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何 浩,宋文剛
(泰山醫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醫學免疫學是基礎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泰山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自1999年正式成立后,承擔了全校臨床醫學、藥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等本科專業的醫學免疫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該學科的建設取得了比較快速的發展。2004年教研室承擔的醫學免疫學入選校級精品課程,經過6年的經驗積累,2010年成為山東省精品課程籌建課程,并于2011年成功入選山東省精品課程。
本文探討了精品課程建設的經驗,分析了泰山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推進創新性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并對今后精品課程的建設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精品課程具有“五個一流”的特點,即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管理,其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最重要[1]。經過多年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泰山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6人,其中5名為博士學歷,3名為博士在讀,2名為碩士學歷(另有1名為海外特聘專家)。一流的師資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及學科發展重要的基石。在一流的師資隊伍中,好的團隊領頭人又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教研室于2010年引進一名“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成為教研室學科帶頭人,使師資隊伍進一步充實和壯大。
在積極引進人才的同時,免疫學教研室還非常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新分配來的青年教師上課前都要進行敬業愛崗、教書育人的思想教育,同時指定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實行“傳、幫、帶”,如指導備課、組織試講、跟班聽課、集中評教等。教研室還定期組織文獻報告會,使青年教師及時了解免疫學科的發展動態,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申報科研項目,提高科研能力。目前教研室青年教師承擔各級科研教研課題20余項,在國內外刊物上共發表教學和科研論文100余篇,并在學校組織的教學比賽中多次獲獎。
精品課程建設旨在建立一系列的示范性課程,以點帶面、不斷深入、擴大影響、爭創一流[2]。醫學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活動包括理論講授、自學、實驗示教、技能操作演示。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感到難講,學生感到難懂,教學效果不佳。針對醫學免疫學學科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多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
(1)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了問題導入式、討論式、交互式、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授課中堅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臨床實例進行講解討論,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及“以文獻為導向的自我學習”(Reference-Induced Self-Education,RISE)教學模式。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在2012級本科生中開展了“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實驗教學方面,2010年教研室組織編寫了一本《免疫學實驗技術》,在教材中通過把實驗按血清學檢測、免疫細胞分離、免疫細胞功能測定、超敏反應、免疫學新技術進行分類,使學生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利用何種實驗進行何種檢測、達到什么目的,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了解最新的實驗基本原理。
(3)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目前教研室課程的全部內容已實現多媒體教學,將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自行制備了全套多媒體課件。目前,已制作教學多媒體課件6套,針對不同層次學生(五年制本科生、專升本、碩士生等)用于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或自學。
(4)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醫學免疫學是高等醫學教育的基礎醫學主干課程之一,其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已經滲透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之中,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教研室各位教師多年來的努力和協作,醫學免疫學第二課堂的建設正在逐漸地完善。教研室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撰寫免疫學綜述,拓展了學生主動學習和自由發展的空間。同時在本科生中成立免疫學小組,指導他們參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這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免疫學教研室目前形成了3個主要的研究方向:一是黏膜免疫學,主要研究腸道微環境對樹突狀細胞(DC)發育分化及功能的影響以及腸道DC與調節性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二是腫瘤免疫學,主要是系統而深入地研究DC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明確它們在腫瘤進展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并對相應的機理做深入探討以及如何利用DC開展腫瘤的生物治療;三是感染免疫學和疫苗設計,主要探討不同危險信號對DC的表型影響和功能改變,以DC不同亞群為載體研發新型疫苗以及通過使DC塑形以獲取更加高效的細胞疫苗。
教學工作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免疫學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和進展,并為科研提供新思路和新課題;科研工作也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免疫學教學始終與相關領域科研進展同步。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科研興趣小組,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這些措施在促進課程建設的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我校醫學免疫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師資的年齡、職稱和學歷結構。爭取在5年內使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占到教師總數的80%以上,同時通過引進和培養,使高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占到教師總數的50%以上。
注重能反映學科前沿的教材、講義和補充材料的建設,鼓勵中青年教師參與教材編寫工作,同時對本課程的實驗教材進行進一步修訂。加大與國內外著名院校和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力度,鼓勵中青年教師申報科研項目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提高科研能力。鼓勵有科研課題的研究小組吸納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根據免疫學理論與技術發展趨勢,不斷更新免疫學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數的前提下,充分借助目前信息資源和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新形式,使學生能同步掌握現代免疫學專業知識,并應用于臨床和科研實踐。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與改革力度。
在現有的免疫學試題庫基礎上,更新試題內容,增加試題數量,提高試題質量,并力爭實現網上測評。積極學習兄弟院校課程建設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完善現有的網絡課件,并將部分教學內容逐漸過渡到網上教學,加強教學的互動性。
[1]呂卓人.論精品課程建設中的關鍵問題[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5,4(6):437-438.
[2]宋烈俠,楊承運.談精品課程建設與評估[J].醫學教育探索,2004,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