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黎暉,宋國防,趙 璋
(1.上海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0444; 2.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3.溫州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委員會,浙江 溫州 325000)
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提升途徑研究
董黎暉1,2,宋國防1,趙 璋3
(1.上海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0444; 2.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3.溫州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委員會,浙江 溫州 325000)
從知識管理的視角出發,將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分解為發明能力、吸收能力、轉換能力、連接能力、創新能力和解吸能力,指出通過吸收能力、轉換能力和連接能力來帶動發明能力、創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提升是中小企業實施開放式創新的有效途徑。從企業內部合作、外部網絡化、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合作三個方面揭示了連接能力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及提升方法;從管理、組織內部、組織間和先前擁有的知識等方面分析了影響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提升方法;對轉換能力提升過程中,如何進行知識的保留、選擇和激活進行了研究。
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創新能力;創新管理
在傳統封閉式創新條件下,資源少、技術能力弱構成了中小企業創新中難以逾越的障礙。開放式創新強調企業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內部,還應該盡一切可能利用外部資源來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這一新思路為中小企業突破自身資源的瓶頸,快速提升創新能力指明了方向。鑒于中小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的實施途徑不僅是對開放式創新理論體系的有益補充和完善,同時對于中小企業的成長實踐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開放式創新背景下,企業不僅需要從外部資源獲得技術,同時還需要通過對外發放許可證等方式來主動實現已有技術的商業化,而合適的戰略技術規劃過程是克服這些挑戰的關鍵。Ulrich Lichtenthaler (2008)提出用擴展的產品技術路徑圖來解決開放式創新中的技術商業化問題[1]。Mattia Bianchi等(2010)針對中小企業,通過采用已有的TRIZ工具結合非財務權重、排序技術以及投資組合管理工具提出了識別向外發放許可證機會的快速簡便方法[2]。Mauro Caetano& Daniel C.Amaral(2011)指出盡管技術路徑圖在創新研究中被廣泛引用,但這一方法主要針對技術—產品整合中采取市場“拉式”策略的組織,而針對技術“推式”整合策略的研究則被忽視了,為此他們將技術路徑圖應用于那些采用技術“推式”整合策略的組織[3]。與上述學者專注于開放式創新后期階段技術商業化的實現不同,一些學者將開放式創新全過程進行了階段化劃分,并對不同階段實施開放式創新的途徑進行了分析探討。Gene Slowinski&Matthew W.Sagal(2010)將開放式創新管理分為:需要、發現、獲取和管理四個階段,識別了不同階段的共12種與高質量開放式創新成效相聯系的“好的實踐”,他們認為這些實踐是企業開放式創新系統的關鍵,它們的有效執行能夠導致高質量的開放式創新[4]。Terry J.Fetterhoff&Dirk Voelkel(2006)認為外部創新價值鏈是由5個關鍵階段組成:尋求機會;評價市場潛力和機會的創新性;通過可信度高的聲明來招募潛在伙伴;通過商業化獲得價值;擴展創新成果。Davide Chiaroni等(2011)認為開放式創新范式分為三個階段,即解凍階段、推動階段、制度化階段。開放式創新的執行可分為四個維度:網絡、組織結構、評價過程和知識管理系統,這些維度可以作為管理和組織的杠桿,憑借它們創新企業可以使其開放式創新之旅更為高效。Johan Gronlund等(2010)指出實施開放式創新需要企業熟練掌握幾個不同的活動,包括尋求機會、評價機會、招募潛在的伙伴,通過商業化實現價值獲取,拓展創新成果。他們根據組織新產品開發中的“階段—門”過程(Stage-Gate process),結合開放式創新的原則,探索企業如何從對外開放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獲益。提出了基于動態和實用導向的工作模型,模型包含影響開放式創新得益、減少聯系風險、進行系統評價以及通過新產品開發來重構價值創造和獲取的途徑等內容[5]。
