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8800元上一天課、6800元聽兩天講座”。近日,市場上出現了一批“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的“高級研修班”,面向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招攬學員。
顯然,“解讀三中全會”已經成為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不過,這些以營利為目的的“研修班”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擔心。去年11月底,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聯合發出通知,在強調“推動興起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熱潮”的同時,特別要求,“要堅決制止以解讀全會精神為名舉辦各種營利性研修班等借機牟利行為,正在舉辦的一律停辦,計劃舉辦的一律取消。”
“現在對三中全會精神的解讀有點亂。”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當前出現了一些“解讀亂象”:一些機構亂辦班,很多學者參加各種解讀活動日程都安排不過來;還有一些部門和地方把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摻雜進去解讀;還有很多“不理解的解讀”,看似理解,其實沒有全面理解,甚至有一些有話語權的利益機構刻意制造了一些“有意誤讀”。
中央宣講團
在各路意見領袖、智囊學者、券商機構對三中全會解讀井噴之際,官方出版社火速出版了解讀讀物,分別是《〈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
前者因為收納了數位國家領導人和眾多部級領導干部的署名文章被稱為“部長本”,后者因其簡明扼要的問答形式,被稱為“百問本”。它們是中央指定的三中全會學習輔導讀物,也被看做是最權威的解讀材料。
除此以外,中共中央還按照慣例成立中央宣講團,進行權威解讀。此次中央宣講團由中宣部會同中央有關部門組成,共有28名成員,包括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希、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重慶市長黃奇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等。
相比往屆“三中全會”宣講團,此次三中全會宣講團的人數之眾和規格之高超過以往。十八大中央宣講團成員有20位成員,而此次三中全會宣講團有28位成員,包括13位正部級官員,中央對此次三中全會精神“向地方宣講”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在去年11月19日的中央宣講團動員會上,習近平對宣講團的期望是“宣講的關鍵是要聯系實際、研機析理、解疑釋惑,努力講全、講透、講實”。劉云山則提出要“面對面地向干部群眾講清楚全面深化改革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
在竹立家看來,不管是中央宣講團,還是各省市組織的宣講團,不能照本宣科只說報告原話,也不能只完成規范性動作,走過場,“關鍵是要深層次解讀,不僅解讀是什么,還要解釋為什么”。
“最終解讀權歸誰”
地方官員對于部分改革內容的解讀同樣富有意味。河南省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營改增”的稅改,已經讓地方失去了一大塊收入,而如果集體土地流轉進入市場,等于再次剝奪了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大部分利益。“地方沒錢,等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在地方官員看來,地方政府事權的調整,和財政權調整關系密切,這是他們極為擔憂的問題。
竹立家指出,任何實質性改革都是利益重構的改革,不同利益階層和部門會在解讀的時候,從自身利益出發。“這種摻雜了部門和地方利益的解讀一定要破除”。
竹立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就是建立財權與事權相一致、權力與責任相一致的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體系,“到地方去宣講,首先要跟他們講清楚這一點,任何講解都要納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體系,不能離開這個綱。”
受訪專家表示,吃透“三中全會”精神的核心正是在于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事實上,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共最高層便開始在多個場合為“全面深化”進行“吹風”。2013年兩會期間,習近平表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
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2013年9月5日,在出席G20峰會時,習近平再次強調“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
三中全會后,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再次強調“各級黨委務必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抓緊抓好,匯聚起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正能量”。
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三中全會的解讀重心放在如何“兌現已部署的各項改革承諾,增強人民對改革的信心”上。三中全會落幕后,李克強對國務院各部門如何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提出要求,“不但要圍繞改革‘出題目,更要為推進改革‘做答案,通過抓好2013年各項改革,為新一年改革邁出新步伐、開創新局面奠定良好基礎。”
“一定要全面理解改革”,竹立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的改革不能再單兵突進,必須通過制度的聯動來實現全面深化的目標。在他看來,領導人多次到地方視察的講話,反復在強調觀念解放、思想解放,這還是核心議題,“現在不少地方對三中全會理解不深刻,關鍵在對于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蘊含的‘未來國家治理體系的思想沒有深刻理解。”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