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蘭
日本人玩的劃拳跟中國人玩“石頭、剪刀、布”差不多。劃拳自江戶時代(1603~1867)中期從中國傳到日本后,就滲透到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游戲在學生中很流行。別以為他們是在玩游戲,他們主要用來選“班干部”。
在日本,無論大學還是小學,人人都是班干部。在他們的中小學里,每個班里都有班長、擺放桌椅板凳管理員、分飯管理員、掃除管理員等“干部”。但有一點,他們不需要選舉,也不會由老師任命。有的干部是通過座次輪流擔任。比如班長,他主要負責在上課前和下課后叫起立,向老師敬禮;擺放桌椅板凳管理員負責每天上課前將桌椅板凳擺正;分飯管理員負責在用餐時為學生打飯。這些“官職”到了一定期限就換,人人都有份。周而復始,循環往復。而類似于“鞋箱清掃員”“失物招領員”“保健員”這類職務,則是通過毛遂自薦,再由“石頭、剪刀、布”決定。
在美國又不一樣。美國的學校有一個十人組成的委員會,一般由三到七個學生組成,每個委員都被稱為“議員”。如果報名人數多,也就用類似于“石頭、剪刀、布”這樣的游戲決定。這些議員要收集學生的意見,比如對食堂伙食的改善,對老師上課的意見,對學校衛生的要求等,并反映給委員會,由委員會再向學校反饋。
“石頭、剪刀、布”的發源地在中國,可是中國的學校卻不采用它。學校的班干部的挑選也像成人選舉一樣,程序化、合法化。對中國學生班干部要選舉,中國老師的說法是:適當給學生們以“官職”,是對學生的鼓勵,激勵學生進步。
日本和美國的教育理念是:大家都是平等的,而且是自愿的。他們并不覺得當“官”的就高人一等,而是覺得每個人都是別人需要的,所以,也樂意為別人服務。他們從這種服務中,讓每個人學會為別人服務,同時,為學會分工與合作打下基礎。這里可以看到中國的教育理念與日本、美國的教育理念的差距。中國的老師在許以學生“官職”時,學生們僅僅理解成老師給了他們“權力”,而不明白是要讓他們為學生“服務”的。盡管老師的想法是好的,是激勵學生,很多時候卻把苗“拔歪”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