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濤
把畢業證和夢想裝入行囊,走進陌生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來大城市闖蕩。然而要闖出一片天地,卻非一時豪情便可成事,他們中很多人,不得不在生活剛剛開始的時候就要面對現實:房價高、房租貴,群居是最好的選擇;經驗少、涉世淺,就只好從低收入的工作干起。
有人把他們比作“螞蟻”:群居,弱小,有點不自量力。他們走出校門,社會之門卻未慷慨而開;心中的夢想有些遙不可及,現實空間卻顯得過于逼仄。他們過著物質匱乏的生活,缺乏社會保障和身份認同,因此要承受隨之而來的挫折感、焦慮感。
但是,如果“螞蟻”是一種標簽,那它的意義除了弱小的表面特征外,還應包括另外一面:它們身軀雖小,卻充滿大大的力量;它們會遭遇艱難險阻,卻有智慧去應對和規避;同時,它們勤勤懇懇,永不言棄,永遠向前。
有訪問者問到群租大學畢業生對生活的感受,出乎意料的是,不少人并不以苦為意,他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打拼的快樂。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個我敬佩的朋友,十幾年前來到北京時,他的身上只有一張大專文憑和幾百塊錢。他只得與人合租地下室,邊打零工邊自學,十年間自考本科,通過全國司法考試,考取名校研究生,現在已是京城一家大律師所的律師。如今聊起來,他最自傲的不是現在有多高的年薪,卻是當年篳路藍縷的奮斗經歷。
從外觀察,他們的生活似乎是灰色的,甚至有的媒體將他們渲染成悲情的角色,但真正去了解他們后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孕育著希望的群體。他們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對未來充滿憧憬,又敢于直面現實,愿意為了夢想而付出。
這些“80后”“90后”們,雖然成長于優越的環境中,但是當他們猛然走入現實的逆境中時,則表現出令人嘆服的抗壓力和成熟度,用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為自己正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不斷解決這些問題,社會進步才得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低收入大學生群體的存在并非有人所界定的社會頑疾。
“50后”經歷上山下鄉,“60后”成長在動亂年代,“70后”與各類改革不期而遇,哪一輩人不是從艱苦起步,然后直面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是挑戰的形式和表現不一樣而已。
因此,與突出其面臨的困頓相比,關注他們的未來顯得更有意義,這也是他們最看重的。他們不怕吃苦,說“誰的青春不是苦過來的”,那就讓“先苦后甜”成為常態;他們相信奮斗,說“全心付出就能改變命運”,那就許他們一個未來。然而,要實現這些,需要一種更加活躍和良性的社會流動機制,讓不同起點的年輕人都能清晰地看到向上流動的渠道。
形成這種機制,需要更為公平的機會和資源分配。目前社會資源分配方式未盡合理,只有通過制度創新解決這些問題,社會才會更加充滿青春活力。不過,經濟社會的轉型,提供了大量的發展機遇,這正是年輕人智慧充分涌流,勇敢追逐夢想的大好時刻。
盡管在個人成長、事業發展和市場競爭中,不公開、不公平的現象仍然存在,但是“機會均等”的社會機制正慢慢形成。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那些心中有夢、默默耕耘的“螞蟻”們,終將羽翼豐滿,成為國家的人才、時代的“弄潮兒”。打拼在城市,拼的是實力。只要年輕人緊緊握住實現夢想的韁繩,他們必將擁有一個陽光燦爛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