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玲



一、問題的緣起
在學習完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小明從7月8日開始學習游泳,到月底一共學習了多少天?”全班同學大致呈現了以下兩種算法:(1)31-8=23(天)(2)31-8+1=24(天),第一種算法的同學認為,求“經過的天數”就可以用“后一天”去減“前一天”;第二種算法的同學進行了反駁,認為“兩頭”(指“8日”和“31日”)都要算,所以要加1。在后來的爭論中,全班同學達成了共識,同意“兩頭都算”的觀點,但第一種算法的同學仍然不服氣,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兩頭都算,為什么相減后再加1?”第二種算法的同學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只有幾個同學說出了這樣的話:“我在奧數班學過,有這樣的公式?!焙髞恚P者翻閱了三年級的《小學數學奧林匹克起跑線》,結果還真是如此??磥?,同學們對“31-8+1=24(天)”這個算式本身沒有深刻地理解,只是單純地記憶和模仿。之后,針對此問題,在我校數學教研組內開展了研討交流,大部分教師同意第二種算法,認為“求經過天數的計算,一般都這樣做,這樣考填空題時學生就不會做錯”,而對其他算法的研究從未涉及,更沒有深入地思考。所以,在后來的測試中,很多學生還是會忘記“加1”。
二、問題的現實性追問
追問一,一般都這樣做?
顯而易見,教師對“經過天數的計算”這一抽象的知識,是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潛意識地把“一般”的模式強加給孩子,認為只要學生循規蹈矩地照做,考試沒有太大問題。教師此時關注的焦點只是問題解決的結果,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并沒有關注。而對學生而言,也只是一種“純記憶”層面上的掌握。教師采取強灌式教學,學生根本不理解其意義,而且也很難讓他們理解,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真實的思考。
追問二,考試不會做錯?
很顯然,教師教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少出錯,讓學生死死地記住類似“31-8+1=24(天)”這樣的算法,并用它去解決“經過天數的計算”的問題,從而達到應付考試的目的。但是學生在后來的考試中為什么還是會“老忘記加1”呢?因為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缺乏學習過程的真正體驗。看來,教師忽視了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相反的,如果這一數學結論的建立,是通過有效數學活動的引領,讓學生反復驗證,在理解中提升,那么學生的記憶也定會更加深刻。因此教師只有基于學生的“學”設計教學過程,學生才會真正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學校也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實踐的理論性思考
作為一線教師,教學實踐會為我們提供很多鮮活真實的案例,諸如上述問題,它會為我們的教學研究提供豐厚的土壤。同時也更加需要我們站在理論的高度剖析案例,這樣才會促進研究更加科學和深入。因此教學實踐的理論性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上面的實例,讓我們再一次思考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對提升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但不管選擇何種教學方式,一定要基于學生的“學”來展開,從學生的“學”來設計教師的“教”,如果脫離了學生,“教”也就失去了價值。“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懂”、學“用”。
1.“經過天數的計算”教學中,學生“學”的問題在哪里?
“經過天數的計算”是“年、月、日”單元的練習部分的內容,教材以水稻的生長期為例展開教學,如圖1所示。
本題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學生對年、月、日單元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但基于學生的“學”,有很大的難度。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
(1)知識本身體系的復雜。“經過天數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知識之后的一個綜合運用。這些復雜的知識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若干個知識點的糅合,形成“經過天數的計算”的知識儲備。反過來,只有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知識,才會幫助他們形成解決此問題的技能。
正因為“經過天數的計算”牽扯的知識點較多,而學生大腦的存儲容量是有限的,根據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理解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還略顯薄弱,因此,學生在實際運用時會有一定的難度。
(2)學生自身思維的定式。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他們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知識體系往往是被“固化”的,極容易造成思維的定式,而且在一定的時期內也是很難被改變的。在學習本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有關“周年”和“經過時間”的計算。比如:1949年10月1日-2009年10月1日,經過多少周年?列式為:2009-1949=60;上午8時-下午1時,經過了幾小時?算式為:13-8=5。以上兩種類型的解題方法都是存儲于學生大腦的深刻記憶,根據大腦皮層的記憶功能,遇到類似問題時,他們會條件反射地用“后一個年份(時刻)減前一個年份(時刻)”,因此,學生在解決“經過天數的計算”問題時,也會習慣性地類比遷移,用“后一天去減前一天”來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
2.如何基于學生的“學”,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1)借助“形象直觀”,順應學生的思維點撥。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在新的課程標準中,也更加強調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大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往往會借助圖形、圖像、圖式和形象性的符號來思考,從而使問題更具形象性。因此,借助“形象直觀”,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讓學生輕松地獲取知識。在分析學生出現的問題后,借助課堂上的再次實踐,進行有效的思維點撥。
【教學片段】
師:小明從7月8日開始學習游泳,到本月底一共學習了多少天?你能想出讓同學們能理解的方法嗎?