開放式創新意味著創新管理的某種程度的放松,但卻需要更多地協調和促進。Jukka Bergman等(2009)提出運用情境和群決策支持系統來管理交互組織情境下的開放式創新過程[6]。Pedro Parraguez Ruiz(2010)整合C-K設計理論(Concept-Knowledge Design Theory)、TRIZ和信息技術探討了開放式創新背景下技術和知識轉移。他們指出運用已有的創新管理方法和合適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部分克服不協調以及技術“推”和“拉”平行過程中的低效率,提高投資于研發和技術及知識轉移中資源的效率及效果[7]。Juan Ignacio Igartua等(2010)認為所謂創新管理工具是指以系統方法支持創新過程以及幫助企業克服新市場挑戰的工具技巧和方法。他們研究了西班牙電梯制造企業的研發單元在執行開放式創新戰略過程中,對創新管理的技巧和工具的應用,包括創造力培養技巧、人力資源管理技巧、新產品和過程開發技巧、知識管理技巧、技術管理技巧、企業智力技巧、合作和網絡化技巧、戰略管理技巧、創新項目管理技巧、設計管理技巧等[8]。Rene Rohrbeck等(2009)通過案例研究,總結了開放式創新的11種工具,即預測性的專題討論會、執行經理論壇、顧客整合、專項的學術研究資助、企業聯合項目、公司風險資本擁有者、網絡平臺、聯合發展、戰略聯盟、建立子公司、市場測試等[9]。
我國理論界有關開放式創新的研究剛剛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開放式創新的機理,包括內涵、特征、開放式創新中的知識轉移、資源配置、開放式創新對技術能力及創新績效的影響等方面。有關開放式創新如何實施的研究較少,主要包括影響企業開放式創新模式選擇的外部產業條件和內部因素、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技術搜索、開放式創新環境下的企業專利管理模式、將TRIZ方法引入到開放式創新中、合作化開放度的選擇與外部關鍵資源的獲取關系、開放式創新中創新資源獲取機制的變化以及從項目管理和組織變革的視角探討開放式創新的實施。
這些研究成果為企業如何開展開放式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和方法選擇,但是鑒于開放式創新的復雜性和企業之間的異質性,成功的開放式創新不僅僅是一個實施方法的選擇問題,從深層看更是開放式創新關鍵能力的培育和發展的問題。因此從能力角度來研究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更具有戰略性和長遠性,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從知識管理的視角看,企業的創新活動分為知識探索、知識保留以及知識開發。與傳統創新理論不同,開放式創新理論強調企業在內部開展上述三項活動的同時還要求企業到外部進行知識探索、保留和開發,由此衍生出企業開展開放式創新所需要的六大子能力:發明能力(內部探索)、吸收能力(外部探索)、轉換能力(內部保留)、連接能力(外部保留)、創新能力(內部開發) 和解吸能力(外部開發)[10],具體見表1。

表1 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的知識流程
1.發明能力(Inventive C-apacity)
發明能力是一種內部探索知識的能力,即在組織內部產生新知識的能力。Smith(2005)認為,當外部市場機遇出現時,企業會首先會選擇進行內部的知識探索過程[11]。而在新的知識產生之后,企業會將新的知識通過某種聯系嵌入并整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因此,發明能力主要包括內部知識的產生和整合兩個流程階段。
2.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開放式創新強調利用外部技術,吸收能力成為外部技術進入企業的關鍵因素。與發明能力是一種從企業內部探索知識的能力相比,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則強調組織擁有的一種從企業外部探索知識的能力。它包括兩個流程階段,即獲取外部知識和將外部知識同化融入現存知識庫。
3.轉換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
轉換能力是指企業內部持續保留知識、不斷重新定義新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擁有轉換能力的企業,在面對市場需求對企業已有知識或技術提出新的挑戰時,會首先強調通過開發、激活內部儲備的知識來把握商業機會,從而在創新活動中獲得較高的成效或迅速達成企業的目標。
4.連接能力(Connective Capacity)
開放式創新的關鍵目標之一是獲取組織間流動的外部知識,與封閉式創新相比,開放式創新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創新成功。組織間的關系,比如聯盟,往往會被視為是企業的外部知識保留的重要途徑。而企業對外部知識的保留能力被定義為企業的連接能力,包括聯盟的能力和關系能力兩個方面。同內部知識保留一樣,企業對于外部知識載體的外部網絡也必須進行長期的維護與管理。企業的連接能力一般包括兩個流程階段,分別是在組織之間的關系中維持正確的知識和此后重新激活這些知識。
5.創新能力(Innovative Capacity)
在本文中,我們將創新能力定義為企業內部知識利用的能力,創新能力也代表了企業吸收能力中已實現的、可利用的組成部分(Lane等,2006)[12]。創新能力與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發明相關。企業可以從少量的新知識中產生很多發明,但也可能面對大量已擁有的知識而缺乏開放利用的能力。
6.解吸能力(Desorptive Capacity)
理論上,解吸能力是與吸收能力相反的過程,解吸能力描述了企業外部知識開發的過程。解吸能力也包括兩個連續的流程階段,其一是識別外部知識開發的機會;其二是將知識轉移給接受方。由于知識本身的非競爭性,解吸性知識并不排斥企業自身內部的應用。在進行知識轉移的財務與戰略動機較為明確的前提下,外部的知識開發能力就會使企業將自身知識轉移給接受方。
