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湖北省沙洋縣畜牧獸醫局 448200
汪長城 湖北省沙洋縣高陽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448200
沙洋縣位于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江漢平原北端。現轄13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2個新區。國土面積2044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為湖北歷史上著名的“八大重鎮”之一,素有“漢江明珠”、“小漢口”等之美譽。
近幾年來,我沙洋縣緊緊圍繞畜牧增效、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努力調整畜牧業結構,著力培植龍頭企業,切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狠抓畜產品質量安全,確保了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2013年,全縣生豬出欄92.08萬頭,牛出欄6.52萬頭,羊出欄3.26萬只,家禽出籠1542.38萬只,禽蛋產量43176噸,同比分別增長3.9%、7.1%、10.9%、6.3%和5.3%。沙洋縣連續6年進入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行列,肉牛出欄居全省第5位,生豬出欄居全省第10位。全縣現有部、省級標準化示范場15家、各類畜禽規模養殖戶3368家,其中萬頭以上豬場12個、萬只以上雞場22個、千頭以上牛場8個。2012年5月,沙洋縣被確定為全省畜牧強縣和全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范縣。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沙洋縣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要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糞污治理新模式,推進了畜禽糞便的無害化排放,促進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目前,沙洋縣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種。
“仙羽”模式,即“三提供三回收”模式。荊門市仙羽禽業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是一家集種雞繁育、種蛋孵化、鮮蛋出口、有機肥生產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現存籠海蘭系列父母代種雞10萬套,并建有胡家崗蛋雞養殖園區,入駐養殖戶 38戶,常年存籠商品代蛋雞36萬只,帶動沙洋縣及周邊地區1萬多戶發展蛋雞養殖。2013年,僅十里鋪鎮蛋雞存籠就達230萬只。在經營過程中,該公司與養殖戶建立了緊密的互利共贏關系,按照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生態循環發展的理念,成功探索出“提供雞苗、技術服務、飼料配方,回收雞蛋、雞糞和淘汰蛋雞”的產業化經營和生態循環養殖模式,也即“仙羽”模式,既解決了養殖戶鮮蛋銷售、雞糞處理的后顧之憂,又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公司生物有機肥廠籌建于2010年6月,總投資500余萬元,其工藝是先將雞糞堆積發酵,然后配以秸稈、谷殼等填充料,添加有益礦物元素,運用特種微生物進行二次發酵,再經脫臭、干燥和無害化處理后生產出生物有機肥。2011年2月投產,年處理雞糞10萬噸,盈利百余萬元,不僅可徹底解決該公司和胡家崗蛋雞養殖園區的雞糞污染問題,還可處理其它養殖場的雞糞。生物有機肥可廣泛應用于有機稻、有機蔬菜和花卉苗木種植、漁業養殖等,能顯著提高農林魚產品質量,前景十分廣闊。生物有機肥廠的建成,有效破解了雞糞污染的難題,促進了全縣蛋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高陽”模式,即秸稈養牛—牛糞種菇—菇料還田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沙洋縣科牧養殖有限公司位于高陽鎮垢冢村,2005年開始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養牛業。到目前為止,已發展成為擁有22棟標準化牛舍和1個秸稈顆粒飼料廠、年出欄肉牛5000余頭的大型肉牛養殖場,為全省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為解決養殖過程中的牛糞污染問題,我局組織農戶外出參觀學習雙孢菇種植技術,動員科牧公司將牛糞無償送給周邊農戶發展雙孢菇生產,試種成功后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到目前為止,該村已發展雙孢菇大棚40多個,年處理牛糞5000余噸,年產雙孢茹300噸,為農民增收240余萬元,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牛糞不再是臭氣熏天、人見人嫌的廢棄物,而是雙孢菇種植戶的“香餑餑”。
厭氧生物處理模式。利用國家沼氣項目,號召農戶改廁、改圈、改廚,新建沼氣池,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全縣沼氣池已達9705口。在科牧公司、翠彩公司、裕洋公司等規模養殖場建設400m3的大型沼氣池,不僅解決了養殖場照明、取暖等問題,而且為周邊農戶供氣。積極推進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三清”工程建設,95%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建有三級沉淀池,經厭氧生物處理達標后,用于農田、果園和水產養殖。
糞污處理系統模式。湖北沙洋正邦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是我沙洋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大型養殖、加工企業。建場之初,該公司就投資800余萬元,修建了大型污水處理系統,污水經沉淀、凈化等工藝處理后達到農業排灌用水標準,解決了該公司生豬養殖場的糞便污染問題。
生物發酵床模式。畜禽糞尿經墊料中微生物降解、消化、利用,無糞尿污水外排,實現了糞污的“零排放”。截至2013年底,全縣已建成生物發酵床面積28萬m2,飼養生豬15萬頭。
家庭式規模化養殖模式。養殖規模過大、過密,污染治理難度大,費用高。結合沙洋縣實際,重點在全縣推廣了養豬 “150”、 蛋雞 “153”、 養牛“165”、養羊“1235”等多種適合農民的“家庭式規模養殖模式”,利用農民的責任田對畜禽糞便進行消納。截至2013年底,全縣已建成“150”模式1541棟 、“153” 模 式 1214 棟,“165” 模 式 1135 棟 ,“1235”模式 139 棟。
除以上六種污染治理模式外,在規模養殖場普遍推行干清糞、干濕分離、雨污分離等措施,減少了污水排放。同時,著力推廣農牧結合、林牧結合、漁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技術,促進畜禽糞便的轉化利用,實現了全縣畜牧業可持續健康發展。