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國資國企改革已不是新鮮話題。然而,因牽系廣泛,利益重大,每當相關政策出臺,仍會在全國各地掀起輿論熱潮。
數月來,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明確指向引來熱議不斷---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僅僅一個月后,國資第一重鎮上海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即“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
這并不是因為上海跟得快。恰恰相反,上海的國資改革從未間斷過。在這一輪中央部署的國資改革之前,上海市就已經在2011年出臺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推動國資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步伐,建立國資運營新平臺,增強國有股權的流動性,鼓勵國資向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民生等領域傾斜”,“大力推進國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逐步取消企業集團管理層級,力爭市屬產業類國資證券化率達到90%左右”,直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義。上海家化、綠地集團、上海城投等都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鮮活案例。
未幾,全國各地方緊隨其后,重慶、廣東、黑龍江、天津、山東、江西、河南、海南等地紛紛出臺文件,并定調了本地國企改革思路。一輪新的國資國企改革新浪潮正在興起。在全國兩會上,這一話題也是亮點之一。
中國的國資國企改革遠非一帆風順,似乎總是被貼著“國有資產流失”、“國有資產賤賣”、“外資侵占”等標簽,坎坷中前行。
本刊這組封面報道,探討員工持股改革的可能方案,關注上海等地的先試先行,希望能為涌動中的國企改革助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