中小企業創新最大的障礙在于缺少足夠的創新資源,因此能否通過開放式創新來最大限度的利用外部知識是決定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發明能力、創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中小企業的知識基,知識基越大則發明能力就越高,而創新能力和解吸能力則是對已有知識基中可以利用知識的應用及商業化。吸收能力則是通過開放式創新擴大企業知識基的最重要能力,當然外部知識進入企業后能否被有效的保留并在需要時及時方便地重新激活也特別重要。因此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實際上遵循的是由吸收能力、轉換能力和連接能力來帶動發明能力、創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過程(具體見圖1)。

圖1 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基本過程
因此,擁有強大的吸收能力、連接能力和轉換能力是中小企業成功實施開放式創新能力體系的核心和關鍵,為此文章將分別針對這三個能力的提升做進一步地探討。
吸收能力是由Kedia&Bhagat(1988)首先提出的[13],Cohen&Levinthal(1990)借用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認為“吸收能力是指企業認識新的外部信息的價值,并吸收它,將其應用于商業終端的關鍵創新能力”[14]。吸收能力解釋了為什么有些公司比其他公司在通過引進外部發展的技術或者與創新伙伴技術合作中創造、獲得價值方面做得更好。開放式創新中,吸收能力與由外而內的維度相聯系。因此,吸收能力和知識增加的有效性被許多學者視為開放式創新的關鍵。廣義吸收能力的作用過程包括:第一,識別技術機會;第二,抽出并加以吸收,包括識別外部和內部知識技術相容性的能力;第三,理解/轉變,包括獲得、調整并將外部知識技術整合到產品開發中;第四,共享/傳播/開發,包括將整合的知識價值化,以面向市場的能力。前兩個階段成為潛在的吸收能力,后兩個階段是吸收能力的實現。文章的吸收能力是狹義的,主要是指前兩個階段,后兩個階段則屬于內部及外部知識開發的過程。有效知識轉移的先決條件是理解內部和外部的能力,以及識別內部能力的差距、平衡內部及外部知識的能力和企業間傳播知識的能力。
吸收能力的高低涉及到管理的、跨組織的、組織內部的以及先前相關的知識等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1.管理因素
Cohen&Levinthal(1990)指出,與訓練、教育、知識共享等相關的個人學習行為和選擇是組織層面吸收能力的重要基礎[14]。但是組織吸收能力不是單純寄居在單個人那里,而是依賴于個體能力之間的聯系。管理能力可以整合并應用現有的和外部獲得的知識,因此吸收能力可能受到管理團隊的認知和主導邏輯的影響和限制。提高吸收能力有必要改善管理中的溝通結構、塑造經理的性格、提高經理對組織專業知識貢獻、發揮經理作為看門人和在邊界擴展、跨功能的交互界面中的作用。
2.組織內的因素
組織的吸收能力不僅僅指獲取或消化信息,而且指組織的開發能力。吸收能力不只依賴于組織與外部環境的直接界面,同時也依賴于內部亞單元之間的知識轉移。組織結構可以用于執行與知識相關的多重任務,如評價、消化、整合、應用和構建知識,組織形式(包括職能型、事業部型和矩陣型)影響著知識整合的效率、范圍和靈活性。有研究表明正式的層級結構對于知識的共享具有負效應(Tsai,2002),而非正式的多邊關系、社交作用對于知識共享具有正面效應。
組織內部的正式網絡和非正式網絡對于識別和消化新知識非常重要,社會嵌入性對于顯性和隱性知識的轉移很關鍵,個人網絡影響著知識的共享和消化。組織結構內部正式程度、分權水平、聯系機制的應用等都與吸收能力相關,其他如人力資源機制、報酬系統、管理方式和組織文化、網絡聯系的強弱等也有影響。
就組織內部而言,推動吸收能力的提高除了注意組織結構和組織內非正式網絡外,企業還需要使組織內部權威和決策權的分配、激勵條款、部門任務的分組等方面有利于知識的共享與創造。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推動跨功能交互作用、激勵員工參與、進行工作輪換等,而社會能力(部門之間的聯系和社會化策略)有助于提高現實的吸收能力。
3.組織間的因素
路徑依賴性、企業所擁有的相關異質性知識的隱性本質和組織背景限制了組織迅速整合外部獲得的知識。社會嵌入性、網絡位置和其他因素也影響了組織間吸收能力,如產業集群、戰略伙伴和網絡對吸收能力也有影響。社會網絡和網絡嵌入的深度同樣會影響組織的吸收能力,當知識是隱性知識時組織之間的交互作用越好,知識越容易轉移和消化。組織之間聯系的強度和寬度都有助于提高組織認知并吸收復雜的思想。因此,中小企業首先要與開放式創新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加強不同層面之間的聯系強度,拓展聯系寬度;其次,建立沖突和利益協調機制。理想組織關系應該使有效組織學習對合作組織雙方都是必要的,任何一個的過多控制都會導致功能失調;再次,預先了解并學習擬吸收的合作伙伴所擁有的知識;最后,盡可能利用產業集群等本地網絡來構建開放式創新伙伴關系網。
4.已有的相關知識
已有的相關知識是吸收能力的重要前因,但是有關已有存量知識的儲存和恢復機理人們知之甚少,已有知識與吸收能力聯系的機制尚不清楚。顯性知識的保留可以通過計算機或者紙質的文件,但是許多隱性知識如慣例、規范、行為模式、經歷等難以保存并在組織需要的時候加以獲取。為了使相關知識更好地服務于吸收能力的開展,組織有必要將先前的相關知識盡可能在組織內部擴散以便將來需要使用時能夠方便地獲取,并且不會因人員流失造成重要知識的丟失。
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中的連接能力包括內部連接和外部連接,提升連接能力的核心是加強組織內部和組織與外部的合作能力。連接能力是整合和影響組織及個人機制的能力,是開放式創新的核心組織能力,這些機制管理著企業間和企業內的團體間關系。連接能力主要由內部合作能力、網絡化能力和由外而內及由內而外的合作能力三部分構成。
