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輝,王祝康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重慶抗戰文獻整理開發的價值探討
王兆輝,王祝康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重慶抗戰文獻整理開發具有較為突出的意義。抗戰文獻整理開發有利于為世人提供全面客觀、豐富翔實的第一手抗戰文本資料,完整展現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抗戰歷史畫卷;有利于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內涵,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凝聚力,激揚中國民眾的愛國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峽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懷,增強海峽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有利于弘揚以重慶地區為代表的中國抗戰大后方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愛國精神與抗戰文化。
抗戰文獻;整理開發;歷史價值
抗戰文獻是全國各文獻典藏機構文獻建設與服務工作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抗戰文獻具有永久性與不可再生性的史料保存價值,其文獻價值更是無可替代。因此,切實做好抗戰文獻的整理與開發無疑是圖書館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內容,并具有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與現實意義。
抗戰時期,重慶作為中國戰時首都,不僅是中國大后方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還是抗戰文化與文獻出版中心。其中,重慶圖書館前身是國民政府國立羅斯福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建設之初,即確定重點收集二戰期間的各類抗戰文獻,使其抗戰文獻成為特色館藏。現收藏各類民國文獻約有20萬冊(件),其中抗戰時期書刊有2.7萬多種、6萬多冊,還有孤本數千冊。據稱重慶圖書館是我國二戰時期圖書、期刊、報紙收集最齊全、藏量最多和最完整的公共圖書館之一〔1〕。由此,重慶抗戰文獻整理開發在全國更具有較為突出的意義。
抗戰文獻整理與開發將完整展現中華民族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的抗戰歷史,為世人描繪出抗戰期間從宏觀政治、軍事、經濟管理到軍民社會生活、戰地人生百態的百折不撓、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
(一)抗戰文獻完整客觀、豐富翔實、生動鮮活地展現抗戰歷史
抗戰時期,國難當頭。日寇所到之處大肆對中國文化出版行業進行毀滅性的破壞和摧殘,致使中國出版事業舉步維艱,許多文化出版機構運轉難以為繼。眾多出版機構內遷至重慶、桂林、昆明、貴陽等地。盡管時局窘迫,但為了民族大義,指導民眾抗日救國,以重慶、桂林等地為代表的抗戰大后方文化印刷業,仍堅持出版了大量有關抗戰的圖書、報刊等文獻資料。這些文獻的內容多以抗戰為中心主題,既有系統深入的理論研究,也有抗戰后方實際工作的具體方案,既有一般軍事科普讀物,也有戰時社會軍民生活的指導。其中一些與人物相關的年譜、日記及相關著述,如《蔣委員長西安半月記——蔣夫人西安事變回憶錄》《蔣委員長信札》《戰地日記》等文獻,記敘了大量著者親身經歷的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的活動,往往又從另一側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原貌,可以說是厘清了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的關鍵,其不僅有利于我們還原歷史,更幫助世人重新認識一個全面、客觀、真實的近代中國抗戰歷史的全貌〔1〕。同時,抗戰文獻的整理開發更有利于將以中國為核心的遠東戰區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個歷史進程之中,生動、形象、清晰地彰顯出中國抗日戰爭的世界視野。
(二)抗戰文獻穿越歷史時空,超越文獻載體,詮釋抗戰精神
在抗戰那段崢嶸歲月里,面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與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不甘屈辱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譜寫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最壯烈的民族解放斗爭〔2〕。
回顧歷史,我們自豪地看到,6年局部抗戰,8年全面抗戰,抗戰文獻詳盡記錄了中華民族與日本法西斯進行殊死斗爭的風雷激蕩的歷程。全國軍民以“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于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奉獻精神”〔3〕偉大民族精神特征,深刻詮釋了抗戰精神的真諦。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得到錘煉和升華。這其中,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郭沫若的《屈原》和茅盾的《清明前后》等,都是蘊涵愛國主義主題與抗戰民族精神的代表作。翻閱一部部泛黃的抗戰文獻,如同撫摸中華民族抗戰的精神脈絡;透過一部部抗戰文獻原典的歷史重現,讓人們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那段深重苦難和不懈奮斗的輝煌歷史。
抗戰文獻匯聚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蘊含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英勇氣魄,真切表達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精神,在中華民族近現代革命史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書寫下了最光輝燦爛的篇章之一,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文化遺產。
