持政策法規 一是要呼吁地方政府出臺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法規,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鼓勵和保護企業(醫院)參與職業教育。當地政府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允許范圍內制訂具體實施條例,從法制層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對校企合作中的學校、企業(醫院)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監督和約束。同時,要求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對校企合作實行宏觀調控,在組織、領導、保障與統籌規劃、監督方面發揮作用,這樣將有效強化企業(醫院)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意識,有力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層次發展。
[1]張海燕.關于中等衛生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12):19-20.
[2]劉昌權.衛生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問題與策略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7):31-33.
[3]榴紅.以校企合作為突破口 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訪教育部職成教司副司長、全指委副主任委員王繼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0):105-106.
[4]郭曉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1(3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