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可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農醫教學部,湖南長沙 410074)
為探索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將高等教育資源送到鄉村的人才培養模式,2004年教育部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以下簡稱“一村一大”),依托省級電大和縣級工作站,在農村一線培養農民大學生。經過10年的發展實踐,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為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這10年間信息技術取得了巨大發展,而“一村一大”的教學一直采用學習光盤、電腦學習加面授輔導的模式,教學效果已經無法滿足新型農民培養與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更加高效、便捷的遠程教育手段,將其在農民大學生的培養中進行推廣顯得尤為迫切。
移動學習是一種在移動設備的幫助下,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的學習[2]。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呈現學習內容,并且能夠提供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效果[3]。移動學習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等特點,其學習資源豐富,使用方便、靈活,能為教育薄弱的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成為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科技素質、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途徑[4-5]。但是,移動學習需要具有相關的移動學習設備,同時需要學習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而農民大學生普遍經濟薄弱,文化基礎較差。農民大學生能否負擔購買移動學習以及相關設備的費用;是否具備進行移動學習的信息技術能力,是他們能否開展移動學習的基礎。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對農民大學生的移動學習條件、學習習慣、學習需求等進行了調查。
1.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以在讀生和畢業生為樣本,對農民大學生移動學習條件和能力、學習需求、學習意愿等情況做了信息采集。對湖南省的長沙電大、常德電大、湘潭電大、岳陽電大4所分校的在讀生和畢業生各發放問卷40份,共160份。樣本數量和分布符合統計學要求。
1.2 結果分析 統計顯示,91.8%的學生擁有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89.6%的學生經常使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網,82.6%的學生能夠接受每月5~30元的上網流量費用,87.2%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這些數據說明農民大學生中移動學習設備的普及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大多數學生也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農民大學生進行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2.1 具有方便、靈活、便攜的特性,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當代農民往往擔負著社會中最艱苦、繁重的工作,很難抽出空閑進行長時間的系統學習,工作和學習存在矛盾。而移動學習便捷、靈活的特性使他們可以方便地使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在空余時間學習,從而緩解了工學矛盾。
2.2 具有豐富的學習資源 移動學習不僅在時間地點上不受限制,在內容上也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移動教學的設計者往往會在教學設計時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源,以滿足學生多方面、深層次學習的需求。同時學習內容以動畫、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的形式展示,生動有趣,既能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習內容易于被學生接受和掌握。這些特點正好彌補了農民大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的缺點。
2.3 有很好的實時交互性 農民大學生在工作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問題,利用移動學習的交互性,他們可以隨時查找資料,或者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從而快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案。
2.4 便于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管理,使每個學生獲得個性化教育 老師可以在移動學習平臺中添加跟蹤管理功能,隨時跟蹤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學習內容的完成進度,平時作業的解答方法和正確率等。老師可以通過這個功能,針對農民大學生學習自覺性不高的問題,對農民大學生的學習進行督促。同時,也能對不同特點的農民大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輔導,讓每位學生都獲得最大的幫助。
2.5 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移動學習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現狀。以前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而移動學習則是學生為中心,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移動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自主性。移動學習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獲取知識,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調查數據表明,農民大學生中移動學習設備的普及率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大多數學生也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農民大學生進行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但卻只有21.4%的學生進行過移動學習。農村相對閉塞的環境導致新事物的傳播和推廣速度緩慢,這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促進移動學習的推廣,讓廣大農民大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和接受移動學習。
3.1 培養農民大學生移動學習意識 可以建立一門課程,專門向農民大學生講授移動學習的相關知識,包括移動網絡的選擇、移動設備的選購、移動學習如何操作、移動學習有何優點等,然后將一門課程的部分內容用移動學習的方式來展示,促使學生必須進行移動學習,從而慢慢培養學生的移動學習能力和意識,使移動學習常態化。
3.2 建立適合農民大學生的移動學習資源 考慮到農民大學生的特點,在建設移動學習資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農民大學的學習時間通常是在工作閑暇,時間上分散不定,所以在建設移動學習資源時也要將系統化的知識碎片化,變成若干知識片段,方便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習。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將知識片段連成一個整體,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這樣既能最大化地提高學習效率,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移動學習資源既要概括、簡練,又要生動、有趣,內容上要偏重實用性。移動學習設備往往屏幕不大,簡練的內容配上生動的表現形式更能吸引農民大學生的注意力。農民大學生選擇專業和課程往往是與自己的生產實踐相關的,他們更喜歡實用性的內容,而對于理論性的東西往往提不起興趣。
(3)要建立實時高效的答疑系統。農民大學生由于學習環境的特殊性,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解答。教師應將常見的疑難問題建成題庫,方便學生查找。對于查找不到的問題,可向教師發送實時信息,教師收到后應立即解答,并將該題目收入題庫。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實時、高效的教育手段,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遠程教育手段必須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進行網上學習的不足,這對于空余時間不是很充裕的農民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移動學習在農民大學生教育中的推廣有利于提高農民大學生的學習效率,拓展農民大學生的視野,對于新農村建設有著深遠的意義。
[1]張吉先,方志剛.數字化環境下農民大學生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開放教育研究,2010(4):23-27.
[2]王興柱.大學生移動學習可行性與新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8):231-232.
[3]劉珍芳.移動學習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新方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5(9):37-39.
[4]張繼軍,李建珍.移動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新途徑[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8):192-193.
[5]張吉先,程曉建,王建楓.農民大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實證研究——以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8):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