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貞
(安徽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金融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研究
——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
王剛貞
(安徽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規模不斷擴張,市場對金融學專業人才需求旺盛,加之金融行業收入相對其他行業要高出很多,金融專業成為熱門專業,因此,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各類高校都開設了金融學本科專業,但對于不同的院校應如何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探討金融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對人才培養路徑提出相關建議和思考。
金融學專業 人才培養目標 安徽財經大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金融機構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張,使得市場對具有管理經驗及熟悉西方金融體系的高端人才,尤其是專業領軍人才等關鍵金融人才和能夠掌握新業務的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據英才網聯旗下金融英才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末,全國范圍內,金融行業人才招聘需求較2011年同期相比增長52.40%,其中,作為正在向著金融強省轉型的廣東較2011年同期相比漲幅最大,為64.54%;其次為北京,較2011年同期增長33.40%;上海為14%。但金融人才缺口仍不斷加大,成為影響我國金融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不僅是上海,在全國范圍內金融人才需求的缺口仍不斷加大,供需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為滿足社會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各類高校都積極開設金融學本科專業,不僅有財經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還有農林等其他門類的專業院校;不僅有重點院校,還有專科院校。但對于不同的院校應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金融人才及如何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探討金融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所謂人才培養目標是對所培養出的人才質量標準的規定,指受教育者應達到的綜合素質,它是學校工作的立足點和重要依據,是整合教育諸要素、實現資源最優化的核心。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體化,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出自 《高等教育法》)。因此,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可將高等教育劃分為不同類型。
(一)基于人才培養規格的差異,可分為學術性、專業性和職業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8月第29屆大會批準的修訂版的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1997),將第三級教育(高等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序數5)相當于專科、本科和碩士生教育;第二階段(序數6)相當于博士生階段。第一階段分為5A、5B兩類,5A類是理論型的;5B類是實用技術型的;5A類又分為5A1與5A2,5A1一般是為研究做準備的,5A2一般是從事高科技要求的專業教育,見下表。5A類學習年限較長,一般為四年以上,并可獲得第二學位(碩士學位)證書,“目的是使學生進入高級研究項目或從事高技術要求的專業”。5B類學習年限較短,一般為兩三年,也可以延長至四年或更長。學習內容是面向實際,適應具體職業內容的。“主要目的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也就是“勞務市場所需要的能力與資格”。