1.內部合作能力
一些學者強調有效率和效果的內部合作結構是開放式創新中的先決條件。他們將這種能力界定為“發展互補性的內部網絡以獲得外部技術的能力”,為了使互補性的網絡成為可能,組織必須建立提升跨學科、跨層級知識交換的協調能力,推動功能性知識與成分知識之間的多方交互作用的能力,促進知識流跨越功能性邊界和權威邊界線。如果不能確保這些能力,那么外部交流和知識交換就會失敗。在組織層面,“創建跨功能的團隊和任務執行力量的能力”和“協同整合人們創造性的能力”以推進“啟發式的豐富的認知性團隊工作”,將有助于推動互補性網絡的形成。構建內部合作能力,第一,需要建立互補性內部網絡以幫助員工獲得外部訣竅;第二,對跨邊界知識交流進行協調;第三,擁有協同整合創造能力的能力;第四,提供合作所需的基礎設施、慣例及程序。
2.網絡化能力
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中小企業必須與供應商、大學和其他研究機構,互補性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等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系,并保持一定的聯系強度。事實上,網絡化能力是成功開放式創新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開放式創新背景下,這些網絡化能力是多重的,它們包含了管理能力的概念、商業模式的發展、基于信任的治理機制、全球化特點和本地的連接等。
發起、管理、演進、保持或者終止開放式創新網絡的最重要的組織能力通常包含以下幾種:①為協調和標準化聯盟過程而建立基礎設施和流程的能力;②促使公司和個人網絡改變的能力;③平衡行為者之間水平和垂直關系強弱聯系的能力;④在網絡中管理系列的、合并的或者相互依賴的團體;⑤建立聲譽和良好愿望以構建網絡管理中的信任,并建立基于信任的程序;⑥在學校、供應商和用戶構成的價值網絡之內或者跨越價值網絡誘導協同交互作用;⑦平衡價值網絡之間的交易價值和成本;⑧避免價值網絡中的機會主義行為;⑨為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的過程而改變所利用的開放式創新服務中介;⑩擁有推動網絡演化的技巧。
3.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的合作
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是開放式創新的基本思想。它涵蓋了為了內部創新而正確使用外部知識,或者相反,即利用來自于內部的發明,將這些發明應用于實際的創新項目,并將其賣給市場。在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過程中,為了平衡內部或者外部團體之間的價值觀和信仰,開放式創新組織的一個突出的任務是管理知識轉移和共享無形利益。這個組織功能被界定為“邊界跨越”。一般的網絡能力只是為成功的知識流出和流入提供了基礎,但是開放式創新還需要特殊的流入/流出組織層面的管理能力。
第一,組織面對外部團體的凝聚能力。與封閉式創新相比,開放式創新意味著某種管理上的放松,在新的松散管理條件下,企業必須保持一定的凝聚力,員工有必要在身份認知、企業的內外部利益上形成與企業戰略目標一致的價值取向。第二,在內部和外部知識之間溝通認知距離的能力。在協作條件下,當組織的文化反對時,企業很難從合作中收益。組織的結構、程序以及組織的正式文化必須相互匹配,這樣才能在內部和外部知識之間縮短認知距離。第三,與創新伙伴之間的管理相似性。管理上的相似性有助于企業之間身份的相互認同,從而方便知識在不同企業之間的轉移。管理相似性的實現可以在不同管理層面上建立專用的界面來形成。當然在這個情境下,通常需要有中高層管理者構成的看門人來管理企業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界面。開放式創新的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的合作能力還需要企業擁有:共同思考、共同設計和共同發展的能力;推動用戶介入的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管理研發合約、引入許可證、聯合開發、聯合制造、聯合投資的能力。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如果說吸收能力是認識并開發企業外部技術機會的能力,那么轉換能力就是基于企業內部創造的技術機會持續重新界定產品組合的能力。無論是吸收能力還是轉換能力對于開放式創新而言都是重要的,對于構建持續競爭優勢而言,在下列情況僅僅有吸收能力遠遠不夠:存在路徑依賴,知識具有累積性;進入時機很重要;企業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環境中運作,它不需要僅僅對外部變化做出反應,而是需要通過自身的行為來改變環境。
轉換能力主要解決以下三項任務:選擇技術;隨時間保留這些技術;重新激活并與現行技術的開發努力相整合。
1.選擇需要保留的技術知識
知識的保留是有成本的,比較容易創造的知識無需保留,難以創造的知識必須保留,在有限資源條件下企業必須選擇哪些知識必須保留。選擇的依據是知識的未來戰略價值和決策者的偏好。但是一方面由于關于未來需要、供給狀況、競爭者行為和其他外部因素信息的不完全,使得知識價值具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知識所具有系統性特點使得選擇應該保留的知識并非易事。解決知識選擇中的不確定問題的方法是搜集足夠的信息。企業可以通過使用規則、程序、正式的信息系統、特定的研究和正式的計劃機制來獲得并加工關于未來具有戰略價值的知識向量的數據。知識越系統,選擇決策就需要更多的獨立向量的信息,它的未來戰略價值就只能由與其相關的其他非本地化知識所決定,決策時就需要考慮更多的方面。在判斷知識的價值時,企業可以通過豐富的媒介在經理之間就未來技術趨勢交換觀點和想法,當然這也可以通過整合正式計劃機制、面對面的會議和跨越邊界的角色來引出、討論或交換關于未來技術的解釋。
