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生(1931-2014),江西宜春人。理論化學家,中國理論與計算化學的開拓者之一,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曾發表凝膠量公式,表征高分子交聯程度。在配位場理論研究中,他處理了點群耦合系數,提出旋軌耦合能的點群計算方案;他發展了化學圖論及應用,以三條定理概括簡單分子軌道理論;創立圖形收縮方法,通過圖不變量的推導,獲得分子結構與分子性質之間關系的系列結果;江元生還建議了芳香性五參數公式,與實驗符合。他對三核鉬簇合物的畸變,作了合理解釋。1990年以后,江元生致力于中等及大尺寸共軛分子半經驗量子化學計算,將經典價鍵理論精確計算推廣應用于長鏈聚合物。江元生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和1987年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0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江元生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
江元生,1931年8月18日出生,江西宜春人。父親江維華,受業于同姓恩師江龍門先生的私墪教育;后參加國民革命并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期間,參與中華革命黨的創建工作,曾任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的秘書長,為推翻清朝統治,實現民主共和立下了汗馬功勞。江元生兩歲時,父親因積勞成疾,不幸英年早逝。父親曾兩次結婚,留下兩位異母姐姐,她們較早出嫁;母親姚繼英生育一女三男,江元生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哥哥。父親去世時,年齡最大的姐姐尚不滿10歲,母親帶著四個孩子,失去了依靠。此時,一直追隨江維華且和江維華有著同鄉之誼的屬下楊翹新先生擔負起了照顧江家的責任,而江家也把江維華有限的遺產交由楊先生投資管理。楊翹新先生承諾,每月給江家家用并負責把江家四個孩子養大。為便于楊翹新先生照顧,江家隨楊先生遷至南京。初寄居在成賢街5號楊先生家里,后江家在觀音里另筑新居,江元生就近入讀鼓樓小學。
和江元生有過交往的人無不感受到他的謙謙君子風度。其實,一個人性格、品德的養成都是有跡可循的。江元生由小外婆帶大。小外婆是外祖父的二太太,她善良、寬厚,雖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天資聰穎的她經外公稍加指點,通過自學竟能識文斷字,閱讀小說。小外婆愛看戲,《玉堂春》、《竇娥冤》、《白蛇傳》、《王寶釧》和《王昭君》這些故事由小外婆娓娓道來,像是在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小外婆還給江元生講蘇秦、張儀以及姜子牙和甘羅的故事,告訴他一個人從小就要有志氣。小外婆常說,一個人要辨黑白,知美丑,分善惡。可以這么說,小外婆是江元生人生路上的啟蒙老師,是她培養了江元生寧靜淡泊的性格,她的教誨影響了江元生一生。
1937年,抗戰爆發。為避戰亂,楊家和江家歷盡艱難,回到江西宜春。楊先生的財產在戰亂中損失頗大,加之創辦私立宜春袁山中學,家境每況愈下,已無力資助江家,母親姚繼英不得不帶著全家,回到金瑞老家,靠典衣賣田維持生計。
雖然楊翹新先生不再負擔江家一家老小的生活,但他還是讓江家三兄弟在袁山中學免費讀書。1942年春,江元生入袁山中學(現宜春第一中學)讀初一。楊翹新校長對勤奮聰慧的江元生青眼有加,有時會讓江元生在他家留宿甚至在他家度寒暑假,借機給他改善一下生活。前方戰事正酣,后方民生凋蔽,江家的生活日漸艱難。“屋漏偏逢連夜雨”,從1943年秋至1944年春,短短的八個月內,江元生接連失去了母親、外婆、小外婆三位至親。其時,長姐已遠赴大后方四川求學自謀生路,失去親人的江家三兄弟成為孤兒,像無根的浮萍,在亂世中求生存。平時,三兄弟以學校為家,放假則寄居于一位處境同樣困窘的堂姐家里。
人生過早地對江元生展示了它冷酷的一面,不過,兄長的照顧、朋友的關心、師長的賞識,還是讓他體會到了絲絲愛的溫暖。生活在它冷酷的表象下,也涌動著一股股暖流。對一個身處困境但并不絕望的少年來說,內心的力量往往來自于親情和友情。
1948年秋,江元生以優異的成績從袁山中學畢業。他和同學來到上海,借住在交通大學就讀的友人處,準備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囊中羞澀的他,每天只能以粗糲的食物果腹,自身窘迫的現狀和市面的畸形繁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幾場考試下來,感覺并不太好,江元生自認考取大學的把握不大。正當他返回在揚州工作的友人易任濤處,繼續復習,準備來年再考時,竟意外地收到了廣州中山大學數學系的錄取通知書。江元生不禁又喜又憂。喜的是可以繼續深造,一展平生之志,不負父輩親友所望;憂的是父母雙亡,家無長物,學費如何籌措,四年大學生活又靠什么維持?擺在眼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南下廣州的路費還沒有著落。幸有好友易任濤,他不僅資助了部分路費,還幫江元生開具了爭取獲得“公費”的證明。帶著有限的盤纏,懷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一路風餐露宿,歷盡艱險,江元生終于到達了廣州。