表1 高等教育分類
董秀華(2008)認為,基于人才培養規格的差異,可將高等教育分為學術性、專業性和職業性三種類型,并對這三種類型的高等教育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進行論述。
顧明遠教授(1998)主編的《教育大辭典》解釋,學術性高等教育與專業性高等教育的劃分是西方國家的習慣,其中學術性高等教育(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是對專業范圍屬人文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及其他科類中的基礎理論領域,旨在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學術性工作的高等教育的稱謂,專業性高等教育(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是對專業范圍屬工科、農科、醫藥、師范、財經、法律、管理及其他應用性、技術性科類,旨在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專業實際工作的高等教育的稱謂。即學術性高等教育是為從事研究做準備的高等教育,專業性高等教育是為從事專業工作做準備的高等教育。
加塞特(2001)認為:高等教育同時包含了專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兩部分內容,但這是兩項根本不同的任務。而社會需要大量的從事具體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只需要數量有限的從事純科學的研究工作者。
陳學飛(1998)對于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區別敘述如下:“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指專門化的系統知識的培訓,旨在為學生從事需要受過專門訓練的職業做準備。傳統上這類職業專指牧師、律師、醫生和教師,現在則包括工科、農科、財經、管理、新聞、教育、技術等等專業性的工作職位。”而“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主要是指傳授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職業教育產生于18世紀末的歐洲,19世紀隨著工業的發展才逐步發展起來。在美國的高中階段和二年制的社區學院中,一般都設有職業教育計劃”。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2001)認為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區別在于:“專業教育是以高深的學問為基礎,重理論修養,是博雅的和理智的活動;而職業教育則不以高深學問為基礎,注重傳授技術。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低級的或專門的學校或經驗本身就可以使人學到各種技術,根本用不著在大學接受教育。人們若在大學不學習廣博而高深的學問,而是學習各種技術技巧,無論從學術修養還是從職業技能上來講,都要受到損害。”
(二)基于人才培養層次差異,可分為大眾化和精英化。
從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史看,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機構出現多樣化、分層次的趨勢。美國是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機構和大眾高等教育機構并存的成功國家,約占3%的研究型大學保持著精英高等教育模式,人才選拔標準很高,約占50%以上是二年制的社區學院,承擔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功能,中間層次的四年制院校則擔負著碩士和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
吳向明、陳煜(2008)認為精英人才培養是一種以培養各階層精英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高校進行分類型、分層次培養人才的選擇和趨勢。
美國馬丁·特羅在一篇題為《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中特別強調“在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機構不僅存在而且很繁榮,在大眾型的高校中培養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也就是說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并非是兩個矛盾對立,非此即彼的兩個概念,不是只能選擇其一。大眾化階段僅僅是指數量的增加,當中仍然包涵一定數量的精英教育,不過是兩者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朝提高方向發展,一個朝普及方向提高。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發展,都是科教興國戰略所必要的組成部分,哪一個方面也不能缺少。
潘懋元教授(2001)認為為什么在大眾化階段精英教育會被忽視和降低的這種誤解呢?原因在于一所高等學校往往既有精英教育又有大眾教育,致使許多高等學校定位不明,分工不清。某些重點大學辦大眾化教育,把自己有限的教育資源分散了,而普通高等學校,包括新辦的高專高職學校,卻把建設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向高科技方向發展定為自己辦學的目標。對于一所大學來講,必須有適當的分工,研究型大學必須著重發展精英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學校,尤其是高專高職,應該全心全意地承擔大眾高等教育的任務,培養各類應用型的人才。因此,有必要改變當前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定位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
近年來,隨著市場對金融專業人才需求上升,我國高等院校金融類本科、研究生專業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開設院校不僅限于財經類高校、綜合類等高校,理工類、農林類及師范類等院校也紛紛加入培養金融專業人才行列。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我國高等教育金融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大多注重寬口徑、厚基礎的通才式培養,通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強化學科基礎和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和多種能力的人才。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劉燦教授等(2008)依托教育部重點課題“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實地調研全國開設金融學專業的23所高校,發現各高校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要集中于“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及“高級專門人才”,反映社會對高校的較高期望值,但實際上,這種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缺乏層次(賴衛華,2006),人才培養規格尚不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是一個具有全程性、全局性、全員性的重大問題,準確合理的人才規格定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定位的基礎(胡弼成,張衛良,2004)。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從圖1可以看到,我國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報名人數自1985年后一直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同時,我國高考錄取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3年全國高考錄取率為76%,創歷史新高(見圖2)。按照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教授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論,我國高等教育已于1999年步入大眾化階段。