2.進行知識保留
顯性知識只需要編撰即可保留,知識的隱性程度越高,保留知識就需要更多的媒介。中小企業在進行知識保留時首先要了解保留整個知識向量需要多少信息,如果少于一定的水平那么未來知識的激活將會遇到困難;其次,在保留知識向量信息時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知識激活的速度。知識向量的相互依賴性影響著必須同時保留的知識向量的數目。企業必須給所保留的知識向量編寫目錄,且形成一定的組織機制定期回顧這些目錄,否則所保留的知識向量可能會丟失。
3.知識的重新激活或合成
這個包括相互關聯的任務:認知企業機會,重新激活保留的知識,將已激活的知識與其他知識向量聯系以便開發新的商業機會。重新激活知識需要企業認識到新的業務發展機會,公司可以通過觀察員、頭腦風暴、研討會、信息服務機構、參與企業專題會議、搜索單元等來發現機會。所保留知識能否重新激活與日常使用頻率、近期使用的情況以及組織的相似性相關聯。通過知識目錄來確保可獲得性是知識激活的重要手段,為了激活這些知識,企業需要通過“干中學”和“用中學”并將其重新內化。
總之,連接能力能夠確保中小企業從內部和外部及時發現并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吸收能力可以使中小企業盡快將外部發現的知識內在化并整合到現有產品和技術中,轉換能力則可以將重要的、有價值的知識保留在企業內部或外部,并在需要的時候快速方便地獲取或重新激活這些知識。上述三大能力的加強,為中小企業成功實施開放式創新奠定了能力基礎,如果輔之以恰當的協調機制,中小企業就可以克服資源劣勢,創造出更多的新知識、新產品、新專利,最終實現發明能力、創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全面提升。
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中小企業成功實施開放式創新的關鍵,文章從知識管理的視角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成功的最為關鍵的吸收能力、連接能力和轉換能力,研究了這些能力的內涵、影響因素及提升的途徑和方法。事實上,開放式創新過程極其復雜,一方面企業開放式創新能力體系中各能力的作用并非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另一方面影響開放式創新能力的因素既有個人層面的,也有組織層面和外部環境層面的,這些因素之間同樣存在著交互影響。文章只是獨立探討了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中關鍵能力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及其提升方法,囿于已有的認知水平對于各個能力之間的相互影響機制以及各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涉及較少,這些也是未來開放式創新能力研究的重要內容。
[1]Ulrich Lichtenthaler.Integrated roadmanps for open innovation [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8,51(3):45-49.
[2]Mattia Bianchi.Sergio Campodall'Orto,technologies[J].R&D Management,2010,40(4):414-431.
[3]Mauro Caetano,Daniel C.Amaral.Road mapping for technology push and partnership:Acontribution for open innovation environments[J].Technovation,2011,31(7):320-335.
[4]Gene Slowinski and Matthew W.Sagal.Good practices in open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3(5).
[5]Johan Gronlund,David Ronnberg Sjodin,Johan Frishammar.Open Innovation and the Stage-Gate Process:A revised model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Call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 (3):106-131.
[6]Jukka Bergman,Arljjantunen and Juha-Mattl Saksa.Enabling open innovation process through interactive methods:Scenarios and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13(1).
[7]Pedro Parraguez Ruiz.Technology&Knowledge Transfer Under the Open Innovation Paradigm[EB/OL]. http://www.openinnovate.co.uk/papers/dissertation.pdf,2010-09-16/2013-2-18.
[8]Juan IgnacioIgartua,Jose Albors Garrig ó s and Jose Luis Hervas-Oliver.How innova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supporand open innovation strategy[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3(3):41-52.