江元生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天分加勤奮。經過中山大學數學系一年的學習,江元生認識到要成為一個一流的數學家,必須具備特別的天分。如果在數學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畢業后自己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中學數學教員。而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占主導的學科,它的理性化既需要一定的數學基礎,同時還需兼具良好的想象能力,江元生對自己在這兩方面的能力都比較自信。年輕人要展現自己的特長,必須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才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對國家作出最大的貢獻,從而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年后,江元生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轉入化學系就讀。多年以后,江元生回顧自己當年轉系一事,認為這是年輕時作出的有關自己前途命運最重要的決定。
1950年,當時被列為全國五大名校之一的國立武漢大學來廣州招生,江元生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就讀。時光如梭。1953年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因成績優秀,江元生被分配到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師從唐敖慶教授攻讀研究生。在以后的歲月里,江元生的事業和理論化學研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理論化學還是一門誕生不久的新興學科,在中國,研究者寥寥。導師唐敖慶教授四十年代末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中國理論化學的創始人和奠基者之一,江元生有幸成為唐先生首次招收的5名研究生之一。唐先生給這屆研究生系統講授了兩年的理論課,包括熱力學、動力學、量子化學和統計力學以及線性代數和群論等數學課程。唐先生對學生非常嚴格,他認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理論化學家不僅需要廣博的化學知識,還必需具備扎實的數學功底,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和數學系的本科生一起學習數學分析和函數論。江元生的數學能力突出,遇到難題,同學們都會找江元生幫忙,江元生也樂此不疲。當時的東北人民大學校園內集中了一批國內著名的教授,人才濟濟,學術氣氛十分濃厚,盛極一時。這是江元生渴望已久的時機和環境,他如魚在水,如饑似渴地學習。為了學好量子力學,江元生還自學了經典力學。他始終銘記著一句話::“時間是個常數”,借以專心致志于學術。因為你的時間用在這里多一點,那里就會少一點;只要你抓緊學業做好準備,機遇一來,就有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為江元生打下了今后從事理論化學工作的堅實基礎,這也是他一生事業的起點。
1956年,江元生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在步入科研工作的最初歲月里,江元生主要為導師指定的課題作數學計算。在科研實踐中,他認識到理論研究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它包括查文獻、定方案、計算和總結評論等眾多的環節。一個能獨立工作的研究人員必須能力全面,而不是只能做某個環節的工作。
1957年,正當江元生從事的理論化學研究順利進行時,領導安排他下放農村勞動鍛煉一年。按上級規定,當時下放農村的對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剛分配到大學工作的大學生,另一種是所謂“有問題的人”。他本不屬于下放對象,但是他還是服從了組織安排。在下放農村近一年的時間里,他干過多種農活,對農民和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
60年代,利用高能輻射使高分子交聯,生成網狀凝膠,改變材料性能,乃是當時化學領域的熱門課題。英國學者Charlesby把凝膠看成無窮大分子,在假定交聯度很小的條件下,推導出凝膠量公式,解釋實驗數據,但是他的理論推導顯得過于粗糙,致使結論不夠普適準確。與此同時,國內的同類研究工作根據熱力學平衡的觀點來計算各種交聯分子對凝膠量的貢獻,盡管有著嚴格的數學推導,理論基礎卻隱含著疑點,得出的結論也與Charlesby全然不同。江元生經過反復推敲,認為凝膠具有不溶、不熔的特性,屬于無窮大分子。無窮大的高分子凝膠的溶解必先降解,是一個不可逆過程,以熱力學平衡為基礎的計算方法顯然并不合理。于是,他采用無窮大分子模型,經過兩年的努力,克服了數學上的重重困難,推導出嚴格的凝膠量公式,為表征高聚物的交聯程度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此凝膠量公式在交聯度很小的條件下,得到和Charlesby同樣的結論,這表明,江元生推導出的凝膠量公式更為普適。這項成果的創造性價值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開創和推動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因此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首次獨立擔當科研工作獲得了成功,江元生信心倍增。科學研究那種對智力的高水平挑戰及解決問題后的滿足感,對江元生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享受。他經常鼓勵自己:能解決一個難題,也能解決另一個難題。