圖1 1977—2013年我國高考人數與錄取人數

圖2 1977—2013年我國高考錄取率
進入大眾化階段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但大眾化階段仍然需要培養精英人才。作為學術性研究型大學主要是精英化教育,而作為實用性職業技術型的高職高專則是大眾化教育,定位清晰,毫無爭議。但在研究型大學與高職高專之間,還存在大量的專業性高等教育機構,相當于上表中的5A2類型,如何確定人才培養定位則是一個難題,本文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說明。
安徽財經大學,是一所以經、管、法學為主,跨文學、理學、工學、史學、藝術學八大學科門類,面向全國招生、就業的多科性高等財經院校,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第二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大學,該校的金融學專業是省級和國家級特色專業。隨著社會對金融專業人才需求的擴大,金融專業本科生規模不斷擴招,截至2014年6月,金融專業在校本科生已達2150人,但在大眾化教育的趨勢下,金融專業有必要進行精英教育。
(一)從金融專業的特性分析:金融是高端領域,對人才要求極高。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已越來越處于統治與支配的地位。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現代社會里,資源越來越金融化,人們調動經濟體系的資源或社會潛在的資源,主要是通過金融體系完成的,而金融體系配置資源主要是通過金融市場的運作實現的。盡管金融業在產業經濟的劃分中隸屬于服務業,但這并不妨礙金融業在現代社會越來越處于統治與支配的地位。這就是現代經濟危機多發端于金融領域的原因所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拉美債務危機、墨西哥金融風暴、亞洲金融風暴都肇始于金融業,這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亦莫能外。因此,金融專業需培養高層次的人才。
(二)從金融專業的生源分析:精英教育可以滿足優質生源的個性發展。
該校地處安徽省,其中65%的生源來自安徽,55%的畢業生在安徽就業,從圖3和圖4可以看到,自2011年進入一本批次招生后,安徽省的錄取分數遠高于一本線,文史類平均高出一本20分,理工類平均高出一本30分,而金融類考生的分數基本位于全校最高分行列。
因此,在學校以立足安徽,面向全國,面向現代服務業,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下,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具備比較扎實的數學、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基礎知識,特別是具有良好的金融學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信托及其他宏觀經濟、金融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金融實務工作的,或在科研、教學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厚基礎、寬口徑”、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國際化視野并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性、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體現大眾化教育與精英化教育相結合。

圖3 該校本省文史類考生入學分數
(一)組建金融實驗班,實施精英化教育,立足培養金融高級人才。
金融實驗班主要培養具備扎實的金融理論基礎,深厚的數理功底,系統的工程思維,敏銳的金融洞察力,良好的外語語言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相當的科學研究能力的本科人才,使得他們畢業后進入更高層次的平臺繼續深造,為以后成為以金融企業家為主要代表的金融領軍人才及成為研究分析、產品開發、風險控制、信息技術、資金運作等各類高級專業人才做準備。
(二)注重宏觀分析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
在激烈的競爭下,社會需要綜合性金融人才,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學生在就讀期間參加從業資格考試,鼓勵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案例課上,增加對學生進行金融實務操作的訓練,以便畢業后直接進入金融機構工作,并能夠迅速地適應風險評估師和金融分析師等工作崗位。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宏觀分析能力和判斷把握能力,美國次貸危機暴露出美國金融教育的弊端,過于依賴金融模型,忽略金融實務所依托的基礎與宏觀理論,以及金融倫理與修養,是不可取的(危慧惠,朱新蓉,2011)。高校金融教學應宏觀微觀并重(王廣謙,2001),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功底,而且要有寬闊的視野和敏銳的判斷力,能洞悉宏觀經濟動態變化或捕捉金融鏈條上下端生態環境改變等原創性研究,更要培養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

(三)從金融國際化的視角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隨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上海自貿區的建設,金融國際化特征更明顯。首先金融機構跨越區域界線,大量國外金融機構進駐國內金融市場,國內金融機構在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金融機構的國際業務量比重不斷上升,而且金融機構的資本組成發生很大變化,許多金融機構本身已成為國際性的。其次,金融業務更是模糊了區域概念,業務活動包括客戶的選擇、融資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金融市場走向一體化。可以說,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各國的金融業和金融市場已逐漸失去其獨立性,而成為全球金融業與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這種背景下,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必須基于金融國際化視角,除了繼續對外語教學提出高要求之外,還要加強對國外金融業務、法規及人文知識的學習,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必須懂得全球一致的業務規范和趨向統一的管理法規,把本國國情與國際慣例結合起來,從全球角度把握金融運行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成為真正的國際性人才。
[1]賴衛華.論地方大學的人才規格定位與人才培養——以廣州大學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
[2]胡弼成,張衛良.特色追求:大學創新之髓[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3.
[3]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潘懋元.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戰略[J].中國大學教學,2004.1.
[5]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J].教育參考資料,1998.18.
[9]董秀華.試論“專業高等教育”——基于人才培養規格差異的視角[J].復旦教育論壇,2008.2.
[10]陳學飛.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當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危慧惠,朱新蓉.全球金融危機與我國金融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13]王廣謙.加速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1.22.
[14]潘懋元.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1.12.
[15]劉燦,毛洪濤.我國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現狀調查[J].中國大學教學,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