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明
漳州市平原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363000)
道路路基加固中水泥攪拌樁的設計與實踐
林加明
漳州市平原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363000)
針對漳州市某市政道路的工程實際地質概況,對該路段實施加固方案,并總結了項目的設計及其參數計算。
道路路基;加固方案;水泥攪拌樁
漳州市臺商投資區翁角路為主干路,經地質詳細勘察后得知部分路段現有路基承載力較低,不能滿足市政管線承載力100 kPa的基本設計條件,需對其路段進行路基加固處理。由于工期緊張,且漳州地區正值多雨季節,因此在進行加固方案選擇時,優先考慮一方面要保證施工進度,另一方面要保證施工質量達到要求,在此情況下,將目前在福建廣泛使用且具有成熟技術的深層攪拌樁作為首選,并與袋裝砂井+堆載預壓方法進行經濟技術的比較,通過比較認為深層攪拌樁在經濟技術和施工技術方面具有保證,且受天氣影響較小,不影響施工進度,因此最終選取深層攪拌樁進行路基加固。
翁角路道路擬建段路線長約5.476 km,路基寬50m,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擬處理路段場地地層概況如下:
1)耕土:層厚為0.4~1.5m,主要由黏性土組成,濕,松散,力學強度低;2)淤泥質土:層厚0.4~9.1m,屬高壓縮性軟弱土,工程性能差;3)粉質黏土:層厚為1.0~9.1m,可塑~硬塑狀,力學強度一般;4)中砂:層厚為0.2~16.3m,飽和,稍密~密實;5)殘積黏性土:層厚為0.6~26.7m,花崗巖風化殘積而成,可塑狀,力學強度一般。
由于淤泥質土層承載力低,且具有流變、高壓縮性等特點,不能滿足路基要求,因此需要進行加固,以滿足路基承載力要求。
2.1 方案比選
根據漳州地區的地質情況和施工工期要求,提出了深層攪拌樁與袋裝砂井+堆載預壓兩種方案,以下為深層攪拌樁和袋裝砂井+堆載預壓兩種方案在技術方面的比較。

表1 技術比較
綜合考慮,為保障工期進度、質量及項目所在區域水泥攪拌樁處理施工經驗豐富,本次路段軟基處理采用深層水泥攪拌樁,樁頂設置50 cm的碎石墊層并加鋪土工格柵以保障路基均勻沉降。
2.2 場地土層參數選取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本次地基處理先清表50 cm后進行攪拌樁施工,各土層設計參數如下:
素填土:qs=12 kPa,qp=75 kPa;
淤泥質土:qs=6 kPa,qp=55 kPa;
粉質黏土:qs=15 kPa,qp=150 kPa;
各地層厚度依場地不同位置有一定差異。
2.3 攪拌樁單樁設計
樁徑Φ600,樁長要求進入粉質黏土層不少于50 cm,根據勘測資料,為確保單樁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本次設計選取淤泥層較厚路段進行計算。
單樁承載力計算:樁長L=9.5m,樁徑d=0.6m,樁周長度S=1.885m,樁身截面積Ap=0.283m2,α=0.5。樁間土層分布為:素填土厚1m,qs=12 kPa,qp=75 kPa,淤泥厚8m,qs=6 kPa,qp=55 kPa,粉質黏土厚0.5m,qs=15 kPa,qp=150 kPa。
由側摩阻力提供的單樁承載力計算得:

由樁身強度計算得,fcu為90 d齡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取1.7mPa。

兩者取最小值,所以RK=120.3 kN。
2.4 復合地基承載力驗算
攪拌樁按等邊三角形布置,間距1.3m×1.3m,面積置換率m=0.193,s為間距;β為樁間土承載力折減系數,加固土層為淤泥等固結度較差土層為0.1~0.4,設置褥墊層可取高值,本次β取0.4;λ為單樁承載力發揮系數,取1.0;fs為處理后的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按天然承載力特征值選取。

