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寶龍
教育是在人的自然成長過程中,以適宜于人的更快速、更健康的發展方式對人施加影響的活動。因此,為了避免過度教育損害受教育者的健康,教育活動必須具有自然性;為了提高教育自身效率,教育必須具有自主性;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質,為教育創新提供空間,教育必須具有自由性。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為受教育者的發展提供服務,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標。
一、教育必須是自然的
自然是指天然而非人為。教育的自然性是指教育必須符合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符合人的認知發展規律。人為的教育活動應該基于人的自然成長過程,而一個社會人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活動,因此教育必須保持其自然性。一般說來,人的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是同步的,而人的能力發展是建立在經驗認知與知識認知的基礎上的。例如,處于學齡前的小孩,其主要的學習任務是經驗認知。經驗認知是知識認知的基礎與前提,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礎與前提。然而,學生家長,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并沒有認識到經驗認知的重要性,在孩子沒有“玩夠”(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認知)的情況下就早早地剝奪了他們“玩”的權利,讓他們提前進入知識認知階段,美其名曰“不輸在起跑線上”。在我國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如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小學生沒有足夠的活動時間等。應該說,年齡越小的孩子,其經驗認知需求越大,玩得應該越多,但現在學齡前與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玩的時間、內容與方式是嚴重不足的。雖然家長或者教師在意識到這種缺陷時,運用“情境教育”等教育方式來彌補,試圖加強學生的經驗體驗或經驗回憶,但這不可能替代兒童真實的經驗認知。
教育的自然性要求我們要改變對教育的過分要求,還原教育的本真面貌,要從人的發展的本質來要求教育并規范教育。教育工作者、家長與社會必須用寬容的眼光來看待教育,用人的長遠發展的眼光來規劃課程,用發展的眼光選擇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教師要有改革教學方式的勇氣,從尊重學生與發展學生的角度考慮并改變教育教學方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并形成個性特長。
二、教育必須是自主的
自主是指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教育的自主是指受教育者力圖不過分地依賴教育者施加的強勢影響而保持其學習目標、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往往更適合學生自己學習。教育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活動必須是自主行為而不是強制性行為。自主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的心智活動達到高效率的“運轉”。根據信息加工理論,人的認知過程是感受信息、登記信息、加工信息和儲存信息的過程,只有在主動學習的狀態下,參與信息加工的“各部門”才會高效運轉。因此,高效教學的前提是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
教育自主性要改革教育行政方式,減少行政方式對學校形成的條框制約,并將其轉化到調動學校自主規劃與自主發展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上來。教育自主性要改革教育業務指導部門的服務方式,減少各種業務性檢查與評比,實現學校自身需求對接業務部門指導的需要。教育自主性要讓教師教學自主與發展自主,減少對教師的強制性培養,強化對教師的激勵,鼓勵教師自主分析自身的發展條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自主選擇適合的受訓內容和方式。教育自主性要讓學生形成自主發展的愿景與人生規劃,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影響與指導下,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地給予確立與調整。教育自主性要求社會、家長減少對學校辦學行為的功利性影響,使學校能夠實現規劃自主與發展自主。
三、教育應該是自由的
自由是指個體的行為不受約束和限制。教育的自由是指教育過程的思想自由、教育研究的學術自由和學生學習課程的選擇自由。當然,自由的前提是不損害他人、團體和社會的利益,自由應該是建立在基本秩序和基礎規范之上的。
學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使得教育必須提供學生對學習課程或內容的自由選擇權。目前,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學校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極少甚至沒有,形成了“千校一面”、學校沒有特色、學生沒有特長的局面。這不僅阻礙了學生按其自身特長或興趣來發展自己,而且也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一方面,學校培養出大量高學歷的學生,另一方面,社會上很多行業或單位難覓其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學生擁有充足的選擇是培養學生興趣、特長與多元化人才隊伍的必備條件。
教育的自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是自由的,學生的思維活動必須是自由的。自由的思想是創造性思維產生的前提,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創新。學校在實施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地探索解決方案,縮小問題(解決方案)的可能范圍。為了讓學生的思想不至于“走遠”而“浪費時間”,教師事先給學生劃定范圍或勾畫思維禁區,這不利于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
教育的自由還包括師生學術思想和學術行為的自由,避免行政對學術的過度干預。教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教育不能復制前人的經驗,因為我們不可能找到與前人教育成功所經歷的相同教育情境。因此,教師活動必須具有創新性,而創新的前提就是教育方法與學術思想的自由。大學與中小學的行政化傾向無疑妨礙了學校教育的自由性。學校管理需要行政,但學校管理的行政化、衙門化傾向對學術力量的培育、學術氛圍的創設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保持教育的自然性是為了教育的健康,排除違背教育規律的無效行為;追求教育的自主性是為了教育的高效,開發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原動力;倡導教育的自由性是為了教育的創新,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創設氛圍。教育的自然、自主與自由從本質上講都是為了學生更健康、更快速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