(一)抗戰文獻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核心價值理念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抗戰勝利,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抗戰文獻既承載了中華民族由屈辱到自尊、由失敗到勝利、由孱弱到強大的一段厚重歷史,也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重建、國魂再造的一段重要轉型歷程〔4〕。烙印著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熔鑄著中華民族現代復興發展的抗戰文獻,不僅僅是一部宏偉壯大的抗戰歷史文化遺產,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構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現代精神家園的核心價值理念。
(二)抗戰文獻是中華民族抗戰精神的不竭源泉
抗戰文獻詮釋出了慷慨激昂、恢宏壯麗的抗戰精神內涵。在抗日戰爭中,在中華民族的危急時刻,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充分傳承、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用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于犧牲的血肉之軀創造出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抗戰精神。而在抗戰精神的激勵下,中國人民贏得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次全面勝利,極大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譜寫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可見,抗戰文獻是抗戰精神的文獻載體,深入發掘抗戰文獻,能為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更新民族自尊與自信,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抗戰文獻是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重要寶庫
抗戰文獻是中華現代文明文化的重要資源寶庫,它既描繪出了中華民族擺脫屈辱、贏得國家獨立與民族自由的歷史進程畫卷,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同時煊赫了和平、正義、自由的人類普遍公理。由此,抗戰文獻仿佛是一所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大學校,一部部抗戰文獻即如一處處抗戰歷史文化遺產,昭示著中華民族抗戰精神,宣傳著愛國主義思想,發揮著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時代意義。
抗戰文獻資源承載了海峽兩岸、國共兩黨共同的一段歷史發展軌跡,其所蘊含的抗戰歷史文化是包含臺灣人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明里的一支奇葩。
(一)抗戰文獻是凝聚海峽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遺產
抗戰文獻是凝聚海峽兩岸民族認同、反映海峽兩岸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重要文化遺產。抗戰文獻所蘊涵的兩岸同胞在抗戰中展現出的民族氣節、民族精神表明,抗戰文獻及優秀的抗戰歷史文化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兩岸關系民族認同感的凝結點。如今,在兩岸關系發展的新時期,重視祖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文化聯系,深入發掘抗戰歷史文獻,廣泛弘揚優秀的抗戰歷史文化,對于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與共識,增強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文化認同感與同根同祖的民族歸屬感,促進兩岸共同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抗戰歷史文化,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進程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抗戰文獻是溝通海峽兩岸人民情感的重要橋梁紐帶
中國大陸與臺灣人民彼此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與融合,最深層的淵源突出表現在血親緣紐帶和同祖同根的文化蘊涵上。臺灣地區人民有相當多是由祖國大陸遷移過去的福建人、廣東人。同時,從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起,臺灣人民就開展起風起云涌的抗日民族解放斗爭。一直延續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殖民時代,臺灣人民與祖國大陸人民同仇敵愾的民族氣節、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無論是臺灣本土人,抑或臺灣外省人,都與所有的中國大陸人民流著相同的血,孕育于同樣的五千年中華文化。
(三)抗戰文獻是推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精神資源
祖國大陸與臺灣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核心價值實質是中華文明文化。歷史證明,文化輻射影響隨時間流逝而歷久彌新,也最能深入民心。為此,以抗戰文獻及優秀的抗戰歷史文化為紐帶,通過兩岸間的抗戰文化交流互動,讓廣大的臺灣民眾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尤其是優秀的抗戰文化的光輝,就要充分發揮抗戰文獻及優秀的抗戰歷史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使抗戰歷史文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并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贏得人心、促進統一,從而使兩岸民眾的心相吸相連,讓臺灣人民的心始終向往著祖國大陸。
