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媛++馬衛
習近平宣布散會后又說了一遍:“這次來就是一個信息,我們重視傳統文化”。
楊朝明沉浸在喜悅中,在電話的另一頭,他談論起那一天的事,時時發出笑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11月26日來到楊朝明擔任院長的孔子研究院,在那里考察了80多分鐘,開了一個簡短的座談會,帶走了楊朝明著的兩本書——《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
“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習近平說。
和《論語》里老爺子跟徒弟們苦口婆心講道理的風格不同,《孔子家語》記錄了更多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盡管這本書在宋代一度被批為“偽書”,但在儒家研究中,仍然頗有價值。
第一篇就是《孔子相魯》,是直接的行政經驗。
利用思想著作來影響管理國家,是每一個儒者的理想。孔子因此被稱為“萬世帝王師”。
51歲的楊朝明研究孔子和儒家文化30年、參與編寫20多本書、發表160多篇論文,之前他從來沒有想到有這一天。
很多人羨慕他。他因為負責接待習近平被齊魯經濟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劉玉明稱為“引駕官”。27日晚,齊魯經濟文化促進會邀他座談,“想對習近平的重要指示先知先覺,先睹為快,先學先行。”
那天天氣不錯,習近平在曲阜考察了孔府后,來到孔子研究院。這家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在曲阜設立的副廳級事業單位,隸屬山東省文化廳和濟寧市政府管理。
這是習近平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后第一次來到曲阜,也是他第一次發表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剛剛卸任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的孔子第75代孫孔祥林認為好幾任國家領導人都受儒家思想影響,比如江澤民曾提出“以德治國”。“這就是儒家的理念。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不就是以德治國嗎?” 這幾年《論語》很熱,電視上有于丹教授在講解,各種名牌大學的“國學班”也坐滿了老總和官員。孔子研究院也感受到了這種熱潮。
這幾年造訪孔子研究院的還有朱镕基、李源潮、劉延東。 也有來自臺灣的學者和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員,曾擔任臺灣地區“行政院長”的李煥曾向孔祥林夸贊研究院“建得很漂亮”。2012年9月,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一行9人來到孔子研究院參觀訪問。
在兩岸沒有實現三通之前的很多年,就有學者有“儒家思想接觸”的設想。1981年,臺灣學者吳德耀就發表文章建議:“大家都堅持孔子思想。大陸不要去北京談判,臺灣不要去臺北談判,大家都去孔子故鄉。”
“兩岸的基礎就是孔子思想,這是共同點。”孔祥林告訴《博客天下》。
孔祥林去了5次臺灣。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95年在臺灣辦孔子文物展覽時,李登輝到現場,仔仔細細看了1個小時。
兩岸孔氏后裔來往很多,孔祥林與在臺灣的衍圣公聯系密切。“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襲封號,自西漢以來沿襲兩千多年。
1995年,孔祥林第一次去臺灣就去了衍圣公孔德成家拜訪。孔德成去世后,孔祥林與孔德成的孫子孔垂長至少見過5次面。孔垂長也是孔府的常客,去年他兩次來到孔府,今年也來過一次。
孔子被當做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在2005年,胡錦濤和連戰第一次會晤時,胡錦濤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祥林有點遺憾,他沒有參加當天的接待,只參加了座談會。他的得意之作《世界孔子廟研究》沒被習近平選中。
被選中的書已經上了高速運轉的印刷機。“《論語詮解》正在加緊印。”楊朝明告訴《博客天下》。
習近平提到自己的兩本書讓楊朝明也感到意外。不過他認為,這兩本書貴在全面和深刻,對當下黨的廉政建設很有借鑒意義。“儒學就是為政之學,是修身之學。修身做人的問題解決了,反腐的問題就解決了。”孔祥林認為,習近平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
當時的習近平作為會議主持人,說完“那就開到這里吧”,隨后站起身。“我們都以為座談會結束了,也跟著站起身。”
突然,習近平又補充了一句,“這次來就是一個信息,我們重視傳統文化。”
算上剛才他開會時說的那一遍,這句話,他一共說了兩次。
(摘自《博客天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