[9]Rene Rohrbeck,Katharina Holzle and Hans Georg Gemunden.O-pening up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How Deutsche Telekom creates a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 [J].R&D Management,2009,39(4):420-430.
[10]Ulrich Lichtenthaler,Eckhard Lichtenthaler.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8).
[11]Smith,K.G.,Collins,C.J.and Clark,K.D.Existing knowledge,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346-57.
[12]Lane,P.J.,Koka,B.R.and Pathak,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833-63.
[13]Kedia,B.L.,R.S.Bhagat..Cultural constraints on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cross nations: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management[J].Acad.Management Rev.,1998,13(4):559-571.
[14]Cohen,W.M.,D.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Sci.Quart.,1990,35.
(責任編輯:GH)
Open Innovation Capability System of SMEs and Approaches to Develop These Capacities
DONG Li-hui1,2,SONG Guo-fang1,ZHAO Zhang3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2.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325035,China;3.Wenzhou City Housing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Committe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open innovation capacity was divided into inventive,absorptive,transformative,connective, innovative and desorptive capacity.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MEs to implement open innovation successfully by using strong absorptive,transformative and connective capacities to develop inventive,innovative and desorptive capacity.The main contents of connective capacity were revealed from three aspects,such as internal collaboration,networking and inside-out/outside-in collaboration and ways to improve connective capacity were discussed.Anteced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such as managerial,intra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prior knowledge,were identified and ways to improve absorptive capacity were also provided.Finally we analyzed way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by knowledge retention,knowledge choice and knowledge reacti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pen innovation;Capability of innovation;Innovation management
F270
A
1004-292X(2014)06-0039-06
2014-02-21
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3wsk070)。
董黎暉(1975-),女,浙江溫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新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宋國防(1951-),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產系統運作與優化研究、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