生1:可以用手數,8、9、10、11……
生2:這樣太麻煩,可以畫圖。
師追問:畫什么圖?
生2:畫線段圖。
師:你為什么會想到畫線段圖?
生1:因為畫圖比較清楚。
生2:畫圖很容易把題做出來
師:你們能畫一畫,算一算嗎?試試看。
全班同學開始進行獨立思考,這時有一位同學用了這樣的一種表示方法,如圖2所示。
師:你是怎么想到線段圖的?
生:因為以前在哪里見過,好像是學習24時計時法的時候。
教師這時順勢引導孩子想到了“24時計時法”中的“求經過的時間”,如圖3所示。
生2:我比較喜歡用這種方法
……
很顯然,學生通過畫線段圖,清晰地呈現了知識的脈絡,便于理解知識間的內在關系。學生們都認為要計算“經過的天數”,就可以用“總天數-不算的天數=經過的天數”,算式為:31-7=24(天),很容易理解與運用,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深刻。
(2)利用“遷移類比”,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反復強調了數學的基本思想,其中“模型思想”是比較重要的思想之一。其實數學的本質就是在不斷抽象、概括、模式化的過程中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因此,幫助學生建立“經過天數的計算”的數學模型,進行數學問題必要的抽象,才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深入,才算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學習。因此我又設計了以下兩個層次的教學:
第一層次——巧用遷移,“磨”深數學問題。遷移在心理學上也稱學習遷移或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生對求類似“從7月8日開始學習游泳,到本月底一共學習了多少天?”的問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認知經驗,因此,可以利用學習遷移,加大數學問題的難度。于是,筆者在原有題目的基礎上進行改造:“7月8日開始學習游泳,到8月12日一共學習了多少天?”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得出以下方法:先算從7月8日到本月底要經過多少天?31-7=24(天),再算從8月1日到8月12日要經過12天,最后把24天和12天加起來等于36天。看來只要學生理解了問題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即使問題變得更難,遇到同類問題時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第二層次——活用類比,“?!被瘮祵W模型。對于上述問題,如果我們的教學止步于此,看似學生學會了,其實學得不夠徹底,不夠深入。數學教學就是要引導幫助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這種教學才是深遠而又有價值的。
因此,在學生掌握了具體求“經過天數的計算”的方法后,筆者又把問題進行及時的梳理與總結,利用類比思維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在概括中提升,在“建模”中內化。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有以下發現:
(1)“經過天數的計算”如果計算范圍是在同一個月的,可以用“總天數-不算的天數=經過的天數”;如果計算范圍不是在一個月的,也可以先算到本月月底要經過多少天,再接著算出后面的天數。
(2)有的小組用了這樣一個式子來表示:b-a-1,并且還在a-1的下面用“ ”標記,說明先算……
(3)關于這類問題的運用,大部分學生想到了考試、學籍、比賽中的“排序號”問題,比如:15到30;這個考場一共有多少名考生;三(6)班學籍號是從25到66,這個班有多少人;等等
通過以上發現,我們不難看出,教師抓住了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充分展開探索的過程,而并非直接的講解和告訴,主要訓練和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再借助“直觀線段圖”的形象支撐,建立起求“經過天數的計算”的模型。這種模型的建立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幫助學生實現了數學抽象以及運用抽象模型的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基于學生的“學”,關注學生“學”中的問題,來合理選擇教師的“教”,讓“教”與“學”互動交融,締造出和諧有效的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陳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