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紅,李 麗,戴瑋瑋,邱 潔,常家寶
(東南大學附屬南京市第二醫院肝病科,江蘇南京 210003)
在各種組織器官的惡性黑色素瘤中以皮膚最多見。淋巴轉移是其最多見的播散途徑;亦可為血道播散,可致全身各組織、多見于肺、骨、肝、腎上腺、腦、骨髓、胃腸道和軟組織。眼惡性黑色素瘤惡性度高,死亡率高。筆者報道1例眼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手術20年后仍發生肝轉移比較少見,且難以發現,被誤診為肝結核,報道如下。
患者,男性,56歲,主訴腹脹、低熱、盜汗1年2個月。2007年4月始感腹脹、隱痛、低熱、盜汗。查體:觸診肝右肋下5 cm,質Ⅱ°。A醫院B超示肝血管瘤,膽囊炎。2個月后CT示肝臟廣泛粟粒樣改變。化驗:AFP(-)。考慮炎性病變,予頭孢菌素及左氧氟沙星治療,發熱有所好轉,肝仍大。2008年3月上述癥狀加重,觸診肝右肋下約10 cm。B醫院做PPD(+++)及OTD(+),診斷為:肝結核。予異煙肼、利福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療。2周后發熱好轉,肝回縮1~2 cm。又2周后尿黃眼黃臉黃,腹脹加重,肝腫大進展。考慮為抗癆治療所致肝損害,停用異煙肼、利福霉素,繼用左氧氟沙星。5 d來體溫再次升高,最高至38.9℃,轉我院。20年前左眼黑色素瘤手術摘除眼球,裝義眼。查體:體溫38.5℃,脈搏92次/分,血壓110/65 mm-Hg,呼吸19次/分,神志清,消瘦,鞏膜皮膚黃染,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左眼為義眼,雙側無突眼,頸軟,心率92次/分,律齊音整,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膨隆,以上腹為著,肝右肋下約12 cm,劍突下約10 cm,質Ⅱ°~Ⅲ°,表面不光滑;脾未及;腹水征(+),雙下肢浮腫至膝。實驗室檢查:WBC 16.3 × 109·L-1,N 0.841,L0.12,Hb 92 g·L-1,plt 439 × 109·L-1,肝功能:總膽紅素 275.2 μmol·L-1,直接膽紅素 179.6 μmol·L-1,A/G 32.6/37 ,ALT 53 U·L-1,AST99 U·L-1,CHE 3493 U·L-1,γ - GT 328.4 U·L-1,LDH 1154 U·L-1,AKP 462 U·L-1,BUN 24.1 mmol·L-1,肌酐 272 μmol·L-1。B 超:肝臟彌漫性病變伴多發局限性改變(性質待定),腹水。診療經過:入院后予以抗感染保肝褪黃加強支持治療,體溫降至正常,但黃疸仍在上升。肝臟進一步增大。肝穿刺行病理活組織檢查結果(兩個醫院):見彌漫分布的癌組織,癌細胞呈圓形、橢圓形或梭形,胞漿少,核深染,異型,并見多量散在的黑色素沉著。病理診斷:臨床有惡性黑色素瘤病史,結合免疫組化結果,診為肝臟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細胞瘤。免疫組化為:S-100(+);CK(+);CEA(±);Hep-1(-)。患者逐漸消耗,死亡。
惡性黑色素瘤好發于白色人種,我國發病率不高。在各種組織器官的惡性黑色素瘤中以皮膚最多見。以結構不良痣為多。與紫外線照射、先前存在的黑色素病變(如結構不良痣)、遺傳因素、外傷、內分泌、化學致癌物質、免疫缺陷等多種因素有關。來源于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分布在皮膚、眼、黏膜表面和神經系統,因此黑色素瘤可發生于皮膚、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統的黏膜,眼球的睫狀體、虹膜、脈絡膜,以及腦膜的脈絡膜等處。其病理方式:惡性黑色素瘤細胞具多形性,有圓形、多邊形和梭形,胞質豐富,內含細小的黑色素顆粒,亦有不含色素者稱無色素性黑色素瘤;細胞核呈橢圓形或梭形,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見;瘤細胞呈巢狀、索狀或腺樣排列。其生長方式分為:輻射生長期和垂直生長期,后者向真皮層、皮下組織深部浸潤,易發生淋巴轉移。淋巴轉移是其最多見的播散途徑;亦可為血道播散,可致全身各組織、多見于肺、骨、肝、腎上腺、腦、骨髓、胃腸道和軟組織。治療: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切除或和淋巴結清除術、放射治療。化療多不敏感。生物治療正在研究。預后:軀干最差,頭頸部次之,肢體較好。5年生存率軀干41%,頭頸53%,下肢57%,上肢60%,口腔陰道直腸黏膜的惡性黑色素瘤以及內臟的預后更差[1]。有報道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結轉移超聲診斷有獨特的價值[2],但肝轉移仍難以超聲診斷。此例患者肝組織經兩家三級醫院檢查報告為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診斷成立。在B院患者經抗結核治療2周,體溫有所下降,肝臟有所回縮;在我院抗感染治療后體溫降至正常。說明存在并發感染。因為有發熱、消瘦等中毒癥狀而誤診為肝結核。由于發現較晚失去了手術切除以及肝移植的機會。
眼惡性黑色素瘤惡性度高,死亡率高[3]。惡性黑色素瘤易轉移,連足底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在1~10年隨訪中27/61多處轉移[4]。國內已有多篇報道肝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5-8],Crowley等報道存活10年或10年以上的各期惡性黑色素瘤,發生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者為2.4%[9]。
本例患者眼惡性黑色素瘤手術20年后仍發生肝轉移比較少見,且難以發現,提示臨床醫生仍應該警惕。
有報道美國達納-法伯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比較基因組雜交微陣列分析(array—CGH)技術快速鑒定出小鼠中的一種加速惡性黑色素瘤擴散的新基因NEDD9,并證實NEDD9在轉移后的黑色素瘤第三期中會異常增多,而在沒有發生轉移的初期則沒有這種情況[10]。
為早日診斷惡性黑色素瘤轉移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技術。
[1] 湯釗猷.現代腫瘤學[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396-1407.
[2] 管湘霞,付志勇,孫智芳.超聲對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J].江西醫藥,2012,47(9):814 -815.
[3] 楊 錚,劉早霞,蘇冠方.眼黑色素瘤眼球摘除術后死亡原因的臨床及病理分析[J].眼科新進展,2009,29(4):291 -293.
[4] 張晉煜,許建波,許三雄,等.足底部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特征與治療[J].腫瘤防治研究,2012,39(7):829 -832.
[5] 閆日蓮,劉德泉,田友山,等.惡性黑色素瘤肝臟轉移誤診肝囊腫1 例報告[J].職業與健康,2001,17(3):44.
[6] 陸麗萍.脈絡膜黑色素瘤肝肺轉移1例[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1999,17(10):633 -634.
[7] 文 亞,呂發金.惡性黑色素瘤縱隔及肝臟轉移1例報告[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2,18(9):962.
[8] 王 濤,王仲元,潘燕玉,等.肝脾惡性黑色素瘤誤診為肝脾結核1 例[J].中國防癆雜志,2008,30(4):392.
[9] Crowley NJ,Seigler HF.Late recurrence of malignant melanoma.analysis of 168 patients[J].Ann Surg,1990,212(2):173 - 177.
[10] Kim M,Gans JD,Nogueira C,et al.Comparative oncogenomics identifies NEDD9 as a melanoma metastasis gene[J].Cell,2006,125(7):1269-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