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著:會“春捂”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春天陽氣漸生,但陰寒未盡,尤其是早春,溫差較大。春季著裝既要寬松舒展,又要柔軟保暖,還應注意隨氣候變化而增減,切忌減衣過速。民諺道:“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睂τ陉枤鉂u衰的老人,要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春捂”,以防春寒侵襲,引發疾病。
春捂的部位主要有4個:1.腳。腳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差,要穿具有保暖性能的鞋襪,晚上用熱水泡腳,并按揉腳心。2.腿。春天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不要急于脫去保暖下裝,以防腿受寒。3.頭。頭為陽氣聚集的地方,為保持溫度,老人最好戴頂夾層帽子。4.背。背為陽中之陽,易為風寒所侵,且內鄰心
養生之道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寧蔚夏肺,故在減衣時,莫忘穿件棉毛背心。
飲食:補“甘平”
伴隨著萬物復蘇,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也日趨活躍,為滿足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并抵御料峭的春寒,應增加如雞蛋、雞肉、魚、蝦、牛奶、牛肉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根據祖國醫學“春夏養陽”的理論,早春還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芥,以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晚春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宜病菌繁殖,為增強機體抵抗病菌入侵的能力,應該注意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多吃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萵筍、綠豆芽等蔬菜和時令水果。另外,現代研究表明,黑木耳、蘑菇、香菇、銀耳等食用菌不僅味道鮮美,且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因而,可將食用菌作為春天里的保健食材多加食用。
祖國醫學認為,肝稟風木,春應在肝。春季人體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于亢盛,肝旺可傷脾(木克土),影響脾胃運化。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山藥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傊?,春季飲食除注意清淡外,進補應以“甘平”為原則。
起居:早臥起
春天主風多濕,濕和風耗氣傷津,可導致人出現困重、纏綿的“春困”現象。此時要注意早臥早起,保證一定的睡眠時間。老人晚間睡眠質量普遍不佳,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午睡,以消除疲勞,緩解“春困”。但過多的睡眠會降低大腦的興奮機能,使精神萎靡,因此,睡眠保持充足即可。
春天還要注意室內空氣的新鮮流通。有些人懼怕冷空氣,在初春也習慣于緊閉門窗,這樣室內空氣不流通,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增多,會助長春困的發生,使人感到頭暈、困乏、煩悶。所以,勤開窗通風,不但對克服“春困”有利,還可預防呼吸道疾病等。還有,多眺望綠色植物,調節視力,以養目神。為與自然相協調,在冬去春來之時,在庭院或陽臺,可種些花卉,擺上盆景,使居室身披綠裝,既可美化環境,又能促進健康。
運動:宜舒緩
春天萬木吐翠,陽光和煦,空氣清新,正是采納自然之氣以養陽的好時機。而“動”為養陽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春日養陽貴在鍛煉。但春季處于“陰退陽長”之過渡階段,此時人體周身氣血經脈舒活,肌膚松弛,體內陽氣易發泄,所以運動應該盡量避免損耗陽氣,可根據自身體質,選擇散步、慢跑、噓字功、梳頭功等舒緩的運動,或到近郊、風景區春游,以暢達心胸、疏散滯郁,提高心肺功能。
經過冬季這樣一個運動“低潮期”,人體肌肉松弛,關節、韌帶僵硬,中樞神經、內臟系統功能相對較弱,故要循序漸進,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防止外傷。鍛煉場地最好選在避風向陽、溫暖安靜、空氣新鮮的曠野、公園或草坪中,不要頂風跑,更不宜脫衣露體訓練。另外,運動后還要加強保暖,避免傷風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