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近日,習近平在北京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2013年5月在天津調研時,習近平就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對于天津,有怎樣的未來和機會?
近代北方無可爭議的經濟中心
從明永樂二年賜名天津起,這座城市迄今已有整整610年的歷史。
天津建城的前期一直沒能走到歷史舞臺的中央,直到1860年,這個北方港口的歷史被徹底改寫。那一年,《北京條約》除確認《中英天津條約》仍屬有效外,又增加了擴大侵略的條款,增開天津為商埠,天津也成為繼煙臺和牛莊之后北方第三個商埠。
此后,西方各國在天津設立英、美、法、德、日、俄、意、奧、比九國租界,并在租界中進行吹泥墊地,疏浚海河航道,改善了天津的投資環境。
為了適應中外關系變化的新形勢,1861年,清政府任命崇厚為辦理北方三個口岸通商和涉外事務的“三口通商大臣”,到天津就職。1870年11月,清政府任命48歲的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同時接管原“三口通商大臣”的職權,常年駐守天津老城東北角(今古文化街對面),不再回直隸總督保定府辦公。天津逐漸成為華北的政治中心,同時握有清政府重要實權的李鴻章便以天津為基地,積極籌劃各項洋務事宜,從而使天津成為北方的洋務運動和近代化的中心。
李鴻章代表的洋務派建立機器局、開平礦務局,成立開平鐵路公司,使天津成為中國最早有鐵路的城市。中方生產的煤將洋煤擠出天津市場。以天津為中心,在天津、北京、煙臺、牛莊、上海五處試辦“海關書信館”成功,由此誕生中國近代郵政事業。
洋務運動時期,天津的大發展奠定了近代工業化的基礎。工業的發展成為天津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首先增強了天津城市的經濟實力,使城市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天津由一個單純的商業貿易城市發展成為以工業為基礎,具有先進的交通通訊設施的多功能經濟中心城市。
工業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天津城市地域的擴展。
《辛丑條約》簽訂之后,清政府推行新政,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凱在天津海河北岸開始開發新城區,即河北新區,在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中,率先在中國采用了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念,也稱“北洋新城”。
1904年,袁世凱在天津創辦中國第二家官辦金融機構---天津官銀號,成為天津第一家新式銀行,也是天津金融中心萌芽的開始。袁世凱掌權的北洋時期,天津的金融業開始迅速發展,創建于20世紀前后的天津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和大陸銀行,與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分別被稱為“北四行”、“南三行”。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四行”的發展勢頭迅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個華北地區的金融領域。根據復旦大學樊如森博士的研究,20世紀上半葉,天津迅速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對外貿易、工業、金融中心和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截至1948年,天津的經濟總量和城市人口數量都僅次于上海。
就其綜合經濟實力而言,它已經成為近代北方無可爭議的經濟中心。在天津的經濟輻射與帶動之下,三北的廣大地區,各個行業的近代化和外向化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從而大大提高了北方地區的整體經濟實力,改變了宋室南遷以后,北方在全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的趨勢,使這里重新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2013年:人均生產總值位居省級單位第一
天津曾經的輝煌,在曹禺的《雷雨》、《日出》中可見端倪。1949年之后,這座城市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53年,北京的經濟總產值首次超過天津,后者也失去了民國時期中國“第二城”地位。
計劃經濟時代,天津市沒有一項國家重點投資項目,加之作為河北省會的八年,大量高校、工廠外遷,以及唐山大地震的影響,天津在中國經濟版圖中逐漸下沉。而且,天津毗鄰北京,北京利用首都優勢集聚了大量的經濟、政治和教育資源,產生“大樹底下無大樹”的現象。
改革開放初期,天津經濟增速曾一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89年廣州的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天津,重慶直轄之后也一度在經濟總量上超過天津。
世紀之交,南方地區發展迅速的深圳和蘇州也超過天津,天津的經濟地位在全國的排名不斷后退。
回首世紀之交的那段歷史,中國的區域經濟出現嚴重的不均衡,東西部的發展溝壑不斷擴大,國家推行了“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但是南北差距卻常被忽視。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區域經濟迅速發展,而同樣有著優越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的環渤海地區卻發展相對緩慢,并出現特殊的“環京津貧困帶”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縮小區域差距,建設和諧社會的區域發展戰略,如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中部崛起等。200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寫進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議,標志著濱海新區首次被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也被解讀為中央對天津濱海新區的肯定。2006年國務院通過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確定天津的城市性質為: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要逐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國務院對天津的新定位,給這座城市帶來了重大機遇,而天津也借機扭轉了經濟頹勢,取得了較大成績。
2013年天津市生產總值達到14370.16億元,與領先城市的差距不斷縮小,占上海的比重由2001年的36.8%提高到66.5%,人均生產總值超過95000元,位居省級單位第一名。其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68.29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一;金融業增加值超過1200億元,排在滬京深之后,位列第四;天津港吞吐量超過5億噸,成為世界第四大港。天津濱海新區經過20年的發展,2013年底經濟總量超過8000億元,與南京、青島等副省級城市相當。endprint
發展的短板
