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霞 趙倫華
泛發性疣狀痣1例
景海霞 趙倫華
臨床資料 患者男,16歲。因頸部、軀干、雙上肢褐色斑、疣狀增生15余年。患者自出生6個月后頸部、左側腹部、左上肢漸出現黃褐色斑片,呈疣狀增生,后范圍逐漸擴大,延及左側胸部、背部、右上肢,皮疹無明顯癢痛不適。父母非近親結婚,家族中無類似病史。體檢:一般情況良好,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腹無異常。皮膚科情況:雙側頸部、左側胸前、背部、腹部、雙上肢見不規則片狀、條索狀黃褐色至黑褐色斑片,雙側頸部、左腹部、左上肢見明顯疣狀增生,表面粗糙、見大小不一顆粒狀隆起,角化明顯,未見明顯鱗屑及痂皮(圖1、2)。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均正常。心電圖、胸部X片、腹部B超無異常。組織病理示:表皮呈乳頭瘤樣增生,伴明顯角化過度,棘細胞增生,真皮淺層見少許淋巴細胞浸潤(圖3)。臨床診斷:泛發性疣狀痣。治療:擇期分批CO2激光治療。

圖1 雙側頸部、左側胸前、上腹部、雙上肢見不規則片狀、條索狀黃褐色至黑褐色斑片,雙側頸部、左腹部、左上肢見明顯疣狀增生,表面粗糙、見大小不一顆粒狀隆起圖2 左側背部、腰部見不規則片狀、條索狀黃褐色斑片,表面稍粗糙,其上見大小不一顆粒狀隆起圖3 表皮呈乳頭瘤樣增生,伴明顯角化過度,棘細胞增生,真皮淺層見少許淋巴細胞浸潤(HE,×100)
討論 疣狀痣又名表皮痣或線狀表皮痣,因表皮細胞發育過度引起表皮局限性發育異常所致。1通常在初生時或幼兒期發病,偶爾也有10~20歲才出現,男女均可發生,皮損常表現為淡黃色至棕黑色疣狀損害,其大小、形態及分布各不相同。病變可位于身體任何部位,一般無自覺癥狀,發展緩慢,至一定階段時即靜止不變。根據臨床形態本病可分為三型:局限型、泛發型和炎癥型。局限型最多見,泛發型較少見,常并發其它先天性畸形如牙齒發育異常、多指癥、屈指癥、骨骼畸形和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如癲癇、神經性耳聾與精神發育遲緩等,稱為表皮痣綜合征。本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畸形,臨床上需要與線狀苔蘚、線狀扁平苔蘚及線狀銀屑病等鑒別。治療上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小面積者可采用冷凍療法或手術切除。本例患者因皮損分布廣泛,治療困難,建議患者擇期用CO2激光治療面頸部暴露部位皮損。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110.
(收稿:2013-11-08)
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湖北十堰,4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