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大同環城高速公路西環路安置小區,位于大同環城K22+180~K24+170段路基左側,規劃總用地304畝,住宅建筑面積24萬m2,安置4000戶城市棚戶區居民,人口密集,學校、公園等文化設施配備齊全。
西環路安置小區西側靠近已建成的大同環城高速,且靠近高速公路路線中心線200m范圍內幾乎全為住宅樓,最近一棟七層的住宅樓距離路線中心線僅為62m,其中還有一所學校,距離路線中心線102m,學校內有兩棟五層的教學樓。大同環城高速公路自2007年通車以來,交通量逐漸增長,交通噪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通過對安置小區聲環境進行現場調查,參照該項目聲環境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得到該小區敏感點噪聲現狀監測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該區域聲環境現已超標。

表1 敏感點噪聲現狀監測結果一覽表

表1 (續)
選取安置小區具有代表性的兩處敏感點:距離路線最近的一棟七層的居民樓(A點)、和瑞學校(B點)。計算時,分別選取了居民樓的一層、三層、七層和學校的一層、三層進行預測。根據大同環城高速公路西北段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標準,七層的居民樓、和瑞學校均執行2類標準(即晝間60dB,夜間50dB)。經計算,居民樓、和瑞中學在2011年噪聲值有輕微超標,并在預測中后期(2025年)噪聲超標嚴重。2025年超標情況詳見表2。

表2 敏感點噪聲值超標情況(2025年)
根據《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G B04—2010),公路沿線聲環境敏感點的保護措施應根據敏感點的性質、位置、規模、當地條件及工程特點確定。一般而言,可供選擇的聲環境保護方案有以下七種:
(1)調整公路線位;
(2)利用工程棄方降噪;
(3)拆遷建筑物或調整其使用功能;
(4)栽植綠化林帶;
(5)經濟補償;
(6)建筑物設置隔聲設施(如通風隔聲窗);
(7)建造聲屏障。
由于大同環城高速公路已通車近四年,且安置住宅小區已成片入住,目前采取調整公路線位、利用工程棄方降噪、拆遷建筑物或調整其使用功能等措施來降低噪聲已不現實。
種植綠化林帶,一方面可以降低交通噪聲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路邊的景觀。一般而言,樹木降噪效果與林帶結構和寬度有關,林帶越寬效果越明顯,但對于寬50m,足夠高、足夠密的林帶,其附加降噪量也僅為5~7dB。而大同環城高速公路沿線住房已經靠近了現有公路,再征用足夠寬的土地,種植植被來取得較佳的減噪效果很顯然已不太貼合實際。
經濟補償作為環境保護的一種經濟手段,可依據環境保護法規定,對受污染人進行經濟補償。但由于安置小區受影響范圍廣,需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充分協商,以求得共識。實際操作難度較大,且可能把問題遺留下來,經濟補償終究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建筑物設置隔聲設施,如設置隔聲窗,也能大大減少公路交通噪聲的影響。但由于窗戶密閉,安裝通風設施就成為必然,所以費用也較高。國外此種降噪措施一般用于公共建筑物(學校、科研學術機構),或者噪聲污染特別嚴重,而且沒有其他措施可行的私人住宅。國內,按《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G B04—2010)規定,環境敏感點規模較小或建筑物高度較大時,可設置建筑物隔聲設施。但對于本項目,受影響區域較大,且面對的都是單一用戶,操作難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談判和協調,故此方案也不可行。
聲屏障就是在聲源和受聲者之間插入一個設施,通過設施材料對聲波進行吸收、反射、透射和衍射等一系列物理效應,使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有一個顯著的附加衰減,從而在一定區域內減弱對受聲者的噪聲影響。近年來由于聲屏障具有施工方便、建設期短、降噪效果明顯等優點,該方法被廣大公路建設部門廣泛采用。聲屏障由于結構外形、降噪方式、材質等的差異,導致其類型多種多樣,各有特色。選用時,應根據受聲點的敏感程度、當地的經濟狀況、自然環境來合理選擇適用的聲屏障類型。一般3~6m高的聲屏障,其聲影區內降噪效果為5~12dB。聲屏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設置較長距離的聲屏障時,往往會產生景觀限制,使司乘人員產生一定的壓抑感。如若屏體使用透明材料,又易發生眩目和反光現象,而且還要經常清洗。
綜上所述,對于本項目來說,只有建造聲屏障方案能最有效地減少交通噪聲,保障安置小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及生產活動。
聲屏障設計的關鍵是對降噪效果、結構、材質與景觀等方面設計的綜合考慮。該聲屏障設計要點如下。
聲屏障規模的確定主要是聲屏障高度和長度的確定。由表2知安置小區在預測年中后期最大超標值為17.21dB,要想滿足整個安置小區的聲環境標準,必須將17.21dB確定為聲屏障設計目標值;再根據安置小區與該段高速公路之間的相對位置、周圍地形地貌等因素,確定出無限長聲屏障對安置小區的衰減量;根據該衰減量,通過多次修正試算,最終確定符合本設計目標值所需的聲屏障規模。
根據該段高速公路的路基形式,聲屏障基礎分為路堤段基礎和通道橋段基礎。路堤段聲屏障基礎采用現澆樁梁基礎形式,基礎頂部與硬路肩頂部高程一致。鋼立柱與樁基礎之間采用預埋件進行連接,通道橋段聲屏障基礎采用鉆孔植筋形式。
本項目位于大同市,氣候寒冷,風沙大。因此本聲屏障的結構設計主要考慮風力和冰凍深度。本項目最大凍土深度為159cm,風速為34.4m/s,風力為0.65kN/m2。根據上部結構抗風載的整體穩定性,鋼立柱采用型號為125×125×6.5×9的Q235質熱軋H型鋼型材可以滿足設計要求。路堤段基礎采用埋深3m的樁基礎,既滿足了凍土深度,又能保證在風荷載下結構的穩定性。為了保證螺栓的抗拉力,路堤段預埋螺栓錨入梁內450mm,外露100mm全絲。通道橋段的螺栓采用植筋方法種植于通道橋混凝土護攔外側。
聲屏障選用材料必須符合現行環保要求,應能防腐、防潮(水)、防老化、防塵、防火,且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聲屏障材料采用輕型材質——玻璃鋼,有效杜絕了材料的二次污染。色彩采用溫和的豆綠色,既能保證美觀效果,與周圍景觀協調,又能增加司乘人員舒適度,確保行車安全。聲屏障復合板采用現場色彩噴涂工藝。鋼立柱顏色與板材顏色協調一致,并采用熱鍍鋅工藝。
通過設施比較和設計要點論證得出,在大同環城高速公路西環路安置小區路段設置聲屏障1 990m,其中路堤段高度為3m,通道橋段高度為2.5m,就可使安置小區基本處于聲影區之內,同時噪聲值也能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2類標準,即晝間60dB,夜間50dB。
但由于安置小區住戶現已陸續入住,在項目施工時會有施工機械的噪聲對居民生活產生影響,因此,施工時須嚴格遵照《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 12523—90)進行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減少施工機械對安置小區居民產生二次噪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