三年困難時期后的恢復階段(1963-1965年),教育部在吉林大學舉辦“物質結構討論班”,共有8名部屬高校教師參加為期兩年的研讀。經過討論,選擇了當時量子化學領域比較活躍且可能廣泛應用的配位場理論作為學員的集體研究課題。討論班上,江元生擔任了副班長。為了使討論班辦得好,他主動承擔了許多雜務。討論班學員大多已是副教授,而他只是一名講師。討論班的學習進入第二年,開始撰寫《配位場理論方法》一書。江元生在解決初稿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時,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即出現兩次的耦合系數有選擇的任意性,只有適當選擇時,才能使兩套耦合系數同時有可交換的好性質。有了正確的耦合系數,他經過詳細推導,對配位場理論計算中必須借助的點群V系數和W系數問題作了徹底處理,解決了直積分解中不可約表示重復出現的V系數和W系數,以及C類(共軛)表示出現的V系數和W系數問題,使之系統化;他還提出了一種以點群為基礎的旋軌作用能的計算方案。這兩項成果與其他成果一起,為撰寫該書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材料,構成了第3章和第7章以及附錄內容的基礎。在這本專著出版之前,他和另一位學員還擔負起了該書的改寫、補充和整理的工作,并進行了許多計算和核對,為長達20多萬字的專著的順利出版奠定了基礎。1982年,配位場理論方法以集體名義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正當江元生在理論化學研究中漸入佳境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他從事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斷,全家被下放農村達三年之久。“清隊”期間,他和他夫人梁映秋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關入“牛棚”隔離審查,受到令人難堪的侮辱和毆打。令他想不通的是,他一介書生,勤勤懇懇地工作,認認真真地教書,清清白白做人,怎么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敵人”?個人承受的不白之冤令他委屈,離開心愛的科研崗位令他痛心。1972年夏天,江元生一家好不容易從下放的農村回到了校園。
“文化大革命”中斷七、八年之久的科研工作得以恢復,心情雖然興奮,但他有一種緊迫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分分秒秒。其時,他正當盛年,精力充沛,思想敏銳,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憑著在量子化學領域內的長期實踐派生出的洞察力,他深刻地感覺到在簡單分子軌道理論的計算過程中,似乎存在著某種必然的“看圖識字”的規則。也就是說解決同一問題,通常應按部就班,經過復雜的中間運算步驟獲得結論;但有時也可能找到另一種更簡捷的方法,無需經過中間運算,一步得到結論。江元生追求后一種方法,認為它是更貼近對事物本質的描述和表征的手段,從中能獲得“科學美”的享受。1974年,江元生實現了用圖形推理規則,將簡單分子軌道的基礎內容概括為三條定理的形式。這三條定理意義直觀,應用簡便,論文的發表對當時的國內科教界影響很大,也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關注和評論。在國內,高分子物理化學家楊玉良和顔德岳先后采用這一圖形方法,分別推導出高聚物粘彈性的解析結果和聚合反應動力學的精確分子量分布公式。值得一提的還有,江元生的一位博士生在日本跟隨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先生進行博士后研究時,曾運用這“三條定理”推導出一組碳氫化合物分子振動頻率變化的圖形規則,令福井先生印象深刻。為此,福井先生專門寫信給江元生說“我的研究小組在20世紀60年代時,也曾注意到這種圖形規則,但未能堅持下去。沒想到,這一成果被您發現了,真令我佩服。”隨后,福井先生正式邀請江元生赴日本講學并參觀他新成立的“基本化學研究所”。
1978年以后社會的穩定為江元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來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這一年,他連升兩級,由講師成為教授。1981年,他被評為物理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84年,江元生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稱號”。
80年代初,江元生又提出了圖形收縮方法,就分子圖不變量的計算、約化及相互關系給出了大量的原始結果,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引用。他對鄰接矩陣行列式的計算方法,被前南斯拉夫籍學者Gutman收入專著。他構造內同譜圖的解析方法,一次提供20個以上的實例,突破了當時僅有兩例的文獻記載,大大豐富和擴大了人們的視野,促使國外同行聯合起來,設計出了計算機程序,從而找全了含16個原子以下的這類同譜分子。他發表的最高占據能級的同系物封閉公式,結果非常接近精確值,引起了英國著名化學家G.G.Hall的贊賞。他的同譜及部分同譜分子論文被國外學者評論為“在許多論文中,這是令人眷戀的一篇”,“這些課題的重要性超出了僅僅希望這些研究將逐步推動化學中重要概念發展的范疇,它還具有很強的美學吸引力”,“有一天,這些方法可能提供化學新見解的基礎”。另一些外國學者在評論這些成果時,稱他及研究集體為“中國學派”,這表明了他所主持的這些開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
