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洪澤中學,江蘇 洪澤 223100)
新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課堂提問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如果把學生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么教師富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探究物理現象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提出問題,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探究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引起學生對某個問題的探究.今年筆者在講授《物態變化》這一章內容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今年春節我們國家發生了雪災,解放軍叔叔在高速公路上撒鹽,來防止路面結冰.誰知道撒鹽為什么能防止路面結冰?話音剛落,很多學生就舉手要求發言.這樣,就很容易進入新課.上課結束時,筆者還讓學生課后繼續查詢其他防止路面結冰的方法.第二節課上,很多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并不太合理),學生能積極參加問題討論并進行探究,因為這樣的問題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課堂上,很多時候學生能夠對熟悉的問題說出一些見解,但是考慮問題往往不夠全面,這對以后學習是不利的.但是這個現象經常被教師忽視,大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課堂討論是否“熱烈”上.筆者認為,有時課堂“冷清”一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筆者在講授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就沒讓學生討論,而是讓他們認真思考,鼓勵他們盡可能思考得全面些,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許多問題學生能想到一兩點就很好了,要視具體內容而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是大家熟悉的,時間長了,很多學生就會覺得沒有意思,這樣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筆者在講授小孔成像時,特意講了樹蔭下呈現“亮斑”的現象.很多學生反映不太容易看到.于是筆者問學生:”誰能設計一個實驗能讓大家看到比較明顯的現象?大家可以上網查相關資料.”同學們立刻對這個“艱巨”的任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果,在后來的課上,有個學生用電燈泡做光源,利用班級的窗簾很好地演示了這個實驗.這個學生的勞動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使他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也感染和激勵了全班同學.以后再有問題提出時,這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和實踐,在他的影響下,其他同學也努力進行實驗探究,甚至對實驗做出良好的改進.
當然,在上課過程中,老師要想通過提問達到鼓勵學生進行探究的預期目標,筆者覺得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要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如果問題太難,只有相對優秀的學生才能完成,那么相對落后的學生就會失去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如果問題太容易,連相對落后的學生都能輕易知道答案,那么成績優異的學生聽起來肯定是索然無味.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要讓大多數學生“跳一下”才能解決,讓大部分學生在思考和動手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
(2)注意學生的類別
注意學生的類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家庭環境不同,接觸的事物也不同,比如城市學生熟悉的事情,農村學生可能知之甚少;農村學生熟悉的事情,城市學生可能一竅不通.二是不同學生的興趣不同,對同一個問題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態度或意見.
(3)注意評價方式的改變
在過去的評價體系中,教師往往過多注意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而很少關注學生能力目標的達成,學生也只關心自己能否考高分.這樣一來,造成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欠缺等諸多不足.新課程的實施,給探究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老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給學生及時而恰到好處的評價,不一味強調結果的準確性,而應注意學生考慮問題的思路和方式;不一味強調答案的可行性,而應多注意答案的合理性成分.
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同仁不斷去探索和努力.只要抓住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特別是設計好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就一定會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張洋.課堂教學中提問形式的探索.中國林業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