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歡,劉 慶
(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新型肥料課程屬于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骨干專業課。該課程著重講授新型肥料(包括復混肥料、控緩釋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和腐殖酸類肥料及磁性肥料等一些常見的新型肥料)的種類、性質和生產技術原理等。由于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求與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大的動態性與現實性,因此,教學內容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更新、補充和完善,使課程知識體系更加完整,突出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滿足教學要求。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培養出具備扎實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并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高層次人才,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1]。筆者在以往“肥料學”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對新型肥料課程教學進行一些改革與創新嘗試和探索。
根據課程體系建設以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采取引進、在職培養、選派骨干教師外出深造等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由主講教師負責,年齡、職稱、學歷和學緣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團隊,加強教師一職多能的培養,進一步提高授課能力;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材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完善課程教學素材與教學資料,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提高課程的實用性與先進性;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豐富網絡教學平臺內容,使新型肥料課程成為培養應用型特色人才的專業課程。
緊跟學科發展方向與農業生產實際,科學設計教學內容,把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和反映未來發展方向的前沿性知識及時補充到課程中,使教學內容更具科學性與先進性。根據課程內容的發展和變化,不斷修訂和完善教學大綱等課程教學基本文件,通過合理設置實驗項目和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學生參與相關的實驗實踐工作,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實踐創新能力;積極推廣和應用多媒體教學,進一步補充教學案例與教學素材,編輯出版符合學科發展前沿、內容豐富、實踐性強的統編教材及教輔材料,提高課程教學質量[2]。
首先,高度概括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充分反映學科最新科研成果及發展趨勢,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大力突出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與整體性,立足于已有土壤學及植物營養學等課程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結合農業資環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對原有的新型肥料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增刪,優化知識結構,從而達到拓寬學生專業基礎、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并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此外,在保證基礎理論前提下,突出方法技能的訓練。針對原課程基礎理論內容偏多、實用方法技能過少的情況,新課程保留原課程精華部分,增加方法技能方面的內容;鼓勵學生參加科研訓練,通過參加科研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配套改革考試方法,促進教學內容吸納,通過合理安排各種平時考核和課程論文,讓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相關文獻,在自學中加深對課堂理論的消化吸收。
拋棄傳統的灌輸式和填鴨式等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抓好主講教師的知識更新和科研素質的提高,通過開展內部研討活動或對外交流,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教材的處理、講授的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結合具體內容,有意識地采用模塊化教學、案例教學、啟發提問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以改善和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雙向互動,教學相長。在實驗、實踐教學過程中注意綜合使用現場教學法、演示法、參觀法等教學方法,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促進實踐技能的提高[3]。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采用啟發式、互動交流式、引導式、討論式、閱讀式、專題報告式等靈活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問題為綱,啟發學生主動鉆研和創造性思維的課程教學方法,創造有利于師生雙向交流,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內外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將傳統教學與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使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方法上強化實踐和動手能力培養,通過播放表格、圖片、圖像、動畫等,使學生接受的教學信息更加新穎、生動、形象,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教學信息傳遞更加有效,加大教學信息量,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4]。
綜上所述,新型肥料課程教學改革要求:立足教材內容,結合學科發展的新動向,講授新型肥料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應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兩方面來調動學生多種感知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本門課程的知識體系;改變實驗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實驗參與性;提高學生對實驗的掌握程度,增強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加強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通過教學實習、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實踐環節教學,重視學生技能培養,適應學生就業的需求。適當安排專題講座,促進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新動向和新技術;改革實驗和實習考核辦法,實驗考核采用平時操作+期末筆試+期末實驗測試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突出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
新型肥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完善的過程。通過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培養綜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探索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本課程需要豐富和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內容,以多種方式與新型肥料企業合作建立課程教學實習基地,同時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另外,本課程教材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應緊密聯系新型肥料研發與農業生產實際,將最新研究成果及時體現在教材當中。為此,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念,對新型肥料課程的教學進行不斷探索和改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肖榮英,李傳保,胡漢升.土壤肥料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25):12729-12730.
[2]劉春梅,王鵬,張興梅,等.土壤農化分析實驗教學改革與新模式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9):4218 -4219.
[3]趙孝芬,王發園.土壤科學網絡資源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5963 -5964.
[4]湯宏,王云生,李向陽,等.提高土壤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32):12805-1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