抗日民族戰爭是中國人民贏得反帝反封斗爭,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卓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重要里程碑。在這個過程中,重慶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作為世界反法西斯遠東戰區的戰略領導核心,對于中國抗戰勝利及同盟國對日德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容忽視、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同時,抗日民族戰爭也為重慶書寫了最為光輝璀璨的歷史一頁,豐碩的抗戰歷史文獻與豐富的抗戰歷史遺址更承載了中華民族悲壯而輝煌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與文化。
(一)抗戰文獻演繹了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歷史畫卷
重慶作為中國戰時首都,不僅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戰區指揮中心,也是中國抗戰文化與抗戰精神的中心城市,更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及中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主要政治舞臺。重慶的抗戰歷史風云,匯聚著全民族的力量。抗戰期間,以重慶為代表的抗戰大后方軍民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也贏得崇高的國際贊譽。重慶因而成為與美國華盛頓、蘇聯莫斯科、英國倫敦齊名的世界反法西斯歷史名城。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之下,使得重慶抗戰文獻成為中國抗戰歷史文化中保存最完整、最集中與最具代表性的出版文獻類型。它不僅是重慶在抗日戰爭時期歷史地位與歷史貢獻的價值體現,也是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遺存和載體。譬如蔣介石等所著《國共合作的前途》,周恩來著《論目前抗戰形勢》,譚苓編《國共合作抗日文獻》等,即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重要見證。
(二)抗戰文獻凝煉了愛國奮斗、團結奉獻的紅巖精神
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期間,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統籌領導抗戰大后方的統戰工作。其時,由于南方局所擔負以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核心的特殊任務,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同志在國統區錯綜復雜與尖銳異常的政治環境下,經歷血與火的嚴酷考驗,通過堅貞不渝的革命實踐,共同締造了中國共產黨精神財富寶庫中獨樹一幟的紅巖精神。由此,抗戰文獻在重慶土地上承載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與實踐在政治上成熟的結晶,即凝聚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紅巖精神。以周恩來為核心的南方局猶如一面紅旗插進國民黨的心臟,而飄揚于民眾的心中。譬如在皖南事變發生后,周恩來運用高超的斗爭藝術,于1941年1月17日在重慶刊行的《新華日報》上發表親筆絕妙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題詞既深刻揭露和痛斥了國民黨的丑陋暴行,又爭取獲得了全國各民主黨派、進步人士、社會民眾及國際輿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甚至令遠在延安的毛澤東亦倍感“欣慰之至”“為之神往”〔5〕。
〔1〕張丁,王兆輝.濃墨重彩滄桑厚重:民國文獻的價值及館藏現狀〔J〕.圖書與情報,2011(2):139-144.
〔2〕解放軍報編輯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不朽豐碑: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之際〔N〕.解放軍報, 2010-08-30(1).
〔3〕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6(1).
〔4〕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論偉大的抗戰精神〔N〕.人民日報, 2005-08-25(1).
〔5〕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記〔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142.
(責任編輯 黨紅梅)
Value of Sor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iterature of Anti-Japanese War in Chongqing
WANG Zhaohui,WANG Zhukang
(Chongqing Library,Chongqing 400037,China)
The sort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which has a pivotal significance,could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first-hand text material.I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ual home for Chinese nation,strengthen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cohesion,and motivates patriotism,enhanc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ascription of the people from both mainland and Taiwan.It could also spread the culture of Anti-Japanese War that has been cultivated in the rear area of Chongqing.
Anti-Japanese War literature;sorting and development;historical value
G256
A
1672-2345(2014)01-0071-04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16
重慶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2011QNCB23)
2013-03-27
2013-10-25
王兆輝,館員,主要從事文獻整理開發與圖書館建設事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