滿足要求。
由于路基下臥粉質黏土層承載力為150 kPa,已大于路基加固后承載力,故下臥強度滿足要求。
2.5 地基沉降計算
復合地基沉降量包含加固區的沉降量和加固區下臥層的沉降量,加固區的沉降量采用復合地基壓縮模量法計算,下臥層采用壓縮模量法計算。
經計算,加固區的沉降量為S1=162mm;下臥層的沉降量S2=88mm。
最終總沉降量S=S1+S2=250mm=0.25m<0.3m(一般路段路基容許工后變形),滿足要求。
3.1 施工工序
清表并平整場地→樁位放樣→鉆機就位、調平→檢驗、調整鉆機→正循環鉆至設計深度→啟動高壓注漿泵→反循環提鉆→噴水泥漿至停漿面→重復攪拌下沉至設計深度→反循環提鉆→噴水泥漿至停漿面→成樁結束→關閉機械→移至下一根樁。
3.2 質量控制措施
1)攪拌樁屬地下隱蔽工程,施工質量受機具、施工工藝、施工人員責任心等多種因素影響,故其質量控制應貫穿施工全過程,堅持全方位的質量控制。
2)項目經理部指派專人負責水泥攪拌樁施工,所有施工機械均編號,現場相關負責人名單、水泥攪拌樁樁長、樁距等均標注在鉆機機身顯眼處,確保人員到位和責任到人。
3)嚴格按設計水灰比配置水泥漿液,并定期抽查,其控制措施為:①確定攪拌池的加水量,并在每個池上做出標記,每次加水量必須達到該標記位置;②根據每個池的水量確定需加入的水泥量,如某個池加水量為2m3即2 t,則需加入水泥量為4 t,水灰比2:4=0.5;③將以上數據掛牌告知施工人員,嚴格按要求摻加水和水泥;④配漿時攪拌至少3min,分漿池也不停攪拌,以免產生離析,現場配備多個水泥漿比重測定儀,以備監理和施工管理人員隨時抽查檢驗水泥漿水灰比情況。
4)制備的水泥漿液不應出現離析,停置時間不應過長,超過2 h則應降低標號使用,倒入集料時應加過濾篩,以免結塊而損壞泵體。泵送漿液前管路應保持潮濕,以利于輸漿,現場拌制漿液時應有專人記錄固化劑和外摻劑用量以及泵送漿時間。
5)機身調平以鉆桿是否垂直為依據,為保證水泥攪拌樁垂直度滿足規范要求,在主機上掛一吊錘,操作時用吊線進行控制。
6)水泥攪拌樁施工采用“二噴四攪”工藝,首次下鉆和提鉆均用低檔,復攪時可提高一檔,充分預攪以利于土與水泥漿均勻攪拌。
7)水泥攪拌樁開鉆前,用水清洗整個管道并檢驗有無堵塞現象,待水排盡后方可下鉆。
8)整個制樁過程必須保證邊噴漿邊提升,應連續作業,噴漿時必須使用自動流量計控制實際噴漿量,記錄人員隨時觀察其重量變化,以保證足夠的注漿壓力,控制提升速度和各段漿量均勻。
9)要求供漿連續和攪拌均勻,一旦因故停漿則為防止斷樁和缺漿,應使漿攪拌機下沉至停漿面以下0.5m,待恢復供漿后再噴漿提升。如因故停機超過3 h,為防止漿液硬結堵管,應先拆卸輸漿管路,清洗后備用。
10)為保證水泥攪拌樁樁身質量,首次提鉆噴漿時應在樁底部停留(噴漿坐底)30 s,以使漿液完全到達樁的底端。對樁身上端1/3L(樁長)范圍應進行復攪,將此范圍內的漿液分兩次噴入,使攪拌效果更好。攪拌機提升至地面以下1m時宜用慢速,當噴漿口到達樁頂標高時宜停止提升,在樁頂部位停留30 s,以保證樁頭均勻密實。
11)單根樁開鉆后應連續施工,嚴格控制起噴及停噴高程,不得間斷,以保證噴樁長度。采用流量泵控制輸漿速度,并使攪拌提升速度與輸漿速度同步。施工中發現噴漿量不足時,應按要求整樁復攪,復噴量不少于設計用量。如遇停機或機械故障停噴,應及時記錄中斷高程,待恢復正常后立即復攪且與前次攪拌重疊1m以上,如中斷時間超過12 h則應采取補樁措施,并將補噴情況填報在施工記錄內。
12)根據成樁試驗確定的技術參數進行施工。現場操作人員認真填寫施工原始記錄,包括施工樁號、施工日期、天氣情況;灰漿泵和管道壓力;鉆機轉速;泵送時間、噴漿深度;鉆進速度、提升速度;漿液流量;每米噴漿量和外摻劑用量;復攪深度;停漿時間。
根據設計要求,該路段在單樁成樁后3 d用N10型輕便動力觸探對樁的加固效果進行檢驗,檢驗時按1%的施工總樁數(最少不能少于3根)進行抽檢,結果顯示,抽檢的多根樁的強度均符合設計要求,達到了預期的加固效果。
深層攪拌樁對此路基進行加固,施工進度得到了保證,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目前翁角路部分路段路基加固已實施完成一段時間,現階段沒有發現明顯的路基變形或下沉等情況。
漳州地區地層較為復雜,軟弱地層分布較廣,地下水豐富,因此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往往要進行地基處理,深層攪拌樁最適宜于加固各類飽和軟黏土,且具有土方量小、施工速度快等特點,現階段的施工工藝也比較成熟,因此在漳州地區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