1983年至1984年,江元生以交換學者的身份來到美國Cornell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R.Hoffmann教授研究小組,開展了題為“大分子與固體的化學鍵理論”的合作研究。江元生和Hoffmann教授都是那種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對科學研究執著而熱情的科學家,在理論化學的諸多方面,他們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見解。毫無疑問,在此期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Hoffmann對江元生曾有過這樣的評語:“江博士有著極好的品格,以一種文雅和富有進取心的風格去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他是多么友善和杰出的人物。”
在合作中,他開展簇合物分子和固體研究,同時也繼續化學圖論研究。他用圖論方法對有機共軛分子的芳香性進行了推理分析,提出了一個全新的5參數公式代替傳統的8參數公式,不僅使計算簡化、意義更為確切,而且與實驗結果符合,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論文不斷地被引用和評論,被稱為“江-唐-霍夫曼(Hoffmann)”方案。1988年美國學者Klein教授等在《物理和理論化學研究》雜志上以“JTH(江、唐、霍夫曼的縮寫)近似方案的分析”為標題,用了9頁篇幅專門分析評論他們的論文,在指出JTH方案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贊賞地說“JTH得到了一種具有明顯優點的展開,只需要5個參數”。這些研究成果為化學提供了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式,蘊含應用前景。例如,美國學者Smaltz巳將JTH 5參數方案移植并應用于Hubbard多電子芳香性模型理論中,加以推廣和肯定。
江元生在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面的系列成果寫入1980年出版的專著《分子軌道圖形理論》和1987年出版的該書英文版中。因分子軌道圖形理論的系列成果,江元生及合作者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簇合物分子和固體研究中,江元生與黃金陵、盧嘉錫等先生合作,通過計算,斷定三核鉬簇的等腰三角形(而非等邊三角形)結構是Jahn-Teller畸變,合理解釋了三核鉬原子簇的反常幾何構型。他們的論文,被國外同行評價為“三核8電子金屬簇的畸變理論研究已經完成”;并被美籍學者Colton教授認定是“普遍性結果”。他用分子觀點去研究固體能帶,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霍夫曼不謀而合。霍夫曼看了他的論文后寫信給他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雖然研究思想和結論是類同的,但研究手段卻很不一樣。江元生是用比較簡潔的方案,通過手算完成的,而霍夫曼教授則是靠工作站進行數字計算獲得相同結論的。
基于對量子化學的兩種傳統理論方法分子軌道理論與價鍵理論的同等關心和興趣,1990年后,江元生致力于中等及大尺寸共軛分子的經典價鍵理論方法和計算的研究。由于價鍵理論固有的計算困難,國內外有關文獻極少涉及中等共軛分子(含20-30個碳原子)的精確計算,限制了這一理論的推廣應用,也使大量價鍵理論結果的可靠性無法得到評估。江元生通過近十年的探索,建立起了自己的新算法。他和他領導的團隊通過基函數的解析編碼、三對角化和對稱性約化技術,精確解出了大量中等尺寸共軛分子(不超過30個碳原子)的基態和激發態的結果。繼而,又采用重整化方法,實現了大共軛分子(超過30個碳原子)的計算。借助這些計算,系統地印證和解釋了有關的實驗數據。國際同行將他們提供的計算結果作為標準數據,用以檢驗和評估各種近似理論工作中的計算參數和結果。江元生所領導的價鍵理論工作成果,被國際文獻系統評述,被視為價鍵理論的復蘇。該項成果使江元生獲得了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1991年,江元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為院士)。
對一般人來說,60歲應該是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的年紀。但是江元生在年滿6旬時,為了事業,對自己的人生作出了一次新的選擇。1992年,江元生和夫人梁映秋離開吉林大學,一起調入南京大學,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
初到南京大學,設備簡陋,經費緊張,辦公用房奇缺,真正是白手起家,一切都要重新開始。除了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江元生還為本科生講授結構化學并親自編寫教材。針對化學的學科特點,他堅持采用概念和推理并重的寫作原則。1997年后,他編寫的《結構化學》中英文兩種版本相繼出版了。1999年,臺灣出版了該書的漢字繁體字版本,校訂者在序中高度評價稱:全書深入淺出;為初學者清楚地架構出整個分子化學結構的概念輪廓,而對有興趣的讀者又留下無限的思考空間;因此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書籍。2000年,《結構化學》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1年,南京大學新成立了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作為學校扶持的學科特區,在經費、用房等方面,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它為年輕學者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江元生擔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在他主持下,研究所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教學與科研均取得了豐碩成果,現已成為國內一流的理論化學研究所。