雖然天津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短板還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決定了天津從本質上還是一個二線城市,難以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作用。這些劣勢如果不及時彌補的話,會影響天津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最突出的短板首先表現在:徒有中心之名,無中心之實。根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全球城市研究專家Sassen的理論,后工業化時代的經濟中心應該是生產體系中處于節點核心位置的城市,比如跨國公司總部云集的北京。2013年麥肯錫在城市世界研究系列中,將北京與東京、巴黎、紐約、倫敦并稱為世界五大商務中心。
在高度全球化的經濟中,以北京為總部的企業,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糧等參與資本輸出、跨國并購、礦產開發、工業生產和銷售,體現了北京在生產網絡中的控制、協調和輻射作用。截至目前,財富世界500強有49家總部在北京,超過東京和巴黎,位居全球第一位,遙遙領先于上海的7家和深圳的4家,而天津只有1家。
總部經濟薄弱是制約天津成為北方經濟中心的最大障礙,同在華北地區的天津實際上是以北京為核心的經濟金融網絡的一部分,而非北方城市體系的核心,這就決定了天津難以引領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一體化的進程,不能滲透和帶動周邊經濟進步和發揮北方經濟中心的作用。
其次,人才培養和人才吸引力較差。天津本地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相比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數量少規模小,且精度較差。天津本地只有2所985、4所211高校。2013年,兩院院士增選,北京新當選人數為53人,上海為8人,而天津無人增選,這從側面反映了天津在本地人才培養上的匱乏。
在爭奪未來經濟制高點上,人才將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天津服務業發展比較滯后的情況下,人才的引進是迫切的,僅僅依靠高等教育并不十分發達的天津一地恐難維持滿足。
但天津市的生態環境、工資水平和服務業短板從根本上制約了高端人才的落戶,無形中與京滬深的差距不斷拉大,使城市缺乏創新的土壤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優勢是什么
天津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了一些比較優勢,這為天津未來的崛起、擴大在京津冀、環渤海和北方的影響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一是天津擁有優越的區位和便利的海洋優勢。港口優勢是天津較之北京最大的優勢。
從中國內部來看,東部是優勢區域,從環渤海和京津冀看,天津是優勢區域,是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交匯點,是整個環渤海的中心,是京津冀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天津港腹地廣闊,70%左右的貨物吞吐量和55%以上的口岸進出口貨值來自天津以外的各省區,對腹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較強。
二是京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錯位發展和合理分工。
在中國的版圖上,同為直轄市的北京和天津是一對“姐妹城市”。2003年,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啟動,充分享受國企改革的紅利和中國入世的優勢,以籌備奧運會為契機,大力發展服務業,十年之間,北京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2013年北京的第三產業比重已超過80%,服務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結構性轉變。而與此同時,天津的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獨特的先進制造業優勢。
三是天津的常住人口增長迅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充滿活力。城市經濟學中,考察城市發展或者衰落的重要指標是常住人口的增長。2007年以來,天津的常住人口增加了370萬,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尤其是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來,三年間增加近190萬,凈增量超過京滬,體現了天津經濟發展對勞動力有一定的吸引力。
未來的發展
2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2013年5月在天津調研時,習近平就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天津,該如何發展?
首先要加強環渤海和京津冀的區域整合,建立環渤海經濟圈實質性協調發展機制。天津居于京津發展軸線的增長極上,天津的港口、制造業和發展空間對北京的發展具有吸引力,而北京的科技、金融、文化和政治資源也為天津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尤其是目前北京地區城市人口逐漸飽和,規模不經濟現象日益突出:交通擁堵、物價房價攀升、霧霾嚴重的情況下,天津要主動承接北京的部分城市功能,這對北京的發展也是積極的。
因此,天津的發展應和北京的發展戰略相協調,主動放下直轄市的架子,并努力成為帶動京津發展軸線發展的制造業生產和研發、國際物流和現代航運中心。
天津也應主動協調和周邊河北省沿海地區在港口、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的合作。
在環渤海區域的各港口城市之間,有長期商貿聯系的歷史,但由于受行政區劃藩籬的制約和經濟政策缺乏一致性,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功能雷同、相互牽制的現象突出,如天津港與唐山港、秦皇島港和滄州港目前的競爭就處于混亂狀態。因此,要使天津在北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貿易窗口與龍頭功能得到真正發揮,有賴于環渤海經濟圈的實質性協調發展機制的形成。
同時,以申報天津自貿區和綜改創新區為契機,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努力推進濱海新區產業升級。
2013年底,李克強總理考察天津提出建設投資與貿易便利化綜改區,試圖從天津打開北方改革的突破口。天津“兩區”的申報實際上就是推進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和金融化。具體來講,投資與服務貿易便利化綜合改革創新區應該與自貿區結合起來,起到互相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通過兩區的獲批為濱海新區營造更加開放的自由貿易環境和更寬松的市場環境。
自貿區的金融改革應當具有更好的金融環境:包括法治環境、信用體系建設、政府機構職能以及服務方式、人才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但是種類齊全,而且傳統金融勢力不強,天津金融改革和創新的阻力相對上海自貿區要小,靠近北京的各個監管機構,與中央政府溝通更方便,獲取不對稱信息的能力更強一些,因此從天津為起點推進金融創新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設想。
未來天津自貿區改革是頂層設計,而發展路徑應該是由下往上的倒逼式推進,所以需要天津和濱海新區政府膽子大一點、步子大一點、腳步快一點,需要具有承擔風險的擔當。把自貿區和綜改區集中打造成天津新的名片,由一點區域發展帶動全市發展,進而帶動環渤海和全國的下一輪改革。
(作者系牛津大學金融地理學專業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城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