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麗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近幾年,高速公路發展迅速,《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到2015年,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0.8萬km。這一規劃目標促使城市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但隨之帶來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重。
目前,建立生態廊道已經應用于現代城市景觀設計和規劃中,但在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中涉及的較少,本文擬在介紹高速公路生態廊道的關鍵因素的基礎上,就高速公的生態廊道寬度、連接度、構成問題展開討論。
高速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公路施工期和營運期(見表1)。

表1 高速公路施工期和運營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與帶狀結構,是景觀唯一的線性要素,是不同于兩側相鄰土地的一種特殊的帶狀要素類型,不僅起到運輸的作用,還具有保護功能[1]。常見的廊道包括農田間的防風林帶、河流、道路、峽谷、輸電線路等。生態廊道是指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廊道類型。生態廊道包括三種基本類型:線狀生態廊道、帶狀生態廊道和河流廊道。
建立生態廊道是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方法,是解決當前人類活動造成的景觀破碎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眾多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重點放在城市規劃中生態廊道的研究上,更多地關注人類活動密集的城市,在公路的景觀規劃中較少涉及生態廊道。高速公路大多穿越人流較少的村莊,對人類短期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從長遠看,高速公路建設對生態的破壞會影響整個環境。
生態廊道涉及的關鍵因素有數目、本底、寬度、連接度、構成、關鍵點(區)等。本文重點考慮以下三方面:
(1)高速公路生態廊道的寬度;
(2) 高速公路生態廊道的連接度;
(3) 高速公路生態廊道的構成。
寬度對廊道生態功能的發揮有著重要的影響。過窄的廊道會對物種不利,還會降低廊道過濾污染等功能。眾多學者對生態廊道的寬度做過詳細的研究。生態廊道寬度的應該從對其功能的研究入手,Forman總結了廊道應該具有的五大功能:棲息地、通道、過濾、源、匯。在此基礎上確定廊道寬度與結構[2]。
基于高速公路線狀生態廊道的特征,將生物保護、休閑和廊道作為主要要素進行考慮,其中生物保護的權重值最高。朱強、俞孔堅等人根據國外眾多學者提出的生物保護廊道的寬度,歸納出了生物保護廊道的適宜寬度[3],見表2。

表2 生物保護廊道適宜寬度
學者研究表明廊道越寬越好[4]。廊道寬度的增加引起環境的異質性增加,從而可以增加物種多樣性。廊道寬度較窄時,邊緣種和內部種都很少。隨著廊道寬度增加,邊緣種和內部種都有所增加,邊緣種增加速度較快,當廊道寬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內部種才會迅速增加。另外,邊緣種在迅速增加到一定數量后會慢慢穩定,而內部種則會隨著廊道寬度的增加一直增加。而且當廊道寬度到達一定的閾值,廊道的生物效應才能顯現出來,相關研究表明這個閾值為7~12m[2]。因此,在高速公路綠化中,要考慮的綠化寬度在7~12m以上,效果才會有所表現,但不是很明顯;反之,高速公路的綠化只能起到美化作用,達不到保護生態的目的,這對長遠的環境效益發展不利。
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國發(2000)31號)的要求: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綠色通道的建設,應以防風固土,美化環境為主要功能。原則上,新建、改建、擴建的道路沿線綠化帶寬度每側嚴格按5~10m進行規劃設計,有條件的地區可加寬到10m以上。城市規劃區內的公路兩側的防護林帶寬度每側按30~50m進行規劃設計,有條件的地區可加寬到50m以上。“通知”規定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綠色通道建設每側綠化寬度為5~10m,只有城市規劃區內公路兩側防護林帶寬度每側為30~50m,大于7~12m的閾值。所以,建議適當加寬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鄉公路綠化帶的寬度,至少不應該低于7m,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超過12m。
連接度是指生態廊道上各點的聯接程度,它對于生物遷移及河流保護都十分重要。高速公路的建設把生態廊道分割成兩部分,阻礙了兩側生態廊道之間的生物遷移,極大降低了廊道之間的關聯。
高速公路兩側生態廊道以何種方式連接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物的遷移,目前沒有詳細的研究。但有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廊道連接對生物遷移有著重要的作用。Joshua等人研究蝴蝶、花粉及種子在有廊道連接和無廊道連接的斑塊間的遷移情況,實驗證明了有廊道聯接的斑塊間物種及物質的遷移效率及速率都會高于無廊道連接的斑塊[5-7]。
目前已建的高速公路,設置的通道和涵洞都是經過硬化,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為便于人類和機動車輛通過。高速公路建設中很少考慮生物遷移通道,建議在今后的高速公路設計中,應在路基下方專門設置生物通道,盡量減少人工痕跡,應保持原地形地貌,保留自然物種,通道設置間隔距離不易過大,為生物的遷移提供條件。
構成是指生態廊道的各組成要素及其配置。廊道功能與其構成要素密切相關。構成可以分為物種、生境兩個層次。生態廊道不僅應該由鄉土物種組成,而且通常應該具有層次豐富的群落結構。
已建的高速公路中,大多都是先破壞再恢復,破壞后的物種往往很難恢復原狀。建議在建設高速公路的同時,應邊修建邊恢復,不能使生物的活動間斷。綠化恢復時選用的植被應采用鄉土樹種,因為鄉土樹種經過物種選擇,已經能夠適應當地氣候和環境。避免引入外來樹種,減少對其本地樹種的入侵,以免影響生物生境。盡量考慮天然植被,樹種應豐富,盡可能維持原貌。天然植被具有喬、灌、草結構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有復雜的食物鏈、食物網,能夠促進生物間相互制約、協調共生關系的發展[8]。
在高速公路建設中,景觀綠化不能只為了綠而綠化,要充分考慮生態廊道的功能和作用。本文研究分析高速公路的生態廊道,旨在引起人們對高速公路帶來的生態問題的重視,同時能夠將景觀綠化的重點轉向生態效應,不應過度考慮美化效應。并且應將生態廊道的研究提前至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特別注意高速公路建設涉及一些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森林、濕地及野生生物棲息地等環境敏感區域,要對生態廊道的關鍵因素做充分調查和分析。如何建設寬度適宜、連接度好,物種構成豐富的生態廊道,是應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1] 徐斌,董海燕,馬進,等.高速公路沿線景觀整治規劃[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 Forman RTT,Godron M.Landscpae Ecology[M].New York:Wiley,1986:121-155.
[3]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規劃中生態廊道的寬度[J].生態學報,2005,25(9):2406-2412.
[4] Noss R F.Corridors in Real Landscape:A Reply to Simber?loff and Cox[J].Conservation Biology, 1987(1):159-164.
[5] Duglasj L,Benjamin M B,Joshuaj T,et al.Effects of Land?scape Corridors on Seed Dispersal by Birds[J].Science,2005,309(7):146-148.
[6] Joanna H F,Douglasj L,Jeromea H.Habitat Corridors Function as both Drift Fences and Movement Conduits for Dispersing Flies[J].Oecologia,2005,143(4):645-651.
[7] Ferenc Jordán.A Reliability-Theory Approach to Corridor Design[J].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28):211-220.
[8] 高思民.公路綠化需要新思路[J].公路,2006,6(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