目前,除江元生外,研究所另有5位教授和3位副教授,其中3位是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位同時也是長江學者)。學術交流也空前活躍,多次舉辦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林圣賢、楊偉濤、吳云東等十多位國際著名理論化學家應邀前來講學訪問。在此期間,江元生當選為國際數學化學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理論與計算化學的任務是通過推理與計算提供各種化學問題的可解方案和數據,達到與實驗對比并能對實驗進行補充。大量化學問題的探索和解決,不僅要求對小分子的理論計算精確可行,也迫切要求能對更復雜的大分子和凝聚態體系給出高精度的計算結果。困難在于所需計算量太大,而現有計算方法和有限的計算機資源使結果達不到指定精度。因此,發展大分子的高精度和低計算量兼具的計算方法和軟件,自成獨立體系,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研究難題和主流領域之一,也是我國急需迎頭趕上和搶占的領地。
與此同時,人們熟知化學領域中,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是一個基本問題。理論化學家必需將理論計算和實驗現象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從而總結和闡明這些關系。為此,江元生在教學和研究中,注重將直觀與抽象、總結與推理、定性與定量等對立的思維模式兼顧并用,來獲得規律性的認識結果。在這方面,他是一位努力將理論研究與化學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理論化學家。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學術生涯,江元生認為他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就,主要來自于他比較擅長歸納和直觀思維,同時也喜歡抽象推理。而在抽象推理中,他看重理解的深度,通過具體實例的論證分析是加深理解的捷徑。不論自學或研究,他習慣于由簡單到復雜,再過渡到一般的循序漸進的方法,而不是只從抽象的假定出發,企圖一下子就推導出一般規律和結論。后一種做法,對解決大范圍的化學問題顯得不夠靈驗。
在學生完成的科研成果署上老師的名字,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學生不忘老師的指導作用,以共同署名,回報老師。但現時似尚有另一規則,學術領導人在屬下同事或學生論文上署名,而不問其實際作為。江元生不認同后一種做法,主動避免。一次,所里一位青年教師和學生在JACS上共同發表一篇重要文章,即將刊出,上面也署上了江元生的名字。他們認為,這項工作的完成得益于江元生的多次指點,署上他的名字,天經地義。江元生知道后對他們說:“在學術界,你們還都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完成一項好工作,付出很多,實屬不易,要是署上我的名字,別人一定認為是我的工作,這不但不公平,而且長此下去,對你們的成長不利。”在江元生堅決要求下,這位青年教師只好把他的名字拿下來。所以江元生的學生都知道,他是不會輕易同意在同事和學生的論文上署名的。《說文解字》中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江元生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自己周圍的青年同事。
江元生最欽佩的人是林則徐、孫中山和林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成為他為人做事的信條。他最不愿意做的事是為了私利,去迎合世俗,吹吹拍拍,互相包庇,結幫營私。他認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具備的素質是:高尚的人格,求實的作風,不屈服于權勢和執著的研究精神。
塞曼在評價荷蘭著名科學家范德華爾斯時說:“偉大的沉寂者!當人們環顧世界,發現聒噪囂嚷、所言無物、所行無聊時,不禁要懷念沉寂之崇高偉大。那些高尚而又沉寂的人們,星散在各自的領域,靜靜運思,默默勞作。他們的名字沒有一家早報會提起!他們才是社會的中堅。這樣的人,一國如若寥寥無幾,甚或蕩然無存,則岌岌乎殆矣!”。江元生甘愿做這樣的沉寂者。
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嚴重損害了江元生的健康。2005年和2006年,他大病了兩場。突如其來的病魔并沒有擊垮他,憑著堅強的毅力,他戰勝了疾病,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孩提時,小外婆給江元生講過姜子牙的故事。小外婆說:“姜子牙80歲遇文王不晚。只因他才學出眾,賢明的周文王委任年邁的姜子牙為宰相,所以他老而有為。”小外婆的故事一直鼓舞著江元生。離世前,江元生每天仍然會準時出現在南京大學化學樓二樓的辦公室,在理論化學這塊園地里繼續耕耘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雖然因年事已高,追逐夢想的腳步放慢了,但江元生心中的信念卻比以往更堅定: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理論與計算化學的強國。
唐敖慶、孫家鍾、江元生等.《配位場理論方法》,科學出版社,1979年.
江元生.分子軌道的圖形理論.化學通報,1977(1)[1980年和1987年分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同名專著